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分析《寻梦环游记》在中国成功的因素
2020-10-20孙铭樯
摘 要:《寻梦环游记》取材于墨西哥亡灵节文化,讲述了一个小孩在逐梦过程中误入亡灵世界,于是开启了一段奇妙而动人的冒险之旅的故事。该片作为一部外国动画电影,当年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一路披荆斩棘,超越当年所有国内动画电影,不由让人反思其成功的原因,从而为内地动画电影制作提供思路和方向。该电影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其中,对文化因素的选择、运用和表达值得人们去探讨。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分析电影中出现的剪纸、亡灵节、万寿菊等墨西哥文化元素,作为异国文化如何唤起中国观众的共鸣;第二部分则从亲情和友情等方面来分析电影中跨文化的情感共鸣;第三部分将分析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第四部分,即结语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内地电影制作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寻梦环游记》;电影;文化
一、引言
2017年的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国内电影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该片在当年(2017)的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夺得桂冠,获得约1.64亿美元的票房。且中国票房在该片的全球票房中占36%,中国内地第一次成为皮克斯作品的全球第一大票仓。〔1〕
美国优秀电影近年来层出不穷,在国内电影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2017年在中国最成功的动画之一,《寻梦环游记》将异国文化与电影完美结合,为人们带来一段温暖的电影体验。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寻梦环游记》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并试图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如何发展国内电影行业的启发。
二、异曲同工的中墨文化
(一)剪纸
墨西哥剪纸起源于前哥伦比亚时期,与其传统的祭祀文化有關。印第安人视剪纸为与神沟通的媒介,祭神祭祖时用它们来乞求神灵保佑、招吉纳祥。〔2〕其中,墨西哥剪纸有多种颜色,如:绿色,紫色,红色等,其颜色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除此之外,墨西哥剪纸多用敲凿的手法〔3〕制成,且多为方形。在影片开头,创作团队就用了这样一幅幅蕴含墨西哥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来讲述电影的故事背景,既交代了故事起因,也暗示了故事发生时间(墨西哥剪纸主要在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中用于装饰和祭祀),新颖的表现手法快速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熟悉而陌生的墨西哥剪纸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减少了对异国文化的隔阂感,也拉近了他们与影片之间的距离。
公元前六世纪,造纸术的发明为中国的剪纸文化奠定了基础。而大约在随后的南北朝时期,剪纸便出现在中国大地。中国的剪纸种类更多,大体分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和立体剪纸,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折叠后剪出的红色圆形剪纸。用剪纸作为载体,人们向神灵乞求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含蓄地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尽管有着诸多不同,但对于千差万别的世界文化来说,两种剪纸的相似显得格外突出,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去理解影片。
(二)亡灵节和清明节
《寻梦环游记》的灵感来源于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节日“亡灵节”,它是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殖民文化结合的产物。每年11月1日和2日的亡灵节,墨西哥人戴上面具,化妆成骷颅,在街上游行,欢迎亡灵回家探亲。而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却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中国人认为缅怀先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这可以促进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和亡灵节,有着相同的节日内涵,却拥有完全不同的节日氛围。在这一天,人们都感恩生命,追忆祖先。然而,墨西哥人祭奠亡灵,却毫无悲伤之感,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与逝去的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因为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死亡并不可怕,只有遗忘才是生命的终结。如果死亡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4〕所以,死亡虽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生与死的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而清明节却是以介子推和母亲被晋文公烧死在绵山的悲伤故事变化而来〔5〕,加之中国传统思想对死亡的恐惧,清明节便往往与“悲伤”这个词语联系在了一起。
