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2020-10-20孙文娟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孙文娟

摘 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设计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技能人才。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实操方面,应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将工匠精神的“专、精、尖”内核融入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

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2020年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实用动画短片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WYWM-YB2026)研究成果。

工匠精神是中国工匠们职业素养的集中表现,它主要体现在工人们对于工作岗位的敬畏和尊重、对于专业的认真和专注以及孜孜不倦的技能追求等方面。將工匠精神中“专、精、尖”的职业态度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中,结合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改变以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单一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从培养学生“技能、匠心、创意”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着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搭建打破区域壁垒的教学信息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走上制造强国的发展道路。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方面,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招考分数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在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方面都较为薄弱,反映了高职学生学科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的问题。并且,学生性格特征差异较大,一方面有较强的自我个性展示要求,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又有强烈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感,而这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来自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或者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家庭,外部环境对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教学方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技能型学生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实践技能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弥补专业不足,完成角色转变,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课程内容实操性不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仍十分常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二、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实践思考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从技能学习、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着手,以“专、精、尖”的态度构建培养模式、研究课程设置、打磨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问题、设计实践项目、创设教学氛围,坚持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搭建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学平台、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学生层面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诸多问题,但也要看到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对于理论知识的构建和偏移,学生可以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中寻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目的简单直接。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在反复模拟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学习更具实践性。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色,从培养学生“技能、匠心、创意”三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着手,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实践技能的学习、职业素养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构建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应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定位,使理论学科知识以方案化、项目化、竞赛化的方式形成相互衔接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一是在学科设置过程中将学生的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规划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融入行业资讯、个人素养、职业要求等相关内容。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设计提升业务素质的环节,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担当精神、钻研精神等,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并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在充分尊重学生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的基础上,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结合扎实的专业能力适时给予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市场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二)学校层面

学校在学生与社会之间起到教育服务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内容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融入“专、精、尖”的工匠精神,打造地区办学特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功能。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制定符合市场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更新,努力打造特色专业,使艺术类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远。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艺术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如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将艺术理论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意的表达。在日常学习中,存在学生学习没有想法、手绘技能和电脑操作不够熟练、对于生活和实时新闻敏感度不高等现象,这些都是课程设置中学习内容打磨不够造成的结果,应针对高职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理论知识项目化,实训操作竞赛化,以真实的社会项目和竞赛调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体验和价值体现,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在校企合作方面,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现代学徒制纳入职业教育理念。一方面学校需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应始终以符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其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积极参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市场资讯和资源平台,共建“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将学校、政府、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形成教学、实训、就业不间断的学习链,并且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这也是品牌形象的打造与服务、方案调研与实践、项目研发与完善的良好契机。

(三)社会层面

政府制定用工关系条例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明确政府与企业、学校的关系,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企业和学校扶持和帮助,并给予企业政策和经费上的倾斜和帮助,鼓励企业,特别是企业中的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技能传授方式相比,现代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更注重价值理念的传授。应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打破场地限制,搭建数字教育实训和就业平台,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聚集在平台中,充分化解彼此之间因为区域发展、角色定位、教育理念不同造成的矛盾和问题,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更为灵活多样。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不仅仅是走上岗位后职业素养的提升,时代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跨学科知识联系更为紧密、知识更新更为迅速,因此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要更强。工匠精神秉持“专、精、尖”的专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指明方向,也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不会被行业淘汰,只有具有不断学习的价值观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结语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要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志鹏.践行“工匠精神”打造高职院校艺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软装设计为例[J].戏剧之家,2020(18):171-172.

[2]王芳.浅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融什么”与“如何融”[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2):138-139.

[3]吴良芹,阮殿旭.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方式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9(2):57-60.

作者单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书封与现代艺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