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0-10-20韩沫朱璇

艺术大观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数字化

韩沫 朱璇

摘 要: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源于生活,根植在东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制作手法上表现出粗犷奔放、自然淳朴的民俗性特点,但是当前满族剪纸艺术面临口传身授传承方式逐步削弱的局面。本文主要就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实现非遗文化满族剪纸艺术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满族剪纸;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8-0-02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东北三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7项,其中辽宁省5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各一项。但由于受社会转型的冲击,满族剪纸艺术面临着关注度小、传承人少的窘境。

一、数字化在当代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使用现状

数字化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已然成为时代热词。综合性的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不仅对调查研究起重要作用,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来说更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保护手段。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东北满族剪纸,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东北满族剪纸元素题材进行安全管理,实现长久保存。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能实现高准确率、无偏差的保护。

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容乐观的保护形式,21世纪初我国相关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逐渐提上日程,努力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数字型文化作品。多年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国内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敦煌莫高窟“数字供养人”计划等案例,这些案例均采用“科技赋能文化”的数字化模式,为满族剪纸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相比西方国家的数字化进程,我国数字化进程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数字化学习空间为例,2003年由多所高校联合对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进行深入研究,为世界青少年搭建了学习传统体育文化的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东北满族剪纸艺术传承现状

(一)对满族剪纸认知有限

满族剪纸艺术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艺术表现风格。创作时,构图方式不受题材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作者常将有关的形象组织到一起,追求造型和寓意上的完整性。

满族剪纸的主要制作者是妇女。在传统满族剪纸中,满族妇女将具有一定寓意的图案、纹样用剪纸手法表现,制作出来的剪纸内容多为祈求平安吉祥。但是满族剪纸由于制作者群体有限、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等,据数据统计,只有30%的群众知道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遑论满族剪纸和剪纸保护。因而满族剪纸艺术社会市场辐射范围小,设计的文创产品售卖有限成为首要问题,这使得满族剪纸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缺少剪纸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深深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文化财富,亟待优秀的传承人进行学习。在我国剪纸盛行种类中,满族剪纸传承多以家庭作坊式的传承方式进行,这对传统剪纸保护并不有利。一方面,家族传承容易具受非遗传承人主观情绪的影响,题材上易有偏颇,造成部题材流失的现象;其次,部分家族题材固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未免会造成形式单一、乏味,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阻碍重重。在“不外传,不收徒”的非遗传承背景下,手艺精湛的老艺术家终究会老去,年轻一代选择剪纸的学生对传统艺术呈现的是完全陌生的状态。因此,东北满族剪纸的传承人训练就成了首要问题。

(三)剪纸市场辐射范围小

东北满族剪纸不同于南方剪纸的精雕细琢,在造型上更追求简单质朴、粗犷悠远的形象。东北民间剪纸艺术往往把现实生活折射在剪纸创作中,反应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对神灵的崇拜、对家庭和睦幸福的期盼,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但是满族剪纸由于制作者群体有限,只有部分群众知道剪纸的重要作用,剪纸市场受到局限,影响了剪纸的传承和发展。

三、数字化在东北满族剪纸艺术中的探索

(一)剪紙艺术数据库完善

图书馆、博物馆作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保护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时,往往需要从历史背景、作者等方面统一统筹安排。创建完善的剪纸题材数据库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部分,其一,完善图书馆、博物馆中关于满族剪纸的网站建设,根据各地方文化特点所形成的不同类别剪纸形式进行分类,合理安排网页布局、网站内容。其二,根据不同剪纸表现形式(如长白山满族剪纸)将作品进行分类,提取优秀作品元素进行展示。其三,大量收集满族剪纸,根据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类,以作者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点,总结分析各作者的作品特点,以便查阅和浏览之用。

关于“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在数字化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浙江大学彭冬梅教授的课题“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中,从大批量剪纸作品中提取剪纸最基础的元素符号,创新剪纸元素库、符号库,为实现剪纸内容和形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二)虚拟交互体验

随着新传媒手段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观赏者对艺术体验过程中的“真实感”和“趣味性”提出更高要求。

现代数字化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改变了传统媒介单一的宣传方式、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媒介,使游客和传统文化双向交流。在难以理解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游客通过虚拟交互体验实现亲身制作的体验式交流,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彭冬梅教授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开发新的剪纸系统。利用虚拟系统中的剪刀、纸张、文案图样代替实操工具,用户通过这一虚拟交互系统,体验到真实的剪纸流程,有利于推广。另一种方式就是将民间剪纸艺术的生产流程和虚拟场景游戏紧密结合,在青少年中推广,更快、更广的实现剪纸艺术的宣传。因此,在满族剪纸博物馆中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中交互式操作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满族剪纸展览,这对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三)中小学剪纸立体化课程体验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的传播离不开传承人。当前,我国中小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开设相关艺术课程,但出于安全考虑多为赏析课,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味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学生无法体验剪纸的艺术魅力,甚至丧失剪纸兴趣。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校教育可以将“虚拟交互剪纸系统”引入课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亲身体验剪纸艺术带来的趣味。甚至可以虚拟系统学习国家级剪纸传承人的剪纸课程,让部分手工艺人的剪纸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转化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开拓剪纸传承人培养途径。学生作为未来的传承人,有能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新的创意点和数字化资源,从而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进程。[2]

四、5G背景下东北满族剪纸元素的发展空间

(一)剪纸元素与文创产品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诸多产品设计应运而生。结合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社会背景,将民族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效益符合时代主题。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非常高,满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留给后世影响巨大,史料也相对全面。其中满族剪纸题材丰富,整体具有古朴、粗犷、豪放的民族特点,以满族传统剪纸元素为代表,把日常的生活用品作为文化载体,将满族剪纸中的元素生活化,是弘扬满族传统民间艺术,实现地区旅游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

(二)剪纸元素在新领域的开拓发展

满族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东北人民用理想化的形象表达着对祖先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审美情趣的不断转变,技术引领满族剪纸艺术的不同表达方式,以节奏类游戏《尼山萨满》APP为例,该软件利用大量剪纸元素,比如“嬷嬷人”,“人面型螺旋纹”等传统剪纸造型,讲述尼山萨满帮助儿童的故事。把静态的画面通过虚拟交互技术动态展现,整个软件满族传统文化情感,是现代产品与满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现代满族剪纸艺术中对艺术的原始主义也进行了转变,将原始元素与现代观念契合,通过立体主义、抽象主義的审美转变,从而形成现代满族艺术审美特点。例如,设计师往往通过对满族剪纸色彩、图案合理化运用,实现满族剪纸的本土化转变。在将来3D技术成熟普及之际,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满族剪纸在技巧和题材上都会得到极大推广。

五、结束语

满族剪纸表现形式充分体现满族民族风情,具有很高辨识度,并因为其代代相传,成为满族文化的“活历史”,它是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取向,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将传统的满族剪纸艺术融入现代科技中,赋予剪纸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方法,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技术研究能力,扭转满族剪纸传承窘境,为我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于富业,张喜中.文化产业背景下满族剪纸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四川戏剧,2018(05):141-144.

[2]苏明哲,潘驰宇.东北满族剪纸的民俗性与艺术性[J].大舞台,2013(11):243-244.

猜你喜欢

数字化
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数字化的新引擎
“2021中国数字企业峰会”在太原举行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从千人千面到千店千策
数字化起舞
厂家如何布局营销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学科融合教学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