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秋潭生卒年及科举相关问题考论

2020-10-20李建国谭潇

三峡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举

李建国 谭潇

摘 要:关于清代土家诗人彭秋潭的生卒年和参加科举考试时间、形态等基本信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通过梳理彭氏自撰的《祭官孺人文》、恽敬的《前临川知县彭君墓志铭》等文献,可以考定:彭秋潭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正月,卒于嘉慶十二年(1807)三月,年六十一;他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恩科乡试中举,其后多次会试不第,乾隆五十二年(1787)参加专为多次下第举人而设的大挑,并获一等,派到江西任知县,从此步入仕途。

关键词:乾嘉文学;土家诗人;彭秋潭;生卒年;科举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06-05

一、诸家之分歧

彭秋潭是清代乾嘉时期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名淑,字谷修,自号秋潭,又号方山居士,湖北长阳人(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彭家口村),土家人。彭秋潭于乾隆三十五(1770)年乡试中举,后来多次参加会试皆下第,只得通过大挑的途径步入仕途,历任江西瑞昌、弋阳、崇仁、吉水、浮梁、临川等地知县,先后近二十年,最终病逝于江西。

作为一个相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彭秋潭能成为汉语诗歌创作的优秀代表之一,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文化涵融的深化。科举和仕宦是他进入文学圈的必经之路,对之进行翔实的考辨梳理,有助于理解他的文学和人生,而以彭氏为个案,亦能丰富我们对乾嘉时期文学生态、民族文学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然而在寥寥无几的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彭秋潭的生卒年和参加科举考试时间、类型等基本信息,竟有多种不同的意见,迄今没有完全准确的描述。下面按发表、出版时间胪列相关论著的说法:

孔相如《论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长阳竹枝词》:

彭秋潭(1748—?),名淑,……1770年(乾隆35年)二十二岁时中举,1778年(乾隆43年)赴京会试,中选。历任……[1]56祝注先《彭秋潭》:

彭秋潭(1748-1800年在世),名淑,晚年自号方山居士,湖北长阳人。二十三岁中举,以后屡试南宫,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踏上仕途,此时已三十四岁。历任江西吉水、瑞昌、崇仁等地知县二十余年。[2]148

钱仲联主编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彭淑”条:

彭淑(1747—1807),字谷修,号秋潭,湖北长阳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大挑一等,历官江西崇仁、吉水、临川知县。[3]769(按:此条作者为周秦)

杨发兴《彭秋潭诗注·前言》:

彭秋潭,名淑……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正月,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终年61岁。……乾隆三十五年(1770),就学于汉江书院;当年乡试中举。……乾隆五十二年(1787),彭再度北上京师,得恩科中式大挑一等,分发江西试用知县。[4]3-4

与杨发兴合著《彭秋潭诗注》的陈金翔(《诗注》署名“陈金祥”),于2002年撰文《江湖劳落一杯酒,风雨春秋六百诗——概论土家诗人彭秋潭的诗酒人生》,进一步细说彭氏科举入仕的情况:

乾隆五十二年(1787),岁丁未,彭秋潭41岁。当年他筹得五十金,得到朝廷“恩科中式大挑”,被放任江西试用知县,至十月,首署瑞昌县。所谓“恩科大挑”,是朝廷一种体恤皇仁拉拢士子的举动,清制,大凡皇家有特别庆典大事,朝廷无须再经过考试,就在旧有考试的士子中择优挑选一批人出来任职,一等的放任知县,二等的放任教谕。[5]10李春《彭秋潭与长阳民俗》:

彭秋潭,名淑,自号方山居士。生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殁于嘉庆五年至十年(1800-1805年),他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参加北京会试中选后踏入仕途,并历任……[6]90

归纳一下:关于彭秋潭的生年,有1746、1747、1748三种说法;卒年,有不详、1800、1800-1805、1807四种说法;科举入仕时间,有1770、1778、1782、1787四种说法;科举入仕类型,有大挑、恩科中式大挑、会试中选三种说法。要厘清彭秋潭的生卒年和科举时间、类型,主要依据是恽敬《前临川知县彭君墓志铭》(下文简称《墓志铭》)[7]卷四与彭氏为亡妻所撰《祭官孺人文》[4]453-458两篇原始文献。上述各家中,不知彭氏卒年者,是没有接触到恽敬的《墓志铭》;对彭氏生年的分歧,缘于对古人以虚岁计年龄的误判;对彭氏科举、入仕的歧义,或是没有看到《祭官孺人文》,或是对清代科举制度及乾隆朝科举实施具体情况的误解。当然,恽敬《墓志铭》表述不清,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后人。

