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子里的树秘密

2020-10-20张晓燕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透明胶树皮大树

张晓燕

缘起

夏天,幼儿园生态区(和园)的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孩子们对满园子的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易:树有这么多啊,到底有多少棵树啊?

圆圆:老师,这个树好高呀!

西西:老师,为什么这棵树的树皮开始掉落了呀?是不是树皮跟树叶一样,也会掉啊?

小杨:这些树皮是不是也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掉了的啊?

小优:那所有的树皮都是一样的吗?

……

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鉴于孩子们对树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关于树皮的探究活动。

第一次活动:初探树皮

在去和园之前,我们先引导孩子了解了树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对树皮很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树皮长什么样子啊?树皮都是一样的吗?……于是我们分组去和园观察了大树和树皮,发现不同种类的树皮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问:“老师,你知道这个是什么树吗?为什么它的树皮上有很多点点?”我说:“这是桂花树。所有桂花树都是这样的吗?”孩子们听了我的问题后又奔向了和园,过了一会儿他们兴高采烈地奔向我:“老师!所有桂花树都是这样子,是一点一点的。” 小苹果把组员的发现认真地汇总在记录表上,每一类树皮的样子都记录得很清楚。

第1组的那棵最大最高的树的树皮是一块一块的,有的甚至都裂开来了,调皮的唐梓诚忍不住上手扒了一块下来:“怎么这么松啊?一动就下来了。”我看见他们围着这棵大树观察,就问:“为什么这棵大树的树皮都裂开了?”孩子们纷纷猜测:“可能是因为它老了。”“还有可能是因为他太高了,来不及吸收营养。”“可能太干了吧!”我说:“那你们去摸摸看,是什么感觉?”孩子们回答道:“感觉刺刺的。”“摸的时候感觉痛痛的。”“一点也不光滑,有点粗糙。”

第2组的小朋友围着海棠树观察,发现这个树皮跟刚刚看到的桂花树皮长得不一样,这个树皮颜色淡淡的,摸起来很光滑。

经过今天的探索,孩子们产生了很多疑问:

为什么不同种类的树的树皮是不一样的呢?

为什么有的树皮是光滑的,而有的却是粗糙的?

为什么有的树皮长得很奇怪?

为什么有的树皮上有很多小点,而有的像斑马纹路?

为什么树可以活这么久呢?

……

初探树皮时,幼儿通过观察树皮表面和用手与树皮亲密接触的方式,发现有的树没有树皮,即使有树皮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树皮上面有很多麻点,有的树皮上全是虫卵的壳,而有的树皮上面却是“皱纹”比较多。不同的树皮手感也不一样。

幼兒通过观察树皮上散落的虫卵的壳,发现“树与虫是有关系的”,并能够用数字、图画和图表记录、表征自己的发现和猜想。

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发现和交流。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感知,牵着同伴的手去发现,在满足探索欲望的同时会对树皮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记录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感知经验,又通过追问鼓励幼儿用多种感官再次探索树皮,使得探索走向深入。

第二次活动:用小手感受它

在回顾了上次探索活动的发现成果之后,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探索旅程。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在室内不仅投放了白桦树、松树、香樟、梧桐、玉兰等树种的树皮,还提供了一些探索工具和记录材料。

比起户外直观式地观看各种树皮,室内研究型的观察更能培养孩子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大镜不够用的时候,小丁就想到了用玻璃瓶底部代替放大镜供大家使用。当孩子们将不同树皮摆放在桌上进行对比观察时,不同树皮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孩子们的研究热情也越来越高:有的一边歪着头观察树皮,一边用小手摸树皮;有的一手比对着树皮,一手在纸上画着树皮的纹路;有的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树皮的纹路,有的则拿起树皮直接闻起来……近距离接触树皮之后,孩子们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小杨:老师,这个树皮上的洞洞是什么?

小优:这肯定是小虫子的家,他们住在树上面。

小易:那这个树皮可能会受伤的呀!

圆圆:你们看,感觉这个树皮有好多层。

晨晨:这个松树皮有一点点味道……

小易:(树皮)里面很光滑,为什么会这样啊?

小优:我们试着扒掉一层(树皮)看看。

小杨:如果树皮外面掉了一层,是不是里面的(树皮)就会长出来?

通过查询资料,孩子知道了树皮原来由3个部分组成,由外向内,这3个部分分别是表皮、周皮和韧皮部,所以平时看到的树皮有好多层。同时,探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树皮有什么作用呢?上面住的小虫子会伤害大树吗?树皮能不能剥下来呢?

针对孩子们的疑问,我们计划了下一次户外探索活动。

通过细致观察,孩子们对破损的树皮产生了很强的探索欲望:树皮上的洞洞哪里来的?为什么树皮的每一层摸起来感觉都不同?通过活动,孩子们对树皮的内部结构也有了新的感知。

探索活动时,教师适宜的延迟助力行为能够帮助幼儿成功地迁移经验,促成幼儿批判、验证等科学思维的萌发。

第三次活动:树上有伤口

积累了一些关于树皮的经验之后,孩子们对探索树皮活动更有兴致了,于是教师领着孩子们来到园子里又展开了一次探索活动。有的孩子贴近树皮,细致观看;有的孩子用小手摸着树皮。这时候,有人发现有一棵树少了一块树皮,这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小优:肯定是有人伤害了这棵树,树皮被人剥掉了。

小杨:这棵树真可怜!

