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坛经》中慧能大师思想及自身感悟

2020-10-20李童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李童

摘要:《坛经》是佛教禅宗的典籍,也是禅宗一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在品读《坛经》后,我深感慧能大师智慧之奥妙,也感悟颇深,所以作此分析。此篇文章里,我对《坛经》中的“明心见性”和“一念成佛”两点要义,进行了相关阐释,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具体的分析了“自性迷”、“执着”、“顿悟”这些概念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由此,对《坛经》的要义有更深入的认识,以期在生活中解开束缚,识得本心,感悟真谛。

关键词:《坛经》;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执着;真诚与清明

《坛经》亦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里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此书由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品读《坛经》后,我深感慧能大师的智慧之深奥,思想之凝练。所以就其 “明心见性”和“明心见性”两点要义,浅显的谈一谈自己的感悟,以日益精进。

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慧能大师的心学本体论。慧能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本性即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自性迷,佛即终生,自性觉,众生即是佛。”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但是有一些人因为被“贪、嗔、痴”等障蔽迷惑,所以无法很好的对自己进行感知,使得“自性渐迷”。唯有让自己的内心觉醒,明心见性,去迷转误,返本归真,才能去蔽成佛。所谓“度人救世需自度,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总有一大部分人,脸上写着“空虚”二字。他们像是被左右的机器,机械的开始,机械的离去,屏蔽了自己的知觉。当然,这一大部分人里面,包括我。我常常在睡前思考这一天,我发现我对于生活的感知,几乎全部着眼在影视剧里如出一辙的剧情,局限在在青春电影里的无病呻吟、现实里各种事物的明码标价,以及光怪陆离和些许纸醉金迷的世界。

这个时代金钱至上、娛乐至上的时代,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是不是也同样的迷茫。而这种空虚和迷茫的后果,就是——我们感知不到自己了,不能区分清楚物我的边界了,我们变得如出一辙的势利和急功近利,遇事只会分析“好与坏”“利与弊”,似乎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寻求与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迷茫,变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读完《坛经》后,我有了些感悟: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明心见性,找回自己。首先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依赖于他人的指点和评价,也不依赖于幻想,就是真真实实的自己。然后我们要从自己的心中找到一种足够强大的支撑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澄明,让自己的心变得真诚。心中有了真诚,就有了爱的产生,有了仁;心中有了清明,就会生出一种智慧来,所谓智。有仁有智,常伴心怀,方能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舒坦,活出一种超脱和弹性。我觉得,慧能大师所说明心见性,最后的所明所见所识之物,也就是这两样无价的东西吧。我们不断发现内心,感悟内心,就是在明心见性,我们也因此有智、有仁,识得本心,达到自度,获得解脱。

一念成佛:一念成佛是慧能大师提出的修行方法论。即想到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他不主张向外求索方法帮助,认为其关键在于自度。不同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他提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主张,认为我们众生 “不着净,性本自净”。通过顿悟,发觉自性,即可一念成佛。慧能大师提出了“无念为宗,无向为体,无住为本” “定慧”的具体修行方法,这对当时僧人们坐禅时的状态有很大的启发,即不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也不必过于拘泥于程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我们修行,并非要不思不动,修行的关键在于不着不染,对于妄念亦是如此。条条框框对于发现自性,其实没有多大作用的,顿悟以明心见性才是不二法门。通过顿悟,发现自性,一念成佛,使六贼从六门走出,来去自由,从而在水动不息的状态中达到不起波浪的状态。

曾经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做到不着不染,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总是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在起伏不平的海面上保持身体依然正直?后来我突然明白,我们原来并不是要强行正直,那无异于另一种形式上的执着,我们自始至终,需要保持的,不过是初心而已,唯此才能化解各种障蔽。如此正所谓,“不着不染,来去自由”。

性本真诚,我们要用自己本真的力量去化解大大小小的妄念,以在生活中的一次次顿悟,去摆脱各种障蔽,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我想就是自度的过程!无论如何言说,我们都需要亲身经历,自己身上的真诚与清明,终需自己发现,自己体悟,自己去运用去化解。这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世上练”,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另外我受益很深的一点就是“无念为宗,无向为体,无住为本”的方法论,它向我解析了“执着”的概念。执着是什么?我们经常认为执着就是坚持,是美好的品质。其实不然,他们不一样,执着是犟而不自知,倔而不能改。比如说:执着于自己的情绪,没有办法放下喜怒;受困于琐事,为此辗转愁肠;禁锢于他人的眼光与评判,变得畏畏缩缩……这些都是执着的表现。可见,过于执着,无异于把自己禁锢在枷锁和囚牢里。

执着是令人苦恼的,可为什么世上的人都如此执着呢?这使得我不禁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在潜意识里,我们在遵守着一种规则,一种外界教给我们的规则,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而我们却从未质疑过它的权威,只是一直照做,哪怕身心都在受着巨大的煎熬,却仍像对待神交付的使命一般。

那么如何放下执着?我觉得我们可以对这些规则进行一个客观的审视,同时也从自己内心的角度去衡量一下这种惯性的必要与否,由此放下没有意义的束缚,所谓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便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希望我们能对周身的事情看出一种清明来,去化解执着,用自己的真诚去表达一种爱,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世人。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来去自由。如此变得脚步轻盈,日渐超脱。

通过学习感悟,我只是了解了慧能大师思想的一隅,但是于我而言,仅仅是这一隅清水,已是很大的点悟。无论是就参悟自身,还是就认识生活来说,我都明白了向内求索的必要性。说的浅一些,就是我们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到幸福,不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也不依赖外界的褒赞。说的深一些,就是没有必要困守于无意义的规则,明白我们做事情是为自己而做,要把那份挚诚拿出来去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我想说,从小到大我们会改变很多,但唯内心的真诚与清明,不可放弃,也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达观的人,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觉知自己幸福。最后的话,勉励自己:“我仍然在俗世之中,找寻着完整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坛经校释》慧能著 郭朋校释 中华书局1983.9.

[2] 慧能顿悟思想的显像学阐释——《坛经》核心主题的完美呈现 张高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16 第一期 156-159.

[3] 《坛经》中关于慧能关于”动”的思想探析 廖璨璨《五台山研究》2014 第四期 40-45页.

[4] 六祖慧能与《坛经》王学信《海内与海外》 2012 第八期 72-75.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