在相似的节日文化中,中国观众对墨西哥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同时,截然不同的节日氛围也引起了观众对影片的兴趣。
(三)花瓣桥和奈何桥
墨西哥的万寿菊花瓣桥将人间和亡灵世界间隔开,是往返两地的唯一通道。每年亡灵节,照片被摆放在祭坛上的亡灵就能获得回到人间探望亲人的机会,踏过耀眼的花瓣桥,便能和思念的人相遇。但是如果亡灵不被在世的亲人欢迎,祭坛上没有他的照片,花瓣桥就会变成如沼泽一般的泥潭,亡灵永远无法跨过。而在中国的传说中,在人间和亡灵世界的中间也横亘着一座桥——奈何桥。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最后回望一眼家乡,喝下孟婆煮的忘川水,就能清除生前的所有记忆,然后投胎转世,开始新的生命。
与花瓣桥不同的是,奈何桥是生通向死的单向道路;而花瓣桥是亡灵来到人间探亲和回到亡灵世界的双向通道,桥的另一头是亡灵生活的平行世界,虽然不能重生,但是只要人世间还有人记得你,你就能和他们平行地活着,并且每年在亡灵节的时候与他们重逢。
中国观众在看到如此辉煌耀眼的万寿菊花瓣桥时,一定会想起似曾相识的中国民间传说——奈何桥,这样的似曾相识拉近了中国观众和墨西哥文化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对电影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跨文化的人类情感共鸣
(一)亲情:跨越生死的桥梁,超越时间的牵挂
虽然爸爸的陪伴在可可(Coco)的生命中缺失,但是可可的心里永远给爸爸留了一席之地。年迈的可可记忆力消退,有时候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了,但是当有人提到她爸爸的时候,她总是能激动地喊出“爸爸”,会问“是不是爸爸回来了”。尽管爸爸为了梦想抛弃她这个事实就摆在眼前,但她感受到的爱是真实的。而远在亡灵世界的爸爸也“感应到”女儿的牵挂,他也非常想念可可,甚至为了回家探亲而做出“闯关”的举动。这样的思念跨越了时间和生死。可可偷偷留下了爸爸的照片,这张照片也成为爸爸逃离“终极死亡”的最终武器。正是可可对爸爸的牵挂和宽恕超越了漫长的时间,为解开这个家庭的世代心结而团聚带来了最后一丝希望。
有的时候,爱的表现可能事与愿违,但是爱是真实的。这也不仅仅是在墨西哥,全世界的家庭都有这样的感情。所以尽管世界各地存在极大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但这样的感情总是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五湖四海的观众也能很容易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梦想:一切勇气的源泉,个人成长的动力
遗传了曾祖父埃克托(Héctor)的音乐基因,米格尔从小就拥有音乐天赋,并且没有因为家人的阻拦而放弃音乐梦想,还想尽一切办法学习音乐,追寻梦想。他在小阁楼里藏着自己的音乐世界,悄悄在这里自学。误入亡灵世界后,当亲人们要他以放弃梦想为条件,才送他回家时,米格尔却选择放弃这一机会,转而冒险留在亡灵世界,独身寻找素未谋面的偶像曾祖父。未知的道路,丧命的风险,也只有梦想才有这么神奇的能力,去驱使一个小男孩不顾一切地追寻。
如今,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梦想;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梦想;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梦想。然而,追梦的道路却未必总是那么平坦,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深有体会。电影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追梦人,而是有千千万万一样的追梦人陪伴着的。所以,当一部电影能够说出大多数观众内心故事的时候,它一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四、文化的继承和表达的创新
(一)植根墨西哥传统文化
电影是生活的加工再现,而想要打造一部好电影,就必须要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作为一个美国的动画工作室,创作团队本身对墨西哥的文化和生活或许并没有过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创作这部电影,团队在电影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细节上下足了功夫。首先,为了尽可能地让影片展现最真实的墨西哥风味,创作团队共五次前往墨西哥采风,体验文化并收集素材,且美术组人员在墨西哥一呆就是五年。〔6〕期间,他们积极听取墨西哥本地人的意见,不停地修改细节,尽最大努力去贴近墨西哥本地人的生活。而当电影原本的名字《亡灵节》(Día de los muertos)遭到墨西哥裔人抵制时,团队马上更换了名字,并且还邀请了其中一些人作为文化顾问,参与剧本讨论,包括一位小有名气的墨西哥裔漫画家拉罗·阿尔卡拉兹(Lalo Alcaraz)。〔7〕并且,为了最大程度地让观众直接感受到浓厚的墨西哥文化,电影的配音演员全部选用了拉丁裔演员。正如来自拉丁裔家庭的编剧阿德里安·莫利纳在一次访谈中提及,他盡力将自己家庭的生活经历,通过影片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全球观众。所以,电影中插入了许多西班牙语常用语和文化涵义较浓厚的词汇,在不影响观众理解影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让观众沉浸在墨西哥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氛围中。
(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
