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2020-10-20吕淑平
吕淑平
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是在一定情感氛围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创设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还原真实生活情境,激活学生自觉融入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遵从学生实际经验,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创设真实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选取现实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融入数学学习中。例如在教学“买文具”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模拟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模拟的商品买卖。学生通过参与“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等活动,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运算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创设开放性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有着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的应用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的数学学以致用。再如刚才“买文具”模拟商店进行买卖的活动中,“买3个计算器和3个铅笔盒要多少元”,怎样买?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22×3+18×3和(22+18)×3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接下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这样既让学生发现了运算规律,又发展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自觉融入数学课堂学习中去。
二、创设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应设计能够反映出数学的本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蕴含着能引发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首先,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你们可以设计一个比别人滑得远些的滑梯吗?”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角,对于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问题的提出,关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让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学习活动中。
其次,问题要有一定的新颖性。问题的新颖性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例如《平行四边形》一课中,在回忆常用图形的面积公式后,提出問题: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吗?学生通过观察、剪拼、交流,很快理清了思路,验证了猜想,掌握了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突出重点操作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训练
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点、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训练,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探究活动。
(一)围绕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评议、全班交流基础上,认识了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又如《圆柱和圆锥》一课,可以拿出实物模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展示操作情境的重点
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小团体的力量,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由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猜想可能会有哪些结论。经过交流、引导,学生能够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通过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与结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创设知识游戏情境,吸引学生趣味学习
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教学的需要,可以适度创设游戏情境,例如创设数学知识的故事情境、富含时代气息的探索情境、针对年龄的实践情境,把教学内容渗透在学习游戏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游戏与数学之间的衔接,使学生感受到可以在玩中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情境始终服务于教学,在创设情境中,把趣味性、可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适当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能使课堂活跃务实高效的情境,使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