圆圆:可是伤痕旁边怎么又长出了新的枝丫呢?是不是他们还会长好?

贝贝:这个洞好深啊!

沁沁:这棵树上有长长的一条伤疤,肯定是别人用刀划的。

小科:这棵树上的洞是啄木鸟啄出来的。

……

在上次感知树皮时,已经有孩子发现部分树皮上有“伤口”。本次活动,教师提供了更多有残缺的树皮,丰富了孩子们的感官体验。幼儿通过对“长在树上的树皮”和“剥离树的树皮”的对比感知,产生了想要了解树皮残缺原因的动机。当感官经验足够丰富时,孩子们结合自身原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想象、判断的能力会相应提升。

第四次活动:树受伤了怎么办?

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很多树的树皮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痕,于是决定修复这些伤口。

优优:我受伤的时候,妈妈会给我贴创可贴,我们也给小树贴创可贴吧!

西西:创可贴太小了,不够用。

小易:那就多贴几个,或者用大纸头把它包起来。

圆圆:用透明胶也可以贴。

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洞的地方可以用棉花塞起来,然后用胶水黏牢就可以了。”“把草绳一圈一圈捆起来也可以的吧?我看见有的树上就有捆起来的草绳。” “我们需要纸头、剪刀、透明胶。”“我们需要一根麻绳和一把剪刀。”“我们要一块布和一条带子。”“要是树很高,我们上不去怎么办?”“我们要带个椅子。”“椅子也不够高的。”“我们可以去问门卫伯伯借梯子。”“树洞里会有脓水出来,我们带点水去冲洗,然后再把棉花塞进去。”

幼儿看到受伤的大树,产生了很强的帮助大树的愿望,活动动机变强了。讨论修复伤口的方法时,幼儿成功地迁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一边反思自己的猜测,一边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开展新的尝试;幼儿会根据方案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材料,预测可能遇到的状况,商量应对策略,尝试寻求他人和工具的支持来解决困难,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

第五次活动:今天我是小医生

“这个伤口好大啊!没有带尺子怎么办呢?”鹏鹏用自己的小手在大树树干的伤口处比了比,说:“这个伤口像我的小手那么大。”乐乐说:“我们也可以用双面胶把两张纸黏在一起啊。”明明道:“那就用记号笔在纸上做个记号吧。”乐乐回道:“没有带记号笔。”明明提议:“问扬扬他们借一下。”小兰说:“我们用剪刀压一下印子也可以的。”米粒说道:“可是好像双面胶贴不住。”小红说:“那就用带子绑一下吧。”乐迪说:“用透明胶黏一下也可以的。”妍妍说:“用树叶贴在伤口上会不会好一些?” 小丽答:“用树叶是最简单的,把树叶用双面胶黏在树皮损坏的地方。”乐乐又说:“可是虫子最喜欢吃树叶呀,你这样一贴不是还是会被虫子咬掉。”妍妍想了下,回道:“那把树叶的外面都贴上透明胶,就不会有虫子吃了。”小菲反问道:“为什么要用树叶呀,用透明胶直接贴上去不是更好吗?”青青又想了一个办法:“可以将一块棉花塞到树洞里,然后再用502胶水黏牢就可以了。”乐乐说:“可以用一个大的毯子将树包裹住,这样就不会被虫子啃咬了。”

在讨论医治树皮的過程中,幼儿知道了精确的长度需要通过测量才能获得;在测量工具不到位的情况下,可采用手掌测量、接物测量等模糊测量的方法;做记号也不只限于用笔记录。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具体生活经验的支持。探索活动中,幼儿先是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或想法,再通过判断他人对自己语言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补充,其语言表述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后续活动:制作诊疗卡

通过前期的观察和探索,孩子们对这次拯救行动更加感兴趣了。有的孩子提议给受伤的树做诊疗卡,把它们的问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在诊疗卡上。紧接着,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将制作好的诊疗卡挂到了相应的树上,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感知了“粗糙的物体表面不容易粘贴”的生活现象,还学会了打结和固定的多种方法。

不幸的是,一场大雨过后,没有任何防护的诊疗卡全部遭了殃,有的诊疗卡被风吹跑,留在树上的诊疗卡也已经字迹模糊。孩子们在寻求了老师的帮助后采取了新的措施:有的孩子将诊疗卡进行了塑封处理,有的孩子将诊疗内容画在塑料瓶上,也有的孩子将诊疗卡直接塞进塑料瓶后再挂在树上……孩子们通过各自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乐此不疲。

收获和成长

项目活动是动态的活动,活动能否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展开有意义的探索。在与幼儿共同完成计划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准确识别幼儿的内心需求并提供支持。面对幼儿的冲突行为时,教师也应进行有效聚焦,鼓励幼儿尝试、犯错、求证。只有始终把幼儿的需求放在课程的主体位置,真正地做到重视幼儿、鼓励幼儿、认可幼儿,教师的感受力和洞察力才会变得更加敏锐,对幼儿言行的回应才会更加丰富和细腻。

猜你喜欢

透明胶树皮大树
树皮的秘密
大树的日常
创新透明胶
大树
小松鼠啃树皮
大树的梦
扎不爆的气球
直上云霄之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