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强迫症伴失眠患者强迫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0-10-20田秀娟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失眠强迫症睡眠质量

田秀娟

摘要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强迫症伴失眠患者强迫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强迫症伴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病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干预8周后,采用耶鲁-布朗OCD量表(Y-BOCS)测评2组患者强迫状态,采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Y-BOCS评分(15.28±6.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7.41)分(P<0.05);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1.36±0.29)分、(1.34±0.27)分、(0.87±0.27)分、(0.63±0.21)分、(0.11±0.06)分、(1.29±0.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7±0.31)分、(1.59±0.29)分、(1.13±0.29)分、(0.87±0.14)、(0.23±0.10)分、(1.55±0.25)分(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强迫症伴失眠患者的强迫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强迫症;失眠;强迫症状;睡眠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on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and insomnia.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insomnia hospitalized in Zibo Mental Health Center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9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40)and control group(n=40)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for psychosis,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After 8 weeks of intervention,Yale Brown OCD scale(Y-BOCS)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state of the two groups,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Pittsburgh sleep index scale(PSQI)the quality of sleep.Results:The Y-BOC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15.28±6.35)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0.53±7.41).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sleep time,sleep time,sleep efficiency,sleep drugs and daytime dys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1.36±0.29),(1.34±0.27),(0.87±0.27),(0.63±0.21),(0.11±0.06),(1.29±0.32),Th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57±0.31),(1.59±0.29),(1.13±0.29),(0.87±0.14),(0.23±0.10),(1.55±0.25).Conclusion: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is helpful to alleviate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d improve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insomnia,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Keywords Rehabilitation period;Schizophrenia;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Sleep Quality

中圖分类号:R749.8;R33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8.001

强迫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精神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且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患者处于对立与矛盾的冲突中而导致过度焦虑,只能通过反复重复某种动作来缓解焦虑,日久可影响社会功能,导致生命质量下降[1-2]。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情感体验[3]。严重情绪障碍还会通过神经反射降低睡眠质量,据文献报道,强迫症伴失眠患者高达40%[4]。强迫症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技术可提高强迫症的治疗效果[5]。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旨在通过矫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改变不良行为,达到缓解病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6]。本研究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强迫症伴失眠患者强迫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强迫症伴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9.15±13.37)岁;病程5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3.62±2.43)年;教育年限5~12年,平均教育年限(8.15±3.07)年。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7.46±14.85)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3.79±2.54)年;教育年限4~13年,平均教育年限(8.13±3.06)年。2组性别、年龄、教育年限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2)均符合2016年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7]中强迫症相关诊断标准;3)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10分;4)治疗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量表填写;5)评估住院时间不少于8周。

1.3 排除标准 1)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2)依从性较差评估难以完成治疗及量表填写者;3)年龄及PSQI评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4)住院时间不足8周者。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精神病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强迫症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工娱疗法、用药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理人员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实施。具体方法如下:1)评估: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强迫思维及行为的评估,首先取得患者信任,与其建立密切关系,引导患者倾诉并认真倾听,观察患者强迫行为表现,分析产生强迫症状的原因,以共情的态度表达对患者痛苦的同情和理解,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2)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强迫症相关知识,引导其认识强迫观念形式,如夸大责任感、完美主义以及过分的控制观念等。引导患者分析自身形成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的原因,帮助其正确识别强迫观念,矫正对强迫观念的歪曲认知,从而重新认知强迫观念及强迫思维,达到改善患者强迫行为的目的。3)行为干预:了解患者易诱发强迫症状的场景,让患者暴露于模拟场景中,或者想像自身处于类似场景中,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该场景,即暴露脱敏、思维阻断行为疗法,从而减少或避免强迫观念、达到缓解强迫行为的目的。2次/周,40~50 min/次,连续干预8周。

1.5 观察指标 1)强迫评分:干预前、干预8周后,采用耶鲁-布朗OCD量表(Y-BOCS)测评2组患者强迫状态,Y-BOCS评分≥18分,表示存在强迫症状,分值越高,代表强迫思维或行为越严重。2)睡眠质量:干预前、干预8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测评2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量表含7个维度,每维度评分0-3分,分值越高,代表相应维度睡眠质量越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Y-BOCS等评分采用(±s)形式,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强迫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8周后,2组Y-BOC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8周后,2组PSQI各维度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强迫症发病率高且病程迁延难愈,其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其发生、发展及复发均取决于患者如何评价自身的强迫观念[8]。因此,治疗强迫症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识别其强迫观念及行为的错误认知,寻找其错误观念及行为产生的根源并进行合理分析,帮助患者矫正不良心理及行为,重建正确认知。这也是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的核心所在。

认知行为干预理论认为,在个体的认知及行为要素中,认知对行为起着主导、中介及协调的作用,个体的认知角度将会直接决定其会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因此认知行为疗法主张个体的行为矫正必须与认知矫正结合进行,才会获得有效的干预效果,达到促进个体康复的目的[9]。强迫症患者受错误认知的驱使,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从而产生强迫观念、冲动及行为,若能矫正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缺陷,则患者的强迫行为也会随之获得矯正[10]。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对思维、观念与行为改变的重要作用,辅以不同的认知干预及行为干预技术,可持续有效改善强迫症状,达到缓解病情改善症状的目的。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干预,通过评估、认知干预、行为干预,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Y-BO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

强迫症患者多伴有负性情绪,继而导致严重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低下。本研究中,2组患者干预前PSQI各维度评分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强迫症患者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郭为等学者[11]报道,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随着观察组患者强迫症状的缓解,睡眠质量也随之得到改善,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强迫症伴失眠患者的强迫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玮亮,白艳乐,仇剑崟,等.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8,31(6):423-427.

[2]刘长成,张新风,徐黎明,等.强迫症患者高发与散发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9):163-166.

[3]张宇朋.用综合心理干预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19-20.

[4]李思聪,孔军辉.强迫障碍导致失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4(6):401-404.

[5]陈圣丽,黄兹高,洪亮,等.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3):264-265.

[6]王秀华,高颖,陶筱琴,等.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5):5087-5089,5090.

[7]王振,张海音.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2016解读:心理治疗[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4):253-256.

[8]杨笑,刘冰楠,刘思奇,等.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对微创术后强迫症患者康复效果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1):1202-1203.

[9]向琴,彭芙蓉,潘梅,等.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6):1104-1107.

[10]修渝.综合心理护理在强迫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6):116-118.

[11]郭为,王健,高文斌,等.单纯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药物递减方案治疗失眠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56-62.

猜你喜欢

失眠强迫症睡眠质量
你不会是……强迫症吧
16周太极拳锻炼及停练8周对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芪枣安神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情志护理干预配合针刺对急性面瘫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两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