APP下载

借预习之力,促小学科学有效课堂学习发生

2020-10-20张超怀

速读·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堂学习预习小学科学

张超怀

摘  要:传统的单一预习方式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未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很难实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对此,教师可以通过:①借预习串联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不畏难;②借预习熟悉内容并提出困惑,让学生有思考。执教者唯有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方能走向深度,让科学素养达成变得简单。

关键词:预习;小学科学;课堂学习

一、源起

预习,这一概念对于教师而言,并不陌生。《现代汉语词典》中,预习解释为,学生预习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更多时候出现在语数英学科课前学习环节,那么,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是否同等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表明,预习与科学课堂学习关系也甚为密切,学生在参与当节课学习之前,均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唯有做好准备,才能更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更好走向深度学习。

然而,传统意义上预习的形式较为单一,如语文学科中一般包括标注段落序号、朗读文章、字词疏通等预习环节,预习的目標基本停留在了解文章大意这一基础层次上,而未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科学学科中,有的教师让学生预习,同样也是直接阅读书本第几页到第几页,把关键内容圈画出来,接着就没有后续内容了。这样传统的预习是较浅层次的预习方式,不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单一预习方式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未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很难实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人无法替代。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留有充足、必要的时间。匆匆而过、急于求成的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无益的。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变告诉为启发,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1]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堂属于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到了预习的有效性这一话题,以期通过有效预习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

有效预习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低效预习以及无效预习提出来的,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学习内容阶段,而此类预习并未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有效预习是指在教师检测和监督之下,学生自主地依据相应的预习资料或者借助一定的预习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课前自学的活动,强调教师在预习中的参与,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改善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做好预习,让预习真正发挥作用,通过预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有准备的走进科学课堂。

二、关于

通过课堂实践研究,预习包含集体和个人的活动,主要任务是为课堂的学习、倾听、表达、问题的思考做好相关的准备,它要在学生学习系统中做好准备。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有效预习的做法和效果。

1.借预习串联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不畏难

预习可以是重拾,通过预习,帮助学生温习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前概念,让学生明确原有的知识、方法、前概念有哪些,接下来课堂学习做事先的铺垫和准备。如此一来,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思考问题时,更有方向和底气,越参与原有自信,越参与越有兴趣。

例如《玩玻璃纸》这一课,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为: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基于此,该单元教学目标为:①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光的作用;②通过辨别物体是否透明,知道用透明度描述物体的特征;③通过玩玻璃纸发现颜色与光有密切的关系,知道色光能改变物体的颜色;④能积极参与观察、研究光现象,乐于交流与分享,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在目标达成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观察,会描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观察如何观察,作为执教者需要思考,也就是观察方法的运用。对于观察方法,学生在一年级认识感觉器官的一课中就学习了用鼻子闻、耳朵听、舌头尝、眼睛看、皮肤感觉等。学生基于方法的运用,才能更好的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为此,在课前,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回忆在一年级的认识感觉器官时,掌握的观察方法有哪些?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预习,重新将原有的学习内容拿出来,再次的温习。通过温习,学生对于这些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进行了强化。学生有了这样的准备,进入课堂学习时,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观察方法运用到了玻璃纸特点的观察活动中。

在交流反馈时,学生能说出“通过用手摸,我发现玻璃纸表面比较光滑”;有的学生则反馈“通过用手摸,我发现玻璃纸比较薄”;还有“通过用眼睛看,我发现玻璃纸有红色、绿色、蓝色”“通过用眼睛看,我发现玻璃纸是透明,因为透过玻璃纸可以清晰看到背面的物体”。

从学生的发言背后,不难看出,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环节,让学生学会重拾已有知识或方法,串联自己的经验,运用所学来研究,探索未知领域中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慢慢的学会了如何研究,掌握研究的方法。

2.借预习熟悉内容并提出困惑,让学生有思考

预习可以是预备,课前通过预习单或学习单,指导学生对于课堂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关课前研究,熟悉相关内容,在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存在的困惑,并将这些困惑带到课堂上,为课堂学习的深度参与做好准备。

例如执教《研究透镜》一课,来自杏东小学的袁俐老师,她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为《自制望远镜》,袁老师在课前设计了预习作业,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伽利略望远镜由哪些结构组成?第二,伽利略望远镜运用了什么科学知识?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积极地去查找资料,积极地展开思考,并将自己理解后的知识记录下来。

课堂上,学生带着准备好的作业进入课堂,袁老师查看学生预习情况后,发现普遍学生都有标准、完整的答案,但并非完全理解。基于此,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启发、让学生暴露出自己相关知识的不足和原有的认知错误,进而意识到自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追问中,让学生产生“观念冲突”,预习中“纸上谈兵”的问题自然就暴露出来了,从而推动他们真正动手开展探究,进行深度学习,进而深化对凹透镜、凸透镜特点的认识,最终达成将所研究知识运用于望远镜的制作和改进当中。

通过课前两个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搜索和处理,为走进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进入课堂自然而然有话可说,想说,能说。

三、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通过课前有效预习,不仅能够有准备地走进课堂,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活跃思维,触发思考。执教者唯有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方能走向深度,让科学素养达成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梁焕初.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5).

猜你喜欢

课堂学习预习小学科学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