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2020-10-20辛雅靖
辛雅靖
摘 要:民族声乐中蕴含众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精神,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开展教学改革,可以做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声乐专业素养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挖掘民族声乐中的价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沉浸到民族声乐的精神内涵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的动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十九大针对教育工作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鼓励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也需要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将民族声乐作品的价值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出来,依靠合理的评价以及充分的演唱引导,将思政教学融入到声乐课程之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渗透,在提升学生声乐基础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国家政策要求的教育方针提供更多助力。
一、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以及渗透“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民族声乐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历史发展、时代变革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有别于国外社会制度、审美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中國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声乐的情感之中,才能更好地演唱出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在感染学生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
民族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各种新事物和新难题层出不穷,普遍年轻化的声乐教师难以适应难度逐渐提升的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和学校加深对教育研究的资金投入,积极借鉴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民族声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出民族声乐的价值意义,在提升学生专业演唱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1.充分挖掘民族声乐作品的价值,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民族声乐作品中包含的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价值追求,体现着众多做人的道路。高校音乐专业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民族教学模式,将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挖掘出来,通过课程教学将其中所蕴含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时代追求渗透给学生,借助歌词、曲调中的民族情怀增加学生的爱国责任心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丰富学生的精神空间,将课程思政理念更快更好地渗透到学生之中。例如《阳关三叠》等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反映祖国建设发展历程的歌曲,《丝绸之路》等反映当前先进社会文化理念的歌曲,这些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将此类作品作为民族声乐的课程重点,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效果。
2.依靠演唱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民族声乐教学的重点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歌唱教学,训练学生的嗓音,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歌曲中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深层次地改善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演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深入思考角色思想和情景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歌曲内涵价值的认同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歌曲、理解歌曲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歌曲所在的时代背景之中,从而真正理解创作者或曲中角色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进行《杨白劳》段落演唱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帮助让学生先理解曲目主人公杨白劳的角色背景,了解其受地主压迫、被迫放弃女儿等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角色心中的无可奈何和悲愤莫名,在歌曲演唱中让学生用哽咽的声音、步履蹒跚的肢体语言、无助且无奈的表情变化和复杂愧疚的心情变化将角色感受更好地表达出来。学生在对歌曲角色情感理解更加深入的情况下可以将歌曲情感更好地演唱出来,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中隐含的思想价值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更加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际演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曲目精炼,从中选择最佳内容开展一对一单独授课、一对二小组授课、一对多合唱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演唱项目和研讨科目让学生合作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讨论出更多提升民族声乐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学校或教师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演唱比赛,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自身对于民族声乐的理解,也可以将民族声乐的思想价值在学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念的渗透效果。
3.依靠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课程的认同
教学评价是检验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民族声乐课程改革需要在检验学生专业素养能力的同时,校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需要肯定思政教育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民族声乐中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境界。同时,对于部分学生重专业轻品德的思想认识,教师需要避免采取直接否认的评价方式,应该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理清学生否认思政教育的核心原因,清除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认知障碍,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教师对于学生民族声乐学习情况的评价相当于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或学习动力的一种活动方式。评价的方式不同,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也有所不同。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采用纯期末评价的方式,也应该避免使用纯专业能力评价的方式,这样往往无法发挥出评价活动的激励效果,也无法让学生认同思政理念的价值。高校需要积极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工作,通过检验学生对于歌曲中思想道德境界的理解能力来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设立相应的民族声乐演唱项目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重点通过课程反馈结果检验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课堂点名来检验学生是否在场。
民族声乐课堂中,教师需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渗透性,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避免刻意将思想道德挂着嘴边,反而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价期间,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对学生开展动态评价,通过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来增强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积极性和学好民族声乐的自信心。情感表达的民族声乐课堂是教师开展思政渗透的重要方向,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需要积极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克服自身的表达缺陷,有效提升民族声乐的演唱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实力
高校开展民族聲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教师能力水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思政渗透提供更优质的助力,更好地发挥出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重点培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保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扎实的教学技能以及关爱学生的良好心态,能够利用高超的业务水平和过硬的政治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声乐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学校需要提升师资队伍的道德素养,利用品德高尚的声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课程思政”更好地渗透到学生心间,这需要确保教师自身做好表率,约束自身行为,保持高尚廉洁的行为作风。教师在具备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具体体现在科研创新以及教学能力培养这几个方面。教师需要努力研究民族声乐的教学新模式,依靠丰富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族声乐的学习工作之中,不断提升课程的深度、难度以及挑战度。
三、结语
民族声乐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红歌”演唱,而是需要教师为学生选择更富文化内涵和思想道德价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对歌曲进行思考,并通过演唱的形式将歌曲内涵表达出来,让学生带着对角色或歌曲背景的理解来学习和演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将思政教育在课程中不断渗透。同时,学校需要努力建设更高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师资队伍,并依靠更优异的评价方式检验和引导学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民族声乐的课程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赵雪.课程思政导向下高校声乐课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J].艺术评鉴,2018(10):74-76.
[2]罗娜.基于课程思政的声乐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94-96.
[3]王宇.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文化产业,2019(24):57-58.
[4]余佳,刘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长沙学院的探索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03):154-158.
阿坝师范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1909019《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