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社会技术与中国产业升级*
2020-10-20卢现祥
一、引言
1.为什么提出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
经济学家思拉恩·埃格特森提出了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范畴。他认为国家的人均产出取决于国家有效使用两种相辅相成的技术(社会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能力。①社会技术描述了社会制度创造行为模式的方法或机制。这里的社会技术是包括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秩序、组织等因素在内的总称。生产技术描述了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这里的生产技术包括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专利、商业秘密等。生产过程也只有在适当的制度框架下才会产生效率。
埃格特森提出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范畴,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社会技术涵盖了所有制度方面的因素,生产技术涵盖了所有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因而更具有一般性,更重要的是,埃格特森提出的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范畴使相应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等重要,都可以在“技术”这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二是埃格特森提出的这個分析框架不仅有利于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有利于分析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三是有利于整合相关的理论,并把他们放入到埃格特森提出的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这个理论框架中。
关于技术变迁、创新扩散及制度对二者影响的更长期的动态考察应该在经济分析中起着更加核心的作用。正如拉坦所言,对于生产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创新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理解一直是困扰发展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的问题。[美]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英]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陈剑波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还是各自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在创新中,到底是技术创新重要还是制度创新重要?中国产业升级的短板到底是生产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社会技术层面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在埃格特森提出的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框架中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三种理论解释作一述评。
2.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相互关系的三种理论解释
(1)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具有解释制度如何兴起和制度对经济绩效的作用的特性
日本学者繁人都重认为,马克思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和技术进步这些问题是最成功的。[日]繁人都重:《制度经济学回顾与反思》,张敬惠等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诺思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是最有说服力的。[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68页。马克思关于生产技术(生产力)与社会技术(生产关系)关系的理论解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内生性和历史性。在马克思看来,制度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内生变量。马克思把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历史关系,并认为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变化是一个社会进程。诺思等对西方历史的解释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是极为相仿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古典经济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页。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之间的冲突是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
二是长期性与动态性。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马克思关于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适用于对长期变迁的分析,并且马克思相信生产技术提供了社会组织变迁、社会技术变化更为动态的力量。
三是矛盾性和规律性。在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关系中,马克思深刻分析了经济发展(结构变迁和社会生产潜力)与产权结构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关系决定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导致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局部性制度变革;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反映了社会技术的演进与生产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冲突”。这样利益矛盾、阶级斗争都会使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相互作用,进而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诺思认为,马克思企图将生产技术变迁与社会技术变迁结合起来,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中将“技术限制与制约同人类组织的局限性结合起来”。[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马克思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运行规律是这样的:技术创新总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连续进行的,而制度创新是非连续的、突变的。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反作用于技术创新。
(2)诺思的制度决定论
制度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效的产权、有效的经济组织及有效的市场等社会技术为生产技术创新提供了激励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决定论强调了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为重要的观点。诺思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强调在没有发生技术变迁时,市场经济的扩张和制度创新也能实现经济增长。[美]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英]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陈剑波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1页。
为了弄清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的内在关系,诺思和瓦利斯提出了四种交易或转形“增进”或“削弱”的制度变迁或技术变迁,并且在交易与转形过程中,中间物品在理解历史上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相互关联中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以油田为例,在他们看来,油田作为一个单位(企业)提高了交易成本(建立组织的成本),但油田的整合降低了转化成本,这可以抵销交易成本的上升。D. North, J. Wallis, “Integr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vol.150, no.4, 1994, pp.609~624.生产技术变迁与社会技术变迁结合起来的效果最终要与成本联系起来,如阿兰·斯密德所说,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都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⑥[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0、290页。
(3)哈罗德·德姆塞茨针对强调社会技术(制度)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应当扬弃“诺思因果链”
德姆塞茨认为,制度安排的变迁是由技术和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决定的。⑧[英]科斯、[美]诺思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在德姆塞茨看来,不仅技术创新决定着制度创新,而且自然禀赋等因素也决定着制度创新。可以说,德姆塞茨比技术决定论又前进了一步,他把自然禀赋等与生产技术放在一起,作为非制度因素来分析其与制度安排的关系。这就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制度会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对此,诺思认为应该从两个层次去解释这个问题:一是用地理环境去解释不同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差异;二是在此基础上,用人口、知识存量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去解释不同国家的发展和绩效。[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邢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确实复杂,一方面生产技术能使社会技术的收益和成本发生变化,从而成为影响社会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生产技术使产出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建立了如股份公司等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形式。生产技术不仅增加了社会技术改变的潜在利润,还会降低社会技术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社会技术既会影响生产技术竞争的结果,也会影响生产技术进步的内容与进程。⑥一些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需要有社会技术的配套。
