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图底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2020-10-20冯帅
冯帅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升,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追求外在表现。传统的产品设计现如今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想要创新产品设计,应当对视知觉理论加强重视,改良传统的产品设计,令产品更符合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同时符合购买者的视知觉规律。本文针对视知觉图底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视知觉;图底理论;产品造型设计
人们读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外界意象进行理解和记忆,最后整合成一个认知中的意象。人们通过视知觉读图,需要依靠视觉本身的思维和心灵意象进行整合,完成对物体的识别,这个过程中,识别结果会受到色彩、图形、文字、环境、受众心理的影响。对于产品造型设计师,需要将自己的作品设计成为符合消费者心理的造型,将设计诉求融入到造型中去,借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令消费者感受作品传达的信息,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1.视知觉图底理论概述
1.1视知觉
视知觉,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外部事物相关信息,通过大脑进行整合处理以后,综合得出的相关结论。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单单看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处理,掺杂自身的感情因素,最后得出综合形象。人眼所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在信息传递到大脑之前,就已经进行过了一次分析,所以人对于事物的感知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综合来说,视知觉是说人眼看到事物以后,经过头脑和心理处理以后产生不同于事物本来面貌的意象,这个过程进行了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1.2图底理论
关于图形背景的研究,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提出,时间是1915年,认为图形和背景需要区分开来,随后心理学家针对这一理论延伸知觉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图形和背景区分规则为:图形需要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也就是图形需要满足对称、稳固、面积小、结构紧凑、轮廓清晰、容易移动等特点,背景需要满足不规则、不稳固、面积大、结构松散、轮廓不清晰、静态等特点,二者之间的对比非常明确,所以就造成人们观察的时候比较容易将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进行绝对区分,忽视了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3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相对的,例如汽车的前脸作为背景,那么车灯、进气口就是图形;如果将进气口当做背景,那么金属的水箱格栅条就是图形;如果水箱格栅条作为背景,那么上面的标志就是图形。所以综合来看,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比较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是分析局部和局部的关系时,也能区分出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若是将一辆汽车放到车展中,那么这辆车就是图形,其他车是背景。所以,图底关系通常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层次关系会导致辨识困难,但是人们必须用灵活和辩证的眼光看待。
1.4图底理论中,图和底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反相成的关系,这要求人们不能忽视底的作用,图和底都需要特别关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就存在着虚空的背景,但是这部分通常是藏境之所,书法理论中也有对虚间的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图底关系的辩证理解非常常见。
2.视知觉图底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图底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想要认清物象必须保证物象具备一定的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有多种类型,包括形状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不同要素对比等等,在对比的关系中突出特性。产品造型设计中常见的对比有色彩对比、形状对比、线条对比、姿态对比、部位对比、布局对比、质地对比、数量对比等等,通过鲜明的对比能够凸显产品造型的特点。
2.1大小对比
图底关系的处理中,大小对比是非常常见的形式,产品造型进行大小配合设计非常常见,造型更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对比表现,通过大、中、小的对比能够有效产生空间感。产品造型构成中,对各种要素进行大中小组合属于造型中常见的设计规律。产品造型中,大的元素能够表现出张力,属于近景,通常是主导元素,需要精细刻画,也是色彩部分的主色调,是整个产品造型中的最为精彩部分,也是表现设计人员情感的部分。中的元素介于大元素和小元素之间,这个部分的作用是调和和沟通,避免大小对比过于突兀。小的元素是为了和大元素形成对比的关系,作用是补充或辅助,关键时刻还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通常是整个造型中比较有活力的二部分,例如指示灯、小按钮、话筒孔、标志等等。
