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画的精神价值体现

2020-10-20焦晓杰

广告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性中国画意境

摘要: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它是精神性的。画家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多的是畫家心境的表达,这表现为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中国画的精神价值体现不仅表现为画家的体悟,还表现为作品的欣赏过程和绘画题材。中国画的私人性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

关键词:中国画;精神性;意境;文化

中国绘画的精神价值体现,是与西方绘画的公众性比较而言的。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差异,如同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一样,在人自身与外物的侧重上各有不同。中国绘画偏重于人,西画偏重于外物。前者注重人本身,后者注重对象。前者是为什么画,后者是画什么。前者是如何表现,后者是表现什么。简言之,中国画是为画家本人而画,西画是为观者而画。前者是精神性的,后者是公众性的。

一、绘画本身的角度

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是指:绘画注重画面上的线条,线条的生动性和表述性是判断作品好歹的标准。题材上,注重山水的表现;手法上,注重神似。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等方法,以期直接地真切地展露画家的情绪。中国绘画的欣赏者是自己和好友,然后是有很高修养的文士。一般百姓多用民间画工的作品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所以,畅神论,气韵说,骨法说,写神论,等等,构成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所有这些理念都是指向画家的,或者都是画家本人的内心体会。作品不必去向观众展示,即便卖不出去,苦恼的是为钱,而不是为画。有没有市场不能证明作品的好坏。

西画的艺术表现是指:绘画注重画面形象,画面形象的生动性和象征性是判断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在题材上,注重人物的描绘;在手法上,注重真实,通过透视明暗色调等手段,以期达到准确的造型,进而真切地展示对象的深情和姿态。观众通过画面上的人物的神情姿态,引起内心的体验,因此,移情说,模仿说,象征说,表现说,等等,构成西方绘画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些理论的核心理念,都要求画家为公众而创作。绘画作品大多是为欣赏者画的,为自己画或者画着玩的比较少。绘画作品是艺术,同时也是商品。画家买画,理所当然,卖不出去是无奈,不是画家的清高。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形成了其自身较为稳定而又富有包容性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是中国绘画大放异彩的内在根据。中国绘画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审美本质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画家的天职,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高尚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在精神产品中,艺术品处于距物欲最远的、以审美为核心特征的超功利层面。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丰富,艺术产品会日益摆脱功利因素而不断强化其纯粹的审美功能。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渐渐演变的历史。

二、画家自身的角度

中国绘画是画家自己的事情,这种费时耗财的事情,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换句话说,中国绘画是一种很贵族化的艺术。所谓的贵族化是指: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画家,是一位精神上的贵族。若没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造型能力再高,也只是画匠而已,不是画家。试图通过画画来维持生活,虽然历史上大有人在,但他们只能以此维持生活,而不能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只有文士亲自参与创作的作品才是艺术。于此可见,中国绘画是悠闲的艺术,是精神的艺术。

画家与欣赏者是同一层次上的人物,同样富有,同样饱学。画家不用迎合大众,也不去迎合大众。所以,画家一般都没有衣食之忧,只为自己画画,不理会别人的事。历史上所记载的画家的贫困,一般都不是真实的,或许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不沾铜臭。或许是因挥金如土,入不敷出。或许是有所癖好,比如携妓游玩,等等。总之,要成为一名画家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饱读诗书,精于书法,名家指点。一个人要具备这些条件,起码要有十五年左右衣食无忧的闲暇生活。画画是一种酒足饭饱之后的雅事。被生活逼迫的人难以成为画家,没有文学修养的人难以成为画家,不会写书法的人难以成为画家,没有空闲时间的人也难成为画家。相反,假如生活悠闲,能吟诗作对,又精于书法,那么,即使没有造型基础,也能成为画家。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画。

三、中国画精神价值的表现

中国画的这种精神价值特点源于中国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中国画的精神化特征,在外部形态上表现为把玩性,中国画是用来玩弄的,而不是用来表达的,在笔墨上表现为动作性。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手卷,立轴,册页,等形式。尽管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然后到宋期间流传下来的作品,多数是卷轴和扇册,但是,壁画,屏风,大幅画面在当时是最为流行的。我们今天能看到卷轴扇册,是因为他们便于保存。尽管卷轴扇册这种形式的形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他们能成为中国画的典型样式,是在宋代以后的事了。这种典型形式的形成是和中国画的成熟过程紧密相连的,也是和文人学士的加入相连的。

卷轴扇册,与那些鸿篇巨制相比,更与人亲近,联系更直接,更具有把玩性。把绘画从墙上转移到桌面上,意味着绘画从创作过程上就与画匠有了区别。中国画的这种把玩性除了便于携带保管外,更重要的是这种特点决定的作品的欣赏过程,不仅是眼睛观看的过程,也是欣赏者的动作伴随其中的过程。这种欣赏方式大多是在私人空间中进行的,是由欣赏者一连串的肢体动作和视觉活动组合而成的。所以,中国画的欣赏过程是私人性的。

