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专题概念教学设计探究
2020-10-20黄小彬
黄小彬
摘 要:“溶液”是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观念和核心素养有着直接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溶液”专题相关内容,对如何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溶液;溶解度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专题知识中涵盖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等基本概念,以及转化方式等综合性知识,教师也应该从其系统性特征出发,结合基本概念建构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把握其中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相应的科学素养。
一、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教学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被安排在了溶液的形成之后,其中还需要经过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与非饱和溶液等知识内容的学习。那么该部分主要内容包含了一些不同物质溶解性能的差异,以及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学习建构表示物质溶解度在连续变化温度下的大小。考虑到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如何表示物质溶解性大小,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实际学情,选择适宜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联系旧知来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在溶解度及曲线概念知识教学中,教学步骤可以设计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思路方法;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应用强化。首先在问题提出环节中,教师要确保问题的提出有意义和价值,进而才能够在猜想假设、寻求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感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和同一种溶剂内的溶解能力差异。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需要强调只有物质在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够体现出物质的溶解性。最后再通过习题训练深化对概念的认知,加深对溶液溶解性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学习条件
(一)溶解度内部学习条件(学生)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了解物质溶解性并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由此获得分析不同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思维方法;深化对“溶解度是一种用具体数字精确表示物体溶解性差异的形式”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能力。
(二)溶解度外部学习条件(教师)
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回顾溶液的形成,复习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内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教学目标;列举多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溶剂内的最大溶解量,体会其中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展开实验探究、巡视指导;呈现同一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与同溶剂、不同质量下的最大溶解量,进而分析并得出最大溶解量与溶剂量的比值是固定的,只受温度因素的影响。
(三)溶解度曲线内部学习条件(学生)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掌握纵坐标与横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溶解度概念和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明确物质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变化是连续性的;能够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具体值绘图。
(四)溶解度曲线外部学习条件(教师)
创设问题情境,根据问题获得对探究对象的初步认知;提供多种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在连续变化的温度下的物质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图,告知学生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纵坐标代表的就是连续变化温度下所对应的溶解度值;引导学生思考纵坐标标示为溶解度/g是否合理;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曲线图上各个点的含义,巩固其对曲线图的认识。
三、教学实践反思
在溶解度概念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认为物质最后溶解在水中的量即为物质溶解度的体现這种错误观念,正确理解角度应当是从物质溶解能力差异上来进行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目标概念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建构,不仅要能够把握其概念内涵,还要能加以灵活运用。结合具体方法来看,物质溶解能力需要用到定量分析溶解度来进行表示,而且能够基于物质溶解力因素之下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力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标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基于实践出发,运用演示实验来为学生呈现概念知识的内涵,使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作画溶解度曲线图,从而对比明确曲线图的优势,把握曲线外各点含义,最终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解的区别、特征及转化。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溶液单元专题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图像以及概念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有明确的科学步骤来消除学生的错误认知,通过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建构实现最终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小莉,陈冰冰.溶解度曲线专题训练[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9(06):61-64.
[2]宋文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考点例析[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9(05):63-64.
[3]崔鹏.促进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汽水中的化学”主题式溶液单元复习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