二、卒年及相关信息考证

关于彭秋潭的卒年,恽敬在《墓志铭》中有非常精确的记载,彭氏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

嘉庆十一年,皇帝厪念江西吏治,简刑部侍郎金公光悌巡抚其地。公为当世鸿达敏毅君子,以好士名天下,问士于僚佐,佥称临川县知县彭君淑第一,金公曰“然”。然临川吏民讦其县官事违格非,奏请解所任,竟其事无以直县官。十二年三月,癸卯朔,批折下,军机处奉旨革职拿问。是日,彭君游南昌城南,适病寒,归邸舍,少饮即僵卧。越六日戊申,竟不起。十八日庚申,军机处廷寄乃至江西,金公为不怡累日……凡为知县十九年,行台省以君年劳,题署广信府同知,未及引见而卒,年六十一。[7]卷四

就目前已知的原始文献而言,在彭秋潭的卒年和年寿问题上,恽敬的《墓志铭》因其唯一性,最为权威。即使是同治年间编纂的《宜昌府志》、《长阳县志》,彭氏虽位列《士女传》[8]609、《乡贤传》[9]卷五,也未提供相关信息。

《墓志铭》的作者恽敬,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人。他是乾嘉时期开宗立派的著名文人,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文派的创始人,《清史稿·文苑二》[10]13403、《清史列传·文苑传三》[11]5963-5964皆有传。恽敬小彭秋潭十岁,但文学的名气和成就远过之,彭长于诗,恽以古文名家,两人的经历、性情有相似之处,同在江西任知县时成为好友。据《恽敬年谱简编》,恽氏自嘉庆五年(1800)任江西新喻知县,嘉庆十年(1805)调知瑞金[12]19-27,当时彭秋潭正在临川知县任上,故嘉庆十一年(1806)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中称其为“彭临川”[7]卷三。

恽敬为彭秋潭作墓志铭,乃是两人生前的约定。在《答俪笙尚书书》中,恽敬多次提到彭秋潭,对他的蒙冤辞世颇为感慨激愤,并透露了志墓的原委:

(嘉庆十二年)正月中,秋潭来书,述先生之命征秋潭诗,并及鄙文。敬以赠送序多谄谀之辞,恐获罪门下,未敢率尔执笔。三月中,闻秋潭被劾。四月中而讣至。伤哉!伤哉!抚军非欲杀秋潭之人,而秋潭竟死。秋潭非以被劾致病之人,其事亦非被劾可致病之事,而秋潭竟以病死。如之何!如之何!方秋潭在时,人多异议者,今秋潭死矣,何处复得一彭秋潭!惜其子奔走衣食,敬三索行述不得,然铭墓之辞,敬前与秋潭定交,曾以后死自任,不负此诺也。[7]卷三

据《大云山房文稿初集目录》:“(嘉庆)十二年,在瑞金,得文六首” [7]目录,其中就有《墓志铭》和《答曹俪笙尚书书》。可见恽敬是在彭秋潭辞世当年就兑现诺言,完成《墓志铭》,深情厚谊,见之于文。虽然恽氏以未见彭氏之行述为遗憾,没能在《墓志铭》中更详细地描述其生平,但由于此铭乃彭氏生前所托,所以其晚年信息的可靠性毋庸置疑。至于恽敬何以会对彭秋潭之死如此感慨,两人文学观念和创作的互动等话题,本文暂不赘述。

三、生年及相关信息考证

有了《墓志铭》中准确的卒时和享年,推算彭秋潭的生年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因为古人计算年岁的方式与今天差异极大,出现1-2年的误差很常见。前文所列彭秋潭生年有三:1746、1747、1748,正好在两年的误差区间内。

除了《墓志铭》,可以推断彭秋潭生年的文献还有其诗《生日示儿子兼呈诸僚友》。该诗有小序,开篇即云:“乾隆甲寅正月三十日,余行年四十八矣。”[4]208说明他的生日是正月三十日。乾隆甲寅也就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杨发兴说彭秋潭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正月,应该是以此为据。杨先生于彭秋潭为同乡后学,注释《秋潭诗》有筚路蓝缕之功,他发现了彭氏生于正月,却将其生年往前多推了一年。

