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古琴作品被改编成钢琴作品来看跨文化交流
2020-10-20杨帆依蓝
摘 要:古琴作为一种古老的弦乐器,传承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钢琴堪称西方音乐文化的代表。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音乐开始融合,大量的中国传统古琴曲被改编成了钢琴曲,实现了音乐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本文旨在分析以及古琴曲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以及其被“翻译”成以钢琴曲之后的变化,来展示这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是如何实现的。
关键词:古琴; 钢琴; 改编; 减字谱; 五线谱; 跨文化交流
1介绍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七弦乐器,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周朝。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古代,古琴不仅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文学、哲学和历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弹奏古琴是中国上层学者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音乐传入中国,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了解并学习钢琴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乐器。中西方音乐文化也随之产生了融合,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大量的中国传统古琴曲被改编成了钢琴曲。这可以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古琴曲与钢琴曲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背景,用减字谱记谱的古琴曲被“翻译”成以标准五线谱记谱的钢琴曲的困难,以及改编过后的变化,来展示这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是如何实现的。
2文献综述
2.1古琴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Chien-hung Chi于1985年用英文撰写并发表了题为“The Guqin Its aesthetics and symbolism”的论文,题目中文意为“古琴的美学与象征意义”。该论文探讨了传统中国音乐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作者认为,根据儒家思想,音乐被创造的意义是“连接天地的桥梁”。根据她的说法,古琴可以发出三种声音。第一种是輕飘飘的和声,这象征着天堂。第二种是重而密的顿音,可以用来代表大地。最后一种相对中性的、开放的音节,通常象征着人类。此外,古琴有十三徽(古琴琴弦上的标记,显示按弦的位置),它象征着中国农历的13个月。这篇论文观点独到有趣,详细地展示了古琴的美学和象征意义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同时,作者在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例如,她提到古琴有五个音调: 宫、商、角、支、羽。然而,文中“角”的发音写作了“Jiao”,事实上在表示古琴音调时,”角”的发音应为“Jue”。
2.2 关于跨文化交流
徐国伟于2010年发表的期刊文章《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差异》一文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定义与种类以及文化差异的定义与载体,并且对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调试文化差异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文章提到了跨文化交流的定义:“拥有不同社会环境和语言习俗的共体为维护现有的社会基本形态, 并在客观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大于现有社会基本形态的社会基本形态而付出的努力, 因此也将成为新社会基本形态的组成部分。“ 然而,文章并未对此抽象的定义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3 关于古琴减字谱
Enzhi Ni, Minjun Jiang, Xiaojun Ding, 和 Changle Zhou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用英文撰写的期刊文章“Handwriting Input System of Chinese Guqin Notation“,题目意为”中国古琴谱手写输入系统。文章详细介绍了古琴谱减字符的特点和功能。一个典型的减字谱字符包含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第一部分表示应使用哪个左手手指,第二部分表示左手手指的位置。第三部分指导左手的运动。第四部分是右手的拨弦技术,最后部分是指触摸哪根弦。作者还在文中以图片的形式给出了许多减字谱字符的详细例子。这篇文章同时具有说服力,逻辑性和学术性,是一篇很好的参考文献。
2.4 关于用现代标准五线谱记录古琴乐曲
1989年,由陈应时撰写,并由Carolie Rockwell翻译成英文的文章“Ancient Chinese Music Notation”发表。文章用举例的方式详细展示了文字谱、减字谱等传统古琴曲记谱法的应用。作者指出,国际上使用的标准五线谱在记录古琴音乐方面存在局限性。例如,在一些古琴作品中,很难用它来标注音调和节奏的细微差别。陈应时建议改进现有的五线谱,使之与传统减字谱结合,从而更适合记录古琴音乐。此文章是非常有深度的学术性研究,具有令人信服的细节支撑和详细的图文说明。
