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解析
2020-10-20刘莹
刘莹
摘要: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理查兹夫妇的形象进行解析,结合文本分析可以将其人格分为贪婪的本我、矛盾的自我和愧疚的超我三个方面,使读者对作品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人性的启发。
关键词:《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人格结构理论;马克·吐温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最辛辣的经典之一。作品讲述以诚实闻名的哈德莱堡小镇因为无意中得罪了一个名为史蒂文逊的外乡人,而遭到这个外乡人的设计报复,最终小镇里的19户首要公民为了骗取一麻袋的金币无一例外地昧着良心撒谎,使得哈德莱堡诚实的好名声被彻底败坏。作品不仅通过小小的哈德莱堡映射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人人虚伪狡猾、在诱惑面前不堪一击的病态,更对人性在利益诱惑下的真实体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理查兹夫妇作为小说的主线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诸多矛盾与纠结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进行解析,通过这一新的解读能够更为深入地窥探人物复杂深透的心理真实。
一、贪婪的本我
可以说,从天而降的一麻袋金币直接暴露出了诱惑面前,人对物质财富的贪婪本性。小说中,理查兹太太是小镇里第一个接触到这袋金币的人,当她看到麻袋上的纸条写着“袋中装有一百六十磅零四盎司金币”时,立刻表现得胆颤心惊、激动不已,这麻袋金币足够让他们摆脱贫穷的日子而过上舒适的生活,人性底层的贪婪欲望之火就这样熊熊燃起。同样,当理查兹从妻子那得知这麻袋金币的秘密时,被强烈的金钱欲望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应该坚守的原则,只是下意识地想要拥有这笔财富。
理查兹夫妇暴露出的贪婪,是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的。当理查兹为想出忠告的内容而东猜西想苦闷绝望时,他收到信得知古德森为偿还人情而把这笔钱捐赠给他。而当他的太太问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金钱回报时,理查兹却吞吞吐吐地撒了谎。当理查兹太太意识到他难以自圆其说时便选择了转移话题,用自己所能想到的关于上帝的言论来为自己的丈夫开脱,为丈夫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欺欺人,拒绝承认自己的丈夫撒谎,理查兹太太选择继续满足着自己贪婪的欲望。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完整地展现了处于贫苦生活中的人,在面对强烈的金钱刺激时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他们的行為是人性的放大镜,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性的复杂。
二、矛盾的自我
人性中不仅有本能的部分,还有与外界进行协调的部分,这便是自我。从理查兹的社会地位来说,他只是一个银行里的出纳员,一出场就在抱怨自己半夜还为了生计不得不干活的现状。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他一方面非常地想要这些金币,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矛盾。这也是理查兹凭借自己的理智将消息传达给印刷厂的原因。但是,在欲望与理性的艰难博弈中,他的道德最终被他的贪欲所打败,他在道德与金钱面前选择了金钱。在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大多数普通人在面对意外之财时的挣扎与犹豫。
理查兹太太也并非一开始就被贪婪迷惑了双眼。理查兹太太在面对这些金钱时,她在心中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但是当她一次次地向上帝祷告时,希望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些金钱时,又表现出了她虚伪的一面。一方面想要这些金钱,一方面却又在为自己开脱,她的道德就是披着上帝的外衣,实际上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对这些钱进行规划,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她以人类都会犯错为托词为自己行为辩护,希望能够得到上帝的谅解,但是却无法掩饰她贪婪的内心,并将她所做出的这些行为归咎于现实生活的残酷,但又把责任推到上帝身上,这是自我力求满足现实原则的表现。
三、愧疚的超我
心理学认为超我是在摆脱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的约束之后,对真理的追求以及道德和价值观的向往。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代表着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以及理想场景。这对夫妻从听证会幸免后在家中的那段对话,能够真正地体现他们与超我背道而驰产生的愧疚与不安。“……可现在——有它在指责着我们,我们没法活在它的阴影里,玛丽。”在他们眼里,四万支票给他们带来的已不是欲望满足后的愉悦,而是一种折磨,他们一直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当他们决定将这笔钱留下来的时候,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仿佛都在提醒他们是不诚实的小偷,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对他们进行批判,他们无法忍受这种精神折磨。理查兹先生临终前的忏悔把所有的罪孽都供出来,夫妻俩都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他此时所做的种种事情也无法改变和弥补他们所犯下的过失,但他的忏悔也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追求,这是超我在愧疚下所表现的牺牲救赎,将文章的主题进行了精神层面的升华。
四、鉴往知来
这部小说表现了全体哈德莱堡镇民的虚伪贪婪的群像,作者痛快淋漓地把剧中人物戏弄玩耍至极,渐渐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入其中,让读者从一个观望者的角度变为了一个经历者,在嘲笑后反思自己。金钱的诱惑让我们有了本我的贪婪,并在罪恶感的摧残自我矛盾中饱受超我的道德折磨。人性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我们不能完全地做到只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完全抛弃社会的规定,人们都需要在一种自我调和的过程中达到与社会的和解,这是我们的社会一直宣扬和谐的原因。“养心莫善于寡欲”,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生活中,我们更应当回头发扬传统美德,正视欲望,克制物欲理智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著,李彦译.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1-60.
[2]崔婷伟.人类人格面具下的贪欲——浅析《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J].名作欣赏.2015,(18):95-96.
[3]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1994,5(3):64-67.
[4]江曼.虚实哈德莱堡:面具和阴影的博弈[J].名作欣赏.2013,(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