今人视古人计龄为虚岁,所谓虚,体现在两个地方:一、出生就算一岁;二、逢新年长一岁。我们以《清史稿·高宗本纪》对乾隆年寿的记载为例: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崩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壬戌,寿八十有九[10]343、565。按今人的计算,乾隆活了87岁零四个月,再怎么也达不到八十九。但按古人虚岁的计算方式,他还真是八十九的高寿。

如果彭秋潭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正月,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那按古人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年六十二”;如果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应该是“年六十”;只有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才符合“年六十一”的说法。实际上,彭秋潭活了将近六十岁零两个月。同理,因为彭秋潭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五十九年(1794)正月就正好行年四十八。这样看来,只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对彭秋潭生卒年的考证是准确的。该条目作者对彭氏生卒年和事迹的描述主要参考恽敬《墓志铭》,却在彭秋潭科举入仕的某些问题上也因袭了恽氏的含混和错误。

四、科举及相关信息考证

彭秋潭在《祭官孺人文》中对自己的科举、游学、入仕经历有清晰地描述:

明年己丑(1769)……是年又岁试,余受知学使,十二月檄取入江汉书院读书。明年庚寅(1770),春将近,尚不能成行……及秋,余得举。……辛卯(1771)赴春官试……五月被放归,困愈甚。……余既至京师,由乙未(1775)至庚子(1780),留京六年,连不第……余乃踉跄归。……壬寅(1782)……适座师冯先生藩江右,以书见招。九月,乃襆被径赴江西。明年癸卯(1783)馆饶州书院。及冬归……甲辰(1784),谋北上不果,乃仍就饶州。……乙巳(1785)二月归,四月仍游江西。丙午(1786)归……丁未(1787),余得五十金北上,挑选江西知县。十月署瑞昌县……[4]453-455

按彭秋潭的自述,他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乡试中举(这一点没有争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参加挑选(即大挑获一等),得以到江西任知县,正式步入仕途。但恽敬《墓志铭》的描述却使后人产生了歧义:

君字谷修,秋潭,其自号也,湖北长杨人。乾隆三十五年恩科乡试中式,大挑一等,分發江西试用知县,委署瑞昌、弋阳县事……[7]卷四

恽氏一方面误导了周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彭淑”条作者),似乎彭秋潭参加大挑获一等,就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乡试中举后不久,殊不知,乾隆年间,只有会试至少四科不中的举人才能参加大挑(详后),彭秋潭更是熬了十七年。另一方面,杨发兴、陈金翔又误以为彭秋潭是所谓“恩科中式大挑一等”,而实际上,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乡试才是恩科,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大挑与恩科无关。

恽敬这样含混的描述,可能缘于不清楚彭秋潭参加大挑的具体时间,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因为彭、恽二人有一个共同的隐痛,他们都只是举人[13],多次参加会试失利,没有中过进士,所以一直沉沦下僚,混迹于知县一级官员。以常情度之,彭秋潭不愿细说大挑的事,恽敬也不会去探问细节,即使知道,志墓时一笔带过,都是可以理解的。

清代科举多沿袭明制,“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10]3147。据此,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非乡试年,而这年的乡试是为了庆祝乾隆六十寿辰特开的恩科;次年(辛卯1771)按制度是乡试年,常科乡试照旧举行,为了庆祝皇太后八十万寿特开恩科会试,状元为黄轩,共161人得中进士;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的常科会试照旧举行,状元为金榜,共162人得中进士。

恽敬《墓志铭》中所说的“恩科乡试中式”,就是指乾隆三十五年这次。同治版《宜昌府志》卷九《选举志·下》亦明确记载: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恩科,(举人)彭淑:长阳人,朱正常榜,官江西河口镇同知。[8]423朱正常是这一届恩科湖北乡试的解元,偌大个宜昌府只有彭秋潭一人中举[14]。虽是恩科,乡试时间仍在八月,所以彭秋潭自述称“及秋,余得举”。

大挑则是清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与拣选、截取等制度一样,为多次会试失利的下第举人而设,属于科举的补充配套制度。近十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大挑制度,其面目也逐渐清晰:大挑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大挑之名首见于乾隆三十年(1765)的官方文书,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上谕中正式使用“大挑举人”一词。大挑的对象,乾隆年间规定是四科以上会试不第的举人,嘉庆五年(1800)以后改为三科以上会试不第的举人。大挑的时间,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开始,每隔六年举行一次,从嘉庆二十二年(1817)开始,改为每隔九年一次,一般在会试发榜后进行,但也都有例外。大挑的实施,在紫禁城东南角内阁处举行,由吏部奏请,钦派王大臣主持,纯粹面试,全凭印象,以貌取人,年轻精力壮者优先,体貌言谈佳者优先。大挑的结果,一等分发各省以知县试用,二等以教职铨选,以下人等回家继续备考。[15]66-70;56-61