以传统的墨西哥文化为背景,来自美国的创作团队也融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用新颖的方式讲述了影片中的故事。电影以主人公米格尔的梦想和家庭观念的冲突为起因,以追寻偶像的历程为线索而展开,这一挣脱束缚、不顾一切的逐梦之旅正好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追寻自由、实现“美国梦”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尽管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墨西哥文化元素,但细细品味,影片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独立、勇敢、争取自由、执着追寻梦想的典型现代美国青年形象。在电影的创作中,创作团队舍弃了一些不同文化的观影者难以理解的墨西哥文化,而将现代世界较为主流的文化注入影片中,这就避免了观众在观影中因为文化差异不能体会电影所表达的情感的问题。相反,观影者还可能会在影片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加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电影行业也从中看到了商机,相继推出《功夫熊猫》、《寻梦环游记》、《花木兰》等一系列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反观中国电影行业,近几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依旧没能利用好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难以在国际上获得肯定。为此,笔者就自己的观察与了解,对出口电影从业者提出几点拙见。
(1)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影片将原本鲜为人知的墨西哥传统文化带到世界人民眼前,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也应抓住机遇,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外国输出,而电影就是最好的文化输出方式之一。
(2)与现代主流精神相结合,减少不同文化观众的理解障碍。对于很多与西方国家差异很大的文化观念,在对外输出文化时,可以适当地淡化或隐去,因为这些文化差异很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理解障碍,更别提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而若将传统文化用观众所熟悉的文化载体和方式表达出来,便能迅速拉近影片和观众的距离,从而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和中华文化。
(3)表达普世情感,引起观众共鸣。当影片的输出不可避免地拥有文化差异时,人类共同的情感就能削弱甚至消除这一差异。电影制作者正是应该抓住这样的人类共性,创新地传播自己的文化,表达自己的故事。
六、尾注
[1]高超.跨越场域的情感共鸣——《寻梦环游记》文本内外的场域解读[J].文化艺术研究,2019,12(01):137-142.
[2]何红一.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J].民间文化论坛,2009(02):81-85.
[3]“敲凿的手法”:艺人加工时用小锤敲凿于一种薄型的彩色纸上,一次可以加工40——50层。参阅:何红一.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J].民间文化论坛,2009(02):81-85.
[4]徐爽.魔幻的记忆与现实的遗忘:《寻梦环游记》之仪式、抉择与隐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6):143-150.
[5]江玉祥.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3):9-13.
[6]肖朝阳.《寻梦环游记》的互文性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6):79-84.
[7]刘江伟.从《寻梦环游记》分析皮克斯电影制作力[J].电影文学,2018(04):102-104.
参考文献
[1]白旭东.皮克斯动画的文化张力及其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J].影视制作,2020,26(01):87-90.
[2]陈丹.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记者摇篮,2019(06):93-94.
[3]崔怡.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33):1+15.
[4]高陈玲.高低语境视阈下电影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寻梦环游记》为例[J].东南传播,2019(06):43-47.
[5]何红一.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J].民间文化论坛,2009(02):81-85.
[6]凌婷.个人、家庭与世界:理解《寻梦环游记》的三个维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4):47-49+55.
[7]马瑞.中国动漫出版现状研究及建议[J].时代经贸,2019(32):89-90.
[8]孙悦.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题材选取路径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0,10(01):63-66+71.
[9]同明英.墨西哥亡灵节背后的阿兹特克文化透析——以影片The Book of Life与Coco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02):24-32.
[10]王建陵.杂糅与全球化文化生产:以迪斯尼动画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4):263-266.
[11]王郡玲.中国清明节与墨西哥亡灵节之文化比较[J].管子学刊,2016(04):108-111.
[12]徐百灵.我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杂糅与趋同——以《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为例[J].出版广角,2017(15):68-70.
[13]张一鸿.墨西哥土著亡灵节[J].世界文化,2010(07):48.
作者简介:
孙铭樯、1999年11月1日、女、安徽蚌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