动作性不但是中国画创作的核心,而且也是中国画欣赏的核心。从动作到笔墨,从笔墨到图式,是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从图式到笔墨,从笔墨到图式,是中国画的欣赏过程。绘画作为艺术的生成过程既是画家的创作过程,又是观者的领会过程,也就是一个从动作到笔墨到图式,再从图式到笔墨到动作的过程。从私人性的动作出发,经由个性化的笔墨,借助于公众性的图式,在经过个性化的笔墨的引导,回复到私人性的动作的过程,就是中国画艺术的生成过程。人的日常生活是由人自身在时间存在中所发生的各种动作组成的。一连串的动作组成人的特定的行为;发生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具体的行为,组成了人的日常生活。因此,为了让人的日常生活显得有意义,就对各种动作加以规范。

动作能增进人的体悟,例如太极拳就是在重复一连串的动作中,使机体产生变化,从而获得人与自然和谐的个人体悟。动作的发生具有时间性,对动作的重复能够让人获得一种前人所达到的高境界的体验。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其描绘或展示了真实的动作。西方古典绘画也很注重展示对象的具体动作,例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只是一般情况,西方古典画家的自画像,也是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国画注重展示画家自己的动作,这种展示是通过笔墨实现的。笔墨产生的过程是时间性的,而中国画的笔墨是不能重复的,这是由中国画笔与纸的特性决定的。笔墨的不可重复性是动作的时间性的产物,时间和动作被物化为笔墨,也就是一幅画。由于中国画的这一特性,绘画便成了人与自然的沟通。由此可见,中国画的私人性,是中国文化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中国画的外在特点是由笔墨的内在特性决定的,而笔墨是与中国人对人对自然的思考密切相关的。

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决定其艺术价值。画家追求作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其艺术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画家只有时时刻刻以追求美、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为创作宗旨,作品的艺术水平才能有所提高,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这种美,不仅指作品从外观上给人以视觉美,更指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精神的美,这种美才是崇高的美,才具有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最终决定市场价值。随着艺术消费和中国画投资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中国画的价值判断逐渐地从精神、艺术向经济方面倾斜。绘画的艺术价值决定画作的升值前景。

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在初创的时候,都是宗教的附庸。中国画的演变是由于文人的混入所导致的;西画的演变没有文人的介入,所以西画另外一种形式,即充当宗教的宣传工具,绘画是为别人画的。西画在文艺复兴时发生变化,这是由于人的觉醒。绘画开始从宗教的束缚中挣脱出來,生活习俗也成为画家描绘的题材。照相机发明以后,西画还原现实的功能受到了影响,绘画的存在受到动摇。在科学的发展面前,古老的绘画形式变得非常脆弱。经过西方画家对其传统绘画的反思,绘画从原来的公众性上回复到私人的动作性上。

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绘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升华了绘画的表现。审美属性使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藏,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领域的,同时,这种超乎功利的创作和鉴藏方式也在不断地纯化着中国画的独特文化价值。中国画的儒、道、佛三教文化,从哲学、理学、美学的角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以儒修人格、以佛修心性、以道修境界。中国画的特殊形式法则也正是建立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绘画的精神性和动作性,在中国是早已成熟了的,说为烂熟也不为过。中国画的精神性不仅表现在笔墨上,还表现在画家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画面中表达的是画家的日常感受,好比私人日记一般。这一点在元以来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元以前的唐宋并非如此。元以来的绘画作品在叙事性和伦理功能上大为缩减,山水风光和花鸟虫鱼作为绘画题材大为发展。中国画发展中出现了程式化现象,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程式化更适合画家表达私人性的生活体验和生存感悟;一是笔墨成为绘画中的审美对象。程式化的处理使绘画摆脱了物为形役的困境,也为绘画承载私人体验和感悟提供了手段。明代的董其昌是绘画私人性的集大成者,以画为乐,以画为寄,寄乐于画,是董其昌对绘画的体悟。绘画的私人性在绘画刚成熟的阶段就已经有人提出,并在投入实践。但在当时他们并没有被认可。其后,中国画的每一次繁荣都已对绘画的私人性的认识为前提。

绘画的精神性作为中国画的根本问题,是随着绘画形色技巧的逐步成熟而显露的。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很少人能意识到,只是形色技巧逐渐成熟并进入完美境界时,这一根本问题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画坛上的清醒者所重视。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特定承载体。中国画作为我国一种独有的绘画形式,在中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三大系统: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和文人画,一般是继承了传统卷轴画形制和传统文人画精神的现代中国画。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性到审美性转变的过程,逐渐衍生出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从而体现了浓厚的文化价值,也因此才能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因此,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特定承载体。

中国画的精神性是由中国的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注重内心修养,画画也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道森.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3] 愈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焦晓杰,1987年6月出生,女,汉,河南郑州,研究生,讲师,美术学中国画方向。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精神性中国画意境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浅谈中国写意油画的精神性
书画名人汇
春色满园
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
木雕艺术创作的精神性阐释
一朵花的意境
宗教题材在油画中的美学价值探析
宗教题材在油画中的美学价值探析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