2.2主次对比
产品造型设计中主次对比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的元素必须区分主次关系,通常来说主要元素都需要重点加工处理,保证造型设计中位于视觉焦点,通常在图底关系中属于图,次要元素则属于底。视觉焦点能够将单一材质的产品的单调性打破,集中视线到产品的核心区域部分,通常是产品的显示区域、操作区域或工作区域。视觉焦点需要提升自身的明亮度、感知精度、纯度、材质细腻度,凸显出这个部分的重要性,进而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突出整个产品造型的主题,清除区分主次关系。产品造型设计主次对比能够令空间关系更明显,提升造型的明快感,如果没有主题突出的设计,那么主次关系模糊不清,就会导致整个造型平淡无奇,过于单调,无法集中人们的注意力,也不会产生继续了解的欲望。
2.3疏密对比
产品造型中的疏密对比强调的是产品造型中各个元素的分布方式对比,在某个位置提升密度,在其他部分减低密度。疏密对比事实上也能达成大小、明暗对比的效果。通常来说,疏密对比中,密集的部位被视作图底关系中的图,稀疏散落的部分被视作图底关系中的底。产品造型的疏密关系处理需要注意,疏而不缺、密而不结,不能过于密集或疏散。造型元素如果天然就存在疏密对比的特点,那么可以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区分疏密性,达成鲜明的对比效果。通过对产品造型进行疏密设计,能够在整体上提升造型的鮮明度和紧凑性,更具有现代感。
2.4动静对比
产品造型设计中,具有流动性特点和扩散性特点的元素、静态造型方向性排列的元素可以看成动元素,相对的,造型稳定、垂直或水平性强的元素可以看成是静元素。动静元素在图底关系中,通常动元素会被看成图,静元素会被看成底。动元素能够提升产品造型的活力,获得更多的注意,提升其注目度,静元素能够帮助产品造型的稳定性,动静元素结合到一起以后,能够帮助产品造型产生空间层次感,根据有动静变化的情趣。通过一种或多种造型元素进行大小、轻重、远近、重叠、聚散、转折、推移、交织等方式处理,能够表现出明显的动静变化,在视觉上体现出反复连续的闪跃。产品造型设计无论采取何种风格,都需要表现出韵律、层次、节奏的变化,令动元素奔放合理,静元素含蓄有活力。动静元素设计都不能过度,如果动元素过多会导致产品造型过乱,如果静元素过多会导致产品造型缺乏生气,没有感染力。通过产品造型的动静对比设计,需要根据一定的秩序设置动静元素,确定对比作用保证造型具有艺术方面的感染力。产品造型设计必须保证动静变化符合物理规律,能够体现动力特征。
2.5虚实对比
产品造型设计中,通过对次要元素进行隐退处理能够令主要元素更加明显,例如色彩的黑白灰虚实关系设计,图底虚实关系设计,都可以通过渐变的形式进行虚实对比。对图形进行逐渐放大设计,近实远虚设计都能够提升造型的层次感,更突出主题,集中视觉焦点。虚实关系是彼此依存的,虚依赖实表现,实通过虚凸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虚实关系都不能过度,如果产品造型设计过实,那么就会显得过于板正,如果产品造型设计过虚,会显得过于空,虚实相间才能保证造型更加灵活,更加具有生命力。虚实设计中,虚的部分能够引导人想象,通过有限的造型表现无限的想象。虚实处理中,对虚进行处理难度是更高的。一位优秀的产品造型设计师进行虚实设计必须对虚的部分投入足够的重视,重视这部分的价值。虚实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切割区分的,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造型设计。
2.6色彩对比
产品造型设计中,色彩对比也是非常常见的图底关系处理方式,合适的色彩对比能够更加凸显主题风格,达成更好的装饰效果。色彩对比设计需要保证整体造型的和谐性,避免过于鲜明的对比导致人们产生视觉疲劳,明暗对比能够帮助产生良好的空间层次感,提升造型的活泼性。产品造型设计中,色彩对比能够帮助产生前进或后退感,例如红黄色彩对比、浅色白色对比就容易产生前进感,灰红、灰蓝色彩对比,深色黑色对比就容易产生后退感。产品造型的色彩设计需要注意产品的使用环境,这个条件下产品在图底关系中属于图,环境是底,如果环境颜色是暖色,那么产品应该选择较冷的色调,如果环境较暗,那么产品应该选择明度更高的色彩。
结语:
综上所述,产品造型设计中,利用视知觉图底理论需要保证产品具有鲜明的对比关系,凸显产品造型主题,集中消费者焦点,丰富造型的层次,体现出造型的风格。这种能够通过造型设计将视知觉转化成对产品有利的设计方式是当代更能够突出产品竞争力的方式,适合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振萍.传统技艺传承的产业联动模式研究:以剑川木雕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2):56-62.
[2] 高小针.基于图形认知理论的产品形态仿生设计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
[3] 董磊.产品设计中视知觉连续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 何永军.论析视知觉原理在沉浸式互动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7(24):90-91.
[5] 张宝,董磊,刘克涛.基于视知觉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5):115-117.
[6] 周爱民,苏建宁,阎树田.基于视知觉连续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包装,2013,33(06):35-38.
[7] 周爱民,苏建宁,阎树田.基于视知觉相似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包装,2013,33(05):35-38.
[8] 张乾.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許昌市平面艺术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