二、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动力
诺思关于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长的论述中,他认为,社会技术决定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他重点分析了社会技术与生产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关系:
1.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如何成为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动力
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有效的市场、有效率的經济组织及开放准入秩序成为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动力。这里在这些社会技术前面加上“有效”是因为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良性”相互作用可形成有效的社会技术,从而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及产业发展。反之,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恶性”相互作用,或者社会技术创新受到限制不能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就会造成低效的产权制度、无效的市场、低效的经济组织及有限准入秩序。
有效的产权制度。诺思在研究经济增长(尤其是西欧和美国等国)和西方世界的产业发展中发现,产权及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创造、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得到保障也就是产权得到保护的时候,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才出现了。直到现代,有利于创新的系统的产权制度才得以建立起来。有效的产权制度能提高发明和创新的私人收益率。[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66页。企业家型的发明者需要激励机制来改进技术,从而将发明所创造的价值中的大部分赋予发明人。⑧在这里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在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上的,从而促进了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有效的市场。交易部门和市场(需求、规模等)对生产技术的创新极为重要。诺思所说的“有效市场”就是“当套利性竞争足够强烈且信息反馈足够有效从而接近科斯的零交易成本条件时,各方都是在新古典框架中实现潜在收益时”的市场。[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有效市场的形成一是取决于产权的充分界定改善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二是基于更高的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的市场规模扩大会增加交易成本,而组织及制度之类的社会技术变迁则是为了降低这些交易成本,这里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有效的市场实现的,既提高了创新的收益率,又降低了创新成本。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诺思强调了两种类型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一是强调通过社会技术的创新,创立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诺思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把西方世界兴起和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通过社会技术的创新确立财产所有权,使个人在社会性活动中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美]道格拉斯·诺思、[美]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页。二是强调了产业革命中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技术变化进而需要组织创新去实现新技术的潜力。”[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90页。有效率经济组织产生的逻辑是:生产技术创新既然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同时产生了高额的交易成本,按照科斯的分析,若完全使用市场交换,那高额的交易成本将使生产技术创新的好处不复存在,因此就产生了组织。在这里,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实现的。
有效的开放准入秩序。 诺思等在《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把社会秩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原始社会秩序,即狩猎采集社会秩序;二是有限准入秩序;三是开放准入秩序。[美]道格拉斯·C.诺思、[美]约翰·约瑟夫·瓦利斯、[美]巴里·温格斯特:《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杭行、王亮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页。所谓有限准入秩序就是通过政治集中控制来实现经济体系的运行,而开放准入秩序则是通过政治和经济上的相互竞争来实现经济体系的运行。前者对经济的开放是在一定范围内、人格化的范围内进行的,而后者对经济的开放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非人格化范围内进行的。诺思把社会秩序分为三种类型概括了人类社会所有的制度类型(体系)。社会秩序的形成也是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每种社会秩序中都涉及产权、市场、经济组织、契约等。如在有限准入秩序中,市场的开放是受到限制的,而在开放准入秩序中,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属于有限准入秩序,而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是开放准入秩序。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作用在什么样的秩序下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属于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转型的国家,如在产业上,我国有些产业属于开放准入秩序(如第二产业),而有些产业属于有限准入秩序(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秩序层面更有利于我们分析一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社会技术的重要性。
2.社会技术创新适应不了生产技术创新的几种情况
引言部分我们讨论了生产技术决定社会技术(马克思)、社会技术决定生产技术(诺思)及强调技术和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决定着社会技术的变化(德姆塞茨)三种观点。他们从不同层面揭示了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生产技术创新需要一系列诱导机制,这些诱导力量则来自社会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了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的互动机制。其实,对于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讲,社会技术更重要,也更难创新。如诺思所说,我们现在比较清楚的是,什么样的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开放准入秩序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太清楚的是,怎样才能从一个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制度(有限准入秩序),过渡到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好制度(开放准入秩序)。《西方和中国的法律在反垄断上有何不同》,王朝网络,http://tc.wangchao.net.cn/zhidao/detail_3888505.html。遵从埃格特森的逻辑,从国家层面讲,社会技术创新适应不了生产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情况:[冰]思拉恩·埃格特森:《并非完美的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陈宇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1)新社会技术的移植比新生产技术的移植更难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总是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问题。这种差距也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上。于是,发展中国家就要追赶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水平国家)大多数不成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发展中国家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直接模仿发达国家。这种模仿主要有模仿社会技术和生产技术两种形式。只有那些既模仿生产技术又模仿社会技术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才能完成追赶,从而成为发达国家。后发国家因为多种原因往往在保留本国社会技术的情况下,首先通过模仿生产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根本制度的变迁,完成生产技术的模仿和追赶以后,就难以转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上来。这是因为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已有的制度安排通常会破坏人们为引进新社会技术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从后发国家的情况来看,有的国家只模仿生产技术,而不引进社会技术,最终模仿的生产技术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落后国家模仿生产技术比较容易,模仿社会技术比较困难,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使模仿制度比模仿技术更困难;第二,引进的制度与本国的文化、价值观、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是不相容、甚至是冲突的;第三,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
