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暗之心》中的“他者”形象
2020-10-20杨贵岚
杨贵岚
摘要:康拉德创作的《黑暗之心》享誉世界,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殖民地文化产生的极大影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场景安排暴露出边缘“他者”的身份及处境,“他者”深受西方殖民主义的荼毒。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如何摆脱“他者”身份,重拾民族自信是殖民地人民亟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黑暗之心》;约瑟夫·康拉德;自我;他者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极富盛名的作家,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他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28部短篇小说和2篇回忆录,力图反映时代特征,寻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其作品不仅带有道德现实主义色彩,更是以悲剧性直击读者的灵魂,尤为突出的便是其中篇小说《黑暗之心》。这篇小说以刚果之行为创作基础,富含深刻的象征意义,虽描述进入非洲腹地的旅途,但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黑暗世界的历程。康拉德通过文字揭露了非洲殖民地双重压迫,因而希冀通过文学作品唤醒人性。
一、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剖析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等地的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虽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逐渐认识到民族主义在非殖民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这极大地促进了后殖民主义的诞生。殖民地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受制于西方殖民者,而且被剥夺了话语权,逐渐沦为边缘“他者”。后殖民主义试图通过“对抗、逆写、差异、对位等策略下重塑被殖民化‘他者的身份,从而构建全球范围内对话、协商及和平的新空间”[1]“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贯穿于西方思想界,“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不仅存在于相对西方主体的殖民地,还存在于主体内部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之间。后殖民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萨义德从文本和历史出发,创作出《东方学》一书,他指出西方所呈现的东方主义文本将东方建构为神秘的“他者”以凸显西方“自我”的先进性。“东方主义是一个自我指涉的系统,它制造了一个西方之东方……它的意义是解释西方或认同西方。”[2] “东方主义”是西方列强为方便从精神、经济、政治等角度统治东方所虚拟出来并强加于东方的思想。
“白人清楚地划分出‘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并将之视为他们在‘蛮夷之地生活的唯一目的。”[3] 对于此,萨义德则直言《黑暗之心》一作把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极致突显出西方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不稳定性。康拉德预知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危害,因而,他通过《黑暗之心》揭示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苦难生活,并希望借此来传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心愿向往。
二、边缘“他者”的身份
《黑暗之心》富含着丰厚的文本质地、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背离传统的叙述方式,并且从多方面、多角度涉及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的状况。在小说的开始,主人公马洛在一片祥和的景象中出场并开始讲述自己的非洲经历,由此,书中原始、贫穷的非洲形象自然而然的呈现于读者眼前。小说中提及的泰晤士河与刚果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两条闻名的河流,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象”。泰晤士河美丽、壮观、和谐,它是茫茫海途的开端,是连接青天的纽带。康拉德用一系列的美句描写泰晤士河优美的景色并且歌颂了泰晤士河孕育人类的丰功伟绩,将她视为英国光辉灿烂文明历史的见证。然而他却用相反的词汇来描绘刚果河,刚果河不仅没有孕育生命,反而因为神秘怪异成为生命的吞噬者,但凡探险历经此地之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失去理智,甚至生命。
在故事的最开始,马洛感叹英国也曾是人类黑暗的中心,直到罗马人入侵,文明才得以在英国的土地上绽放光芒。随后,马洛见到了库尔兹,此时作为殖民者的库尔兹已经“从文明走向了野蛮”,也因此无法再完成传播文明的使命,马洛对他产生了遗憾与失望。马洛的经历证明非洲以及非洲人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如若本土文明来教化一切外来文明,这种教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另一个文明被消灭,这为两种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共存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虽然这些西方殖民者打着传播文明进步的旗号来教化非洲,但是殖民者最终并没有给非洲带来发展与进步,然而所谓的文明熏陶却让他们失去了民族身份和自信心,在殖民者的压迫下,他们的人性已经扭曲,对自己的去向不知所措。
三、结语
康拉德通过《黑暗之心》一书极尽描绘了东方主义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了反殖民主义的思想。但其小说中的叙述描写同时也印证了西方文化学者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究其根本源于西方文化價值体系。《黑暗之心》揭露了西方殖民者丑化殖民地的行为,反映了身处边缘“他者”地位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窘境。面对此境地,边缘“他者”重获身份认同,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俣,张学丽,张辉.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他者”[J]. 文艺评论,2014(05):38-42.
[2] 周宁. 东方主义:理论与论证[J]. 厦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6.
[3] 刘丰丽. 论《黑暗的心》与《河湾》中“自我”和“他者”的新型关系[J]. 戏剧之家,2019(32):220-221.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