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景观大师成长与实践经验分析研究
2020-10-20王若旭
摘 要:随着当下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不断发展,景观从业者面临的就业与社会认可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景观大师的学习与实践经历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景观设计师的未来学习、实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大师;景观设计实践
1.绪论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重视,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不断向好,近年来农林类、设计类院校的招生名额不断扩大,而相应的导致了景观从业者的数量不断累积、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面临这样的现状下,对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景觀大师的成长与实践经历的借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通过对这些景观大师的学习、实践经历研究,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或许可以做的更好。
2 彼得沃克的学习经历研究
1932年出生的彼得沃克在发现自己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下从新闻学转学了景观设计,在他的专业选择和后期学习经历上,贯穿始终的就是对个人兴趣的追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彼得沃克自己写到“献给我们的学科,始于兴趣,终于崇拜和热爱”,在学习方向的选择上,选择兴趣点所在的方向,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2.1 彼得沃克的实践经历研究
1957年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创立了SWA景观设计公司。从早期研究法国园林开始,彼得沃克对几何状的设计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勒诺特河安德烈的作品与想法产生了融合的想法后,彼得沃克实践了20年。在完成了大量的被公众认可的作品后,基于对内心艺术的追求,彼得沃克离开了公司,选择到哈佛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3年在加州伯克利成立了PWP景观设计,继续完成自己在景观设计上的追求。在自己所兴趣点上的坚持,让一次次的选择始终源于内心深处的那份“最初的梦想”,才能在自己喜爱的道路上持续前进,实现自己的理想。
3 俞孔坚的学习经历研究
1963年出生的俞孔坚,在选择自己学习方向之初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已经很难的时代,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要求,而在机缘巧合选择进入北林园林系之后,也激发了作为一个农村孩子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俞孔坚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经历对他在学科建设思维提升、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研究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他回国以后所进行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都有所体现。
3.1 俞孔坚的实践经历研究
俞孔坚在回国后,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城市化高速发展之初,他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想象力与革命性的实践,验证了许多西方尚停留在理论阶段的新理念。当时的政策、经济、城镇化发展过程为他的大量实践提供了平台,俞孔坚是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下,进行了景观学科与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革新。对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4 朱育帆的学习经历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朱育帆的整个学习经历,中国花鸟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学习,使朱育帆对中国的文化充满了自信,而在清华的学习中,也构建了他在看待问题角度上视野的改变。生于本土、学于本土的学习成长经历,使其能够认清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能够认清如何修正和补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差距。在认清自身历史的角度上去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是对文化的真正自信。
4.1 朱育帆的实践经历研究
朱育帆的实践经历充分的认识到了设计的本质,设计最终还是一个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事情,无论最后能走多远,其实都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作用力产生的结果,而景观设计师更应该在跨学科合作的发展趋势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坚持在自己的定位走下去,才可以走得更远。
5.彼得沃克、俞孔坚、朱育帆学习经历与实践经历对比研究
在三位景观大师中,彼得沃克与朱育帆都是在本国学习并且进行实践,俞孔坚是在美国进行学习后,回到中国进行实践,这也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思想,彼得沃克尊重自己的兴趣,并在充分学习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朱育帆在充分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并在学习西方先进园林思想后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有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神韵的现代园林,而俞孔坚在美国学习后,回到国内,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系传承,运用西方现代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进行大量实践。彼得沃克更强调本心与坚持,俞孔坚强调改革与打破,朱育帆则是传承、融合与创新。
三位景观大师的相同点都在于所学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并在自己领域内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坚持。这些都源于他们对自己兴趣、热爱的追求与坚持。
6.结论
社会节奏的加快,带来了社会的诱惑增多,年轻设计师渴望快熟成名、获得社会认可或者用拥有经济基础,但一切都是平衡的,当你讲究效率的同时必将失去一些同样宝贵的东西。当下的景观设计师在对自己的学习方向与实践选择上,要充分的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要在自己所选择的方向与目标下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的走好目标下的每一步,同时在学习经历与实践方向上要做到统一,善于与当下的政治体系相融合。最后时刻不会忘记自己存有一颗设计师的心,拥有一个设计师的梦,记住这个本心,才是未来希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育帆——拾遗与匠心
[2]GARLIC访谈 | 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的传统文化视野(上、下)
[3]青手实录丨景观界的超级讲座——朱育帆:在路上
[4]与朱育帆教授访谈——国际化语境下的文化表达
[5]GARLIC访谈|彼得·沃克:因为简单,所以无穷无尽
[6]GARLIC访谈|俞孔坚:景观师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这门学科
作者简介:
王若旭(1996.7-),男,汉族,籍贯:河北固安,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景观),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通讯作者:李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