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学方法·生活找素材·阅读添文采

2020-10-20银海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0期

银海娟

【摘要】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有方法、有耐心地去引导。多年来,她在教学中实践、总结、归纳出作文教学“三部曲”,即:课内学方法、生活找素材、阅读添文采。

【关键词】学方法;找素材;添文采

小学生多数不愿写作文,往往是因为“不会写”而产生畏惧心理。态度决定结果。只有让学生不把作文当难事,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实践、总结、归纳出作文教学“三部曲”,认为这在引领学生习作上是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第一部:课内学方法

常言道:“有规可循,循之有序得体;有法可依,依之可靠合理,就会事半功倍。”学生要学会习作,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才能妙笔生花。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古到今,有着大量的优秀篇章与写作理论书籍。这些宝贵资料是学生写作入门的铺路石。对写作处于茫然的小学生来说,先模仿再创新,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习作范文,如:写游记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写动物的《白鹅》;写风景的《桂林山水》;写人物的《人物描写一组》;写情感的《窃读记》等等。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真正落实听说读写的任务,根据各类典型课文,以读导写,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不难提高。比如,《白鹅》一文,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在写动物上掌握多种写作手法,如,可以写外形,写性格,写生活习性;可以动静结合;可以物人互动;可采用拟人手法丰富形象;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作者的情感使之动人……让学生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自然乐于尝试。

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古籍里的许多关于写作的理论对指导学生写作也大有帮助。如,“文似看山不许平”“凡文以意为主”“动人心者先关乎于情”“凤头、猪肚、豹尾”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相机渗透,就不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

第二部:生活找素材

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不够。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作文是空洞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把写作训练融入实践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寻找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作文才会有“源头活水”。 如,作文“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学生就选取了电视节目《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每次打败后说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这句话来写,主旨鲜明,立意深远。但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洞察力较弱,不善于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课外在家长陪同下完成)。如,主题班会、节日欢庆、课间事件、参观游览、观察日记、公益服务……学生的生活越豐富,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地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纳博克夫身上装满了小卡片),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去积极寻找积累作文素材,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三部:阅读添文采

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作文是难有深度与广度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正所谓“厚积薄发”。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的。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语文素养。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阅读。因此,仅满足于课内阅读是往往不够的,要想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雄厚的储备,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尽可能地多读名著,在引导学生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也会深深影响学生。当学生有了大量阅读,逐步掌握了阅读方法,就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就会有兴趣的读下去,就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样,阅读不仅会丰富情感,提升思想,也会提高写作水平,使文章更具有文采与思想性。

作文教学是块硬骨头,费时、费力,见效又慢,绝非一日之功。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我们心系学生的发展,潜心教研,就一定能看到花开,收获硕果。

参考文献:

[1]陈正南.小学作文教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