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德育内容探析

2020-10-20朱宇

锦绣·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特点分析

摘 要: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极其注重蒙童的德育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从孝悌、礼仪、治学等方面教人做人,别具特色。文章阐述了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德育内容,并分析其特点,认为其精华在某些方面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蒙学读物;德育内容;特点分析

蒙学即启蒙之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这种教学而编成的读本。据张志公先生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我国古代从先秦开始,截至到民国的2000余年中,先后出现的蒙学读物有580种。徐梓先生在张志公先生考据的基础上编订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收录的我国古代蒙学读物数目超过1300种。实际上,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数量还不止于此。这些启蒙读物的文字普遍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为主,将儒家伦理道德精粹用通俗押韵的语言表述出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教以人伦”,承担着“化民成俗”的巨大社会功能。

一、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德育内容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极其注重蒙童的德育教育。除《百家姓》、《文字蒙求》等韵语知识类读物外,其余蒙学读物均有涉及德育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就是从孝悌、礼仪、治学等方面教人做人。

(一)孝亲敬长

古代蒙学读物注重引导孩童孝亲敬长,兄友弟恭。南朝周兴嗣作《千字文》,提倡“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强调尊父与忠君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竭尽全力。到了唐代,广为流传的《太公家教》同样提出“事父尽敬”,并指出侍奉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晨省暮看”,“知暖知寒”,“忧时共戚”。同时,《太公家教》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与孝道并列,阐述了千古名句“一日为师,终日为父”。宋元明清时期,蒙学读物得到空前发展,其内容逐渐由综合走向专门性分类,有专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比如《性理字训》、《小儿语》、《名贤集》等。《性理字训》言“善事父母,是之谓孝;善事兄长,是之谓弟”明确孝悌之意;《小儿语》提出“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从孝道传承角度宣扬敬孝;《三字经》中的“首孝弟(悌),次见闻,……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通过成典故事鼓励蒙童“首孝悌”,强调其重要性;《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弟》两篇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规范蒙童的孝悌行为,培养他们树立正确对待尊长兄弟的态度。

(二)修礼养正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因此传统蒙学读物多使蒙童修礼以达养正的目的。《千字文》言“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是以礼乐规范五伦,区别尊卑贵贱,可见古人对“礼”的重视。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从人性论出发,将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强调两者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一脉相承又各有不同。他专门为蒙学教育编著《小学》、《童蒙须知》作为教材,旨在让蒙童通过“学其事”而自然养成习惯,达到培养人格的目的。“学其事”的礼节十分繁琐,“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及有杂细事宜”,从五个方面详细说明了蒙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明代屠羲英总结前人所述,所著的《童子礼》关于“礼”的内容与朱熹的思想大同小异,提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易懂易行。《蒙学诗教》十分重视坐姿与饮食之礼,言:“坐来端拱肃容仪,养重收心在此时。莫把一身偏左右,谩将两手戏东西。横胳膊跷腿招人厌,记得古人言一句,坐如尸也是吾师。……饮食随时饱便休,不宜捡择与贪求,若陪尊席毋先举,便是同行务逊酬。鱼肉吃残须莫反,饭汤流饮最堪羞,遗羹让果垂青史,饮食之人乃下流”,明确将端坐、饮食与养重收心联系起来。古人普遍认为只有在孩童时期进行礼的教育,使之有所持循,有所检束,才不至于失其正而外于圣人之途。

(三)立志向学

中国古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成后通过科举制度一飞冲天,是古代少有的能突破固有阶级的方法,因此蒙学读物中十分重视立志向学的内容。王阳明曾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三字经》中关于立志的内容比较经典,其教导孩童“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千字文也有“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之说。这不仅为蒙童树立了成功的标准,还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就是学习。蒙学读物中关于劝学的内容不胜凡举,如《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增广贤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字经》首先从学习的必要性出发,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再结合日常事物增加说服力:“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并以大量的成典故事说明“古圣贤,尚勤学”:“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以此鼓励蒙童即使在艰苦环境下也要自强不息,惜时勤学。

我国古代蒙学读物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除开上述几种内容,还有许多针对性培养儿童良好品格的内容,如自强自立、勤俭节约、勤政为民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我国古代蒙学读物中德育内容的特点

纵观现存的古代蒙学读物,它们在德育内容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重视人伦,贴近生活,而对女子教育方面颇有局限。

(一)首重人伦孝悌,忠孝一体

由于文化制约,古代蒙学读物中的德育内容不免打上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其目的终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因此首要培养蒙童具备“明人伦”、忠报国的伦理道德品质,如《千字文》提倡:“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太公家教》说:“事君尽忠,事父尽敬”;《名贤集》言:“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神童诗》用“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門”的诗句强调对童蒙进行“忠孝”教育的重要性。在古人看来,忠孝是一体的,认为孝道的爱可以推及兄弟、夫妻、朋友及君臣之道,孝子必出忠臣,因此在没有科举制度的时期以“举孝廉”的方式从各地的孝子中选拔官吏。从这一点上讲,古代蒙学读物是兼具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体,我们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样是提倡忠孝,但要注意“孝”不是一味的顺从,忠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质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内容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

古代蒙学读物根据蒙童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在德育内容上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出发,教给蒙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规范,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为经典的《弟子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蒙童言谈举止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作了详细规定,譬如在卫生方面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在仪容仪表方面有:“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其是,勿侫巧。刻薄语,秽污词,切戒之。”在饮食方面有:“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些礼仪虽然琐碎,但对培养蒙童良好的习惯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循序渐进地通过周边人事,引导蒙童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对女子的德育内容有局限性

古代的女子虽很少上学,但不等于古人不重视女子教育,只是多以家庭为单位对女童灌输“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思想。唐代《太公家教》就对女子的发声出行作了规定:“妇人送客,不出门庭,下气低声。出行随伴,隐影藏形。”并明确指教女的必要性:“养女不教,不如养狗,凝人思妇,贤女敬夫。”宋代以后有专门的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女四书》等,其内容除开女子日常生活常识外,多集中于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上,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女童的思想。

三、结语

我国古代蒙学读物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孝亲敬长、修礼养正、立志向学等。这些德育内容虽在文化制约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一些传统的中华美德是应该得以传承的,一些精华内容是可以借鉴的。这也有助于打破当前我国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促进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弘扬,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34.

[2]朱熹.小学·序[M]∥孟宪成.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吳洋,高小慧.童子礼·家诫要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2:179.

[4]李毓秀.弟子规.范惠宁,译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应麟.千字文[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63.

[6]于桂双,编.三字经[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3:92.

[7]周希陶.增广贤文[M].杨根乔,沈跃春,评注.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16.

作者简介:

朱宇(1990-),女,汉,四川省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猜你喜欢

特点分析
关于社区银行特征及风险管理问题的探究
激光切割的机理与机械工艺技术
苏青家乡题材散文的特点分析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分析
苏教版新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