大挑的最初实施确有恩科意味,比如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的拣选,这一年并非会试年,因皇太后六十万寿,下诏特开恩科会试,并拣选下第举人,实施过程基本具备了后世大挑制度的诸要素,故而被认为是举人大挑之始。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又因皇太后七十万寿开恩科会试,并再次挑选下第举人。但自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开始,每隔六年一次,彭秋潭参加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挑,正是按照这一定制如期举行的。纵观乾隆五十一年和五十二年,既没有什么特别的大事庆典,且五十二年(丁未)本就是会试之年,所以,彭秋潭这次获大挑一等,并非所谓“恩科中式”,而大挑亦已制度化,与庆典加恩没有必然联系。

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大挑也有特别之处,大挑一般在会试发榜后进行,但该年乾隆下诏改在会试发榜以前进行。彭秋潭参加这一次大挑,其心境值得仔细体味。自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举之后,彭秋潭先后于三十六年(1771)、四十年(1775)、四十三年(1778)三上春官不第,四十九年(1784)赴京参试未果,五十二年(1787)再战春闱,相当于经历了五科而未第。十七年漫长的准备与期待、漂泊与煎熬,彭秋潭已经四十一岁了,儿子富楠都娶妻成家了,他仍然落拓而无成,贫困潦倒。多年以后,已经身为官员的彭秋潭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充满悲辛:“自我志四方,扁舟两车轮。蹉跎二十载,别泪满衣巾”[4]209,所以他不能再等了。会试太难了,大清开科取士以来,到乾隆五十二年,一百多年,整个宜昌府只有三人进士及第。我们通过彭秋潭会试后不等放榜就直接参加大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会试的绝望、求官的迫切、人生的焦虑。这恐怕也是该年参加大挑所有士子的共同心态。

有论者认为彭秋潭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入仕。首先,这一年没有会试,也未举行挑选,彭秋潭缺乏入仕的途径。其次,根据前引《祭官孺人文》中自述,彭秋潭这一年从湖北到江西,于次年(1783)才获得饶州书院的教职。再次,这份教职并非学官,称不上入仕。彭秋潭自称“馆饶州书院”,饶州书院就是他在诗中多次提到的芝阳书院,所谓“馆”,意味着非官方的聘任关系。大挑二等以教职铨选,这种教职才是官方职务,即学官,需要经过官方程序选拔任命。彭秋潭在饶州期间可以自由往返于饶州、长阳两地,在家长期滞留,根本不是官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彭氏入仕的时间只能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

通过上面的考证,我们辨清了彭秋潭的生卒年、科举入仕的时间和形态。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古人的生平,一定要尽可能比对多种原始文献,熟悉当时的典章制度、习俗沿革,这样才能减少歧误。

注 释:

[1] 孔相如:《论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长阳竹枝词》,《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3期。

[2] 祝注先:《彭秋潭》,《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3] 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

[4] 杨发兴、陈金祥编注:《彭秋潭诗注》,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

[5] 陈金翔:《江湖劳落一杯酒,风雨春秋六百诗——概论土家诗人彭秋潭的诗酒人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6] 李春:《彭秋潭与长阳民俗》,《长江论坛》,2008年第 4期。

[7] 四部丛刊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

[8] 同治版《宜昌府志》,内部整理出版。

[9] 同治刻本《长阳县志》。

[10]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485,中华书局,1977年。

[11]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2,中华书局,1987年。

[12] 呂盼盼:《恽敬年谱简编》,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 据《清史稿》、《清史列传》,恽敬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中举。

[14] 彭秋潭最后官江西河口镇同知,属于《宜昌府志》误记,同治本《长阳县志》卷五《选举》更准确:“(举人)彭淑,乾隆庚寅,官江西广信府同知。”河口镇在铅山,属广信府管辖,是其治内最繁荣的地区。彭秋潭署广信府同知一事,见正文前引恽敬《墓志铭》。

[15] 马镛:《清代的举人大挑制度》,《历史档案》,2011年第1期;孔祥文:《清代科举制度的补充与完善——以落第举人大挑入仕为考察中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赵 颖

猜你喜欢

科举
“科举”
明清福建螺洲科举兴盛原因探析
论戴名世序跋与科举
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清末学堂奖励实官探究
宋代官员回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