3分析
在中国古代,古琴是中国古代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弹奏古琴是上流社会人士的必修课,然而,精英阶层并没有把学习古琴当成一种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古琴的目的是娱乐和修身养性。古琴文化蕴含无限雅韵和美, 不仅仅只是音乐文化,而是一种融合了文学、史学、哲学的综合文化。而钢琴则是西方现代音乐的象征之一,与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弦乐器古琴相比,键盘乐器钢琴很“年轻”。它起源于其他古老的键盘乐器,第一台真正的钢琴出现于18世纪年。
传统古琴作品通常使用减字谱记谱。减字谱是中国古代的古琴记谱法,由唐代曹柔与8世纪创造,至今仍在使用。减字谱并不能识别一段音乐中真正的音高,也不能展现乐曲中节奏和力度的规则。古琴曲的传承主要依赖的不是琴谱,而是老师的言传身教。而钢琴曲通常用标准五线谱记录。五线谱起源于希腊,发展完善至今以成为世界通用的记谱法,通过纽姆符号(音符)与五条直线,以及其他一些辅助符号的结合,五线谱能详细准确地记录乐曲的音高与节奏。
由此可见,古琴与钢琴是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两种乐器,古琴曲与钢琴曲的记录方法也大不相同,要把古琴曲改编成钢琴曲颇具难度。然而,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现代音乐传入中国,中西方音乐文化开始融合,大量由传统古琴曲改编而来的钢琴曲涌现出来,例如黎英海的作品《阳关三叠》,陈培勋的《流水》,以及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等。这些作品保留了原古琴曲的韵味,同时也发挥了钢琴乐器的性能优势与声音特色,进行了创新,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
以黎英海对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改编为例。原古琴曲阳关三叠诞生于明代,是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谱的曲。而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创作于1978年,是黎英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旋律和结构上来看,钢琴曲基本保留了古琴原曲的主旋律和“三叠”的曲式。原古琴曲所表现的情绪是送别的伤感和惆怅,这一点在钢琴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从音域上看,与原曲相比,钢琴曲的音域要大得多,因此琴音听起来要更激昂,蕴含情感也更强烈。同时,因为在古琴乐谱中,有些音符是无法用标准的五线谱来展现的,因为这些音符的音高实际上是介于升/降音与自然音之间的。在这种情况下,古琴作品所展现的丰富而细腻的声音很难被保留下来。因此在钢琴曲的创作中,黎英海大量运用了钢琴的分解和弦琶音与装饰音技巧,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古琴曲丰富的音色。总的来看,阳关三叠古琴原曲更为含蓄,而钢琴改编曲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更有张力。中西方音乐文化精粹在这次改编中实现了融合。
4结论
打破乐器演奏形式不同、记谱方法、传承方式不同等各种障碍,把中国传统古琴曲改编成西方现代钢琴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克服音乐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作曲家们借助西方乐器钢琴来表现中国传统古琴音乐,以及其背后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是大胆的创新,把原本似乎毫无关联的西方钢琴与中国古琴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同时也反映了古琴曲背后更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参考文献
[1]Ni, E, Jiang, M, Ding, X, Zhou, C, 2011. Handwriting Input System of Chinese Guqin Notation. ACM Journal on Comput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 3, 9.
[2]董晓.古琴、士与中国文化[J].许昌学院学报,2008(04):82-83.
[3]Chi, C, 1985. The Guqin Its aesthetics and symbolism. Master of Art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4]徐國伟.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差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14(02):127-128.
[5]Chen, Y, 1989. Ancient Chinese Music Notation.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44, 239.
[6]刘姝.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谱方法[J].青海师专学报,1999(S1):3-5.
[7]曲迎仁.浅析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五线谱应用的必要性[J].内蒙古艺术,2018(03):12-15.
[8]黄伊娜.游走于钢琴与古琴之间——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特色与演奏探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135-140.
作者简介
杨帆依蓝(1992.08—),女,汉,四川广汉,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