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意蕴

2020-10-20尉馨文

艺术大观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山水画气韵

尉馨文

摘 要:中国山水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程式章法,在空白中为观者留下想象空间,达到“气韵生动”的深远意境,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美学思想。本文主要是从章法布局、哲学根源、审美意识等多个维度论述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意蕴。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留白;气韵;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8-00-03

一、中国山水画及留白技法

中国山水画在简朴的线条、笔墨的浓淡中“尚意”又“尚静”,使得观者在欣赏能够时体验到清淡雅致的灵动气韵,感受到画家的精神世界,而“留白”在这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的技法留下的与其说是相应的空白,不如说是为构成空灵的章法留下的想象空间。中国山水画中墨色笔触与留白空间相映成趣,让整个画面在虚与实的结合中达到完满的境界。而这种“无画处皆成妙境,行得之形外”带来的流动的生命力使得中国山水画生发出“韵外之致”的意境之美,使观者又能得到画外之意境的深刻体验。

中国山水画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产生的独特的形式技法“留白”,是指画家以空白作底,随心布置人或物,并不过多的描述人或物的背景,却让观赏者觉得人、物都置身于自然之中。山水画以无尽的空白为背景,使一山一水与其间的空白融成一个充满生命的整体,留白虽无形却更胜有形。留白章法在画面处理时注重“计白当黑”,黑与白、虚与实、疏与密、强与弱的相对矛盾在统一中使艺术作品呈现出较高的层次感,使得画面生、活起来,将“气”与“韵”生发出来。

谢赫著名的“绘画六法”中放在首位便是“气韵生动”,在强调生命力和活力的同时,也观照生命的韵律,画家通过使用留白来凸显画作的空灵与寂寥,以达到充满生命感的灵动意境;而荆浩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又总结出绘画“六要”:“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1]“思”是凝想形成的过程,“景”是因时制宜、创造制度的阶段,“笔”是技法运转的法则,“墨”的色度变化中有文采的体现。“思、景、笔、墨”铺于画面之内,可直观视之,而处于画面之外,不可捉摸的当属“气”与“韵”。用心体察的宇宙境像如何显现?画家的精神世界通过“气”与“韵”传达出来,与世无争、超脱凡俗的精神境界给山水画注入了生命力,而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绘画的自成一体的原因。中国花鸟画、人物画着笔墨于具体事物的描摹,重视精神气质、自然之物的品质,在人物画中,画家能为人物传神,在花鸟画中,也求传神逼真、形神兼备;而山水画则重气韵,讲求意境空远。这也是为什么留白成为山水画程式中重要技法而在花鸟画、人物画并非如此重要的原因,中国山水画的空旷空间激活了画中的主体,扩大绘画的艺术观念、表达形象,与观者共通情感,实现了抽象的精神与魅力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虚实相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很多时候都体现了留白的重要性,其留白空间使观看者了解时间和空间状态,同时通过位置的延展、色彩、线条等的矛盾对比激发观看者的视觉体验和心灵,意境的空间可以无限地扩展,观者也可以无限地延展其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而对于山水画所要描摹的深刻意境,留白的无笔墨通过虚实结合的空间构图将意境点染出来,使观者感受到画家心底乾坤。中国山水画中最难创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反映在空白中的深邃的艺术意境,留白空间与画面元素是融为一体的。

二、留白技法的哲学价值

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不是死寂的,其白不是真的空白,而是宇宙中灵气和生命的流动之所。在这些空白中表现的是本体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是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子有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也是有和无,即虚和实的矛盾统一。这种矛盾的统一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转化,是以在中国山水画的空白里是最活泼的生命涌动,是创作主体与宇宙万物的合一。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是以丰富的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为底蕴而形成的。中国山水意象以中国阴和阳的变化为宇宙的基本规律,以黑白相间的性质将阴阳相结合。黑白相向,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理解中国宇宙的视角。留白的語言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原则,在中国山水形象中展现了中国哲学准则,是令观者深思的审美趣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始终,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诞生了无与伦比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而“天人合一”走向生命美学有一个中间环节——“气”[2],阴阳结合,“气”是相通的。 以山水为艺术主题,山水思想和以山水为代表的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以中国哲学为物质载体,将深刻的哲学融于艺术魅力。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繁荣与中国古代哲学相辅相成,中国传统艺术都包含着一种“天人关系”,如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意与境等等,由此构成了“文质”“言意”“形神”“情境”“虚实”等范畴。

清代张式在《画坛》中有言:“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空,故曰留白,非空纸。留白即画也。”留白不仅可表现出画中疏密有致的空间感,还可以将现实山水的视觉空间与画家主观意识的想象空间融合后的独特审美感受呈现出来,表现画家对生命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运用留白的意境来营造虚实空间的方式,不仅使得中国山水画在形式语言的表述显现特殊,更在本质上与西方绘画空间表述有所差异。这种虚实相生的思想,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审美价值。

三、留白技法的美学意识

清代笪重光认为灵动的意象是需要造就画面中的“势”的,“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也收拾,满幅都非”[3]。而画面的布势得当离不开“留白”的恰当处理,画面中“空白”元素的分布与造型的不同也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章法就是为了布局和取势,而“势”又属于形式美的范畴,故而“留白”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形成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4]。在中国山水画的平面空间中,山川、草木及湖泊间的蜿蜒起伏,带有自然自身的节奏感。绘画中相近形体、笔触、色彩的等有规律的律动和变化描摹了这种节奏感,给欣赏者留下较深的视觉效果和印象,没有节奏感的画面就缺乏形式美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形式美的法则在中国山水画中需要通过“留白”的章法以及精湛的笔墨技法来实现。在这种视觉冲击的感受下形成的形式美感能够进一步引发观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苏轼诗云:“境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中国山水画中运用“留白”技法表现出来的简洁、平淡、隽逸的画面意境,是画家超脱于物外的自由、虚空的状态下的创造性作品。中国山水画在虚静空明中包含万事之变化,万物之境界。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如图一)中描绘的春山寒林,万物虽处于萧瑟之中,但已有春意生机跃然纸上。主峰与陪体山峦的墨色深浅有别,中部用留白表现缥缈的雾气,将近景与远景相融合,呈现出幽深的纵深感[5]。此外,“边角之景”的留白布局也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南宋画家马远与夏圭喜用边角形式和半边景物表现空间,被后人称为“马一角”与“夏半边”。他们的作品,如马远的《踏歌图》(如图二)《对月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等,多用大片的空间留白和山石间的细部留白引领意象,以刚劲多变的笔墨,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留白的作用达到了以往山水画未曾有过的一个高度,把简练构图、局部取景、引发遐想的创作手法推向了一个极致。他们的作品中,虽然物象只占画面的一角或不满半边,但整个画面却生动无比。山水画作品中描绘的不仅是画家眼见的自然之境,更是画家心中所见之境,正如宗白华先生对其见解[6]:“空灵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画家在这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

四、结束语

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典型程式技法,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意识,在“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等的哲学根源下形成了“留白”的特有风格,同时“留白”章法留下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技法也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源、丰富的美学思想为养分形成的中国山水画,其营造的意境空灵静雅,形式有限而内容无穷。“留白”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小兵.谢赫“六法”意蕴的多重复合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04):155-159.

[2]曾繁仁.“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生命美学”[J].社会科学家,2016(01):28-33.

[3]俞劍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张凡.留白在山水画中的运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5]白灿.无墨之韵—中国山水画“空白”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中国山水画气韵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