米塞斯就曾指出,东方民族总是重视生产技术,也就是重视工程师和机器,却不重视产生生产技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技术,而只有社会技术才提供经济自由和经济的原创力。因此,东西方的差距在社会技术而不是生产技术。朱海就:《“后发优势”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光明网,http://www.gmw.cn/xueshu/2018-07/25/content_30077900.htm。米塞斯这段话也被日本、韩国的实践证明是不对的。社会技术的移植并不是没有,而是移植进来的社会技术与本国原有的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使社会技术的引进不成功。当年日本、韩国在引进欧美国家的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社会技术,是比较成功的,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菲律宾由于引进欧美国家的社会技术与本国的非正式制度冲突,导致社会技术引进的不成功。
(2)新社会技术供给不足成为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
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愿意采用合适的社会技术?这种合适的社会技术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建立在开放准入秩序基础上的制度、政策等。阿西莫格鲁认为经济制度是一种集体产品,它是集体选择的产物。郭艳茹:《制度、权力与经济绩效:阿西莫格鲁(Acemoglu)理论评述》,《理论学刊》2010年第5期。众所周知,经济制度具有再分配功能,最终经济制度是由掌握政治权力的集团供给的。所以要改变经济制度就必须改变权力的分配状况。科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权利和权力的配置作为资源配置背后的因素和条件引入到经济分析之中。而权利和权力配置问题对于转型国家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政治官员选择了造成贫穷的政策。[美]德隆·阿西莫格鲁、[美]詹姆斯·A.罗宾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良好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新社会技术供给不足成为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社会技术的供给要比生产技术的供给难得多。
除了发展中国家新社会技术供给不足外,转型国家也容易出现新社会技术供给不足。为什么转型国家也存在新社会技术的供给不足?首先,从深层次看,制度转型的难点在于特殊利益集团通过推行某些措施或制度安排来最好地实现自己利益的事实,这些措施或制度安排对经济效率造成的损失要比特殊利益集团从中得到的好处(如无条件的补贴等)大得多。[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5页。转型中利益集团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如诺思所说,转型国家缺乏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的制度体系。卢现祥:《中国自主创新的困难在哪里?——对科斯“中国之问”的探讨》,《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其次,对于转型国家来讲,除了生产技术上的追赶以外,也要进行社会技术上的追赶,在这两者的选择中,转型国家容易出现重视生产技术的追赶而忽视社会技术的追赶,从而出现后发劣势。
(3)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使社会技术适应不了生产技术创新的需要
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变迁,就有相应的社会技术变迁相适应,但由于滞后或路径依赖方面的原因,社会技术适应不了生产技术的变迁。例如,在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中,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危机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每次重大金融危机后都有制度安排和金融监管制度的重大变化,从而保证不再发生重大金融危机。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爆发后建立的金融監管制度就成功地避免了后来几十年再发生重大金融危机。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制度没有随着这期间技术变化(最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制度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生产技术变化了,但社会技术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
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在转型国家比较突出。尤其一些组织方式在原有制度体系和新制度体系中似乎都可适应的情况下,这些组织方式的变革就比较难。如同样的资源,其分配方式既可自上而下分配,也可自下而上分配,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而在转型时期,许多方面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了,但可能在一些领域,如科技领域,这些国家还是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既可用来解释长期的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也可用来分析短期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发展。我国政治经济学更多偏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其实,诺思的社会技术决定论及其对社会技术结构(有效率的产权、有效率的市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及社会秩序等)的分析许多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这是诺思本人都承认的。[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68页。只是诺思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得更具体,尤其诺思把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相互作用的框架用于分析产业发展和升级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社会技术适应不了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障碍。
三、我国产业发展及产业升级中的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
我国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优化及产业发展中的三大产业升级的内涵是什么?升级的困难在什么地方?中国具备产业升级的生产技术创新的潜力,但如何进行社会技术创新来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我们在此运用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高质量发展中产业升级的问题。这里的社会技术主要包括秩序、制度及资源分配的组织方式。在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生产技术的不断投入与社会技术难以适应的冲突是我国产业升级最突出的问题。下面我们从社会技术的三个层面分析这些年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投入与社会技术难以适应之间的冲突及其表现。
1.有限准入秩序制约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三大产业的秩序来看,这些年我国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好,得益于开放准入秩序,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制于有限准入秩序。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不是生产技术,而是社会技术。现在尽管第三产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了,但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演变的规律来讲,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够的。
为什么我国第三产业会形成有限准入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第三产业的文化属性及意识形态决定了我国在不少领域存在对民资和外资进入的限制。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意识形态控制。要发展第三产业,政治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经济及形式上应该开放。这两者是辩证的关系,要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上开放与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控制结合起来,要在发展中控制,要在开放中控制。二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在第三产业中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中国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时代的最大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第二产业的升级。高质量的发展内涵不仅包括提高投资数量,而且还包括建立产业间的互相关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产品的附加值。[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构建与后发展》,刘娟凤、包刚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8页。但是我国第三产业为什么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为什么不能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展?为了基于意识形态的第三产业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实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非公有制进入第三产业是有所限制的。我国制造业发展好就是采用了开放准入秩序,但我国服务业是有限准入秩序,服务业国有比重高达70%~80%,任泽平:《经济金融形势、中美贸易战和房地产长效机制》,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53350726_327649。效率需要提高,竞争力需要加强。三是对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管制。我国在第三产业,尤其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度还需要提高,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只占整个中国金融资产的百分之一点多。黄奇帆:《金融业开放仍有瓶颈 外资金融机构占比非常低》,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om.cn/hy/hyjz/2019-12-08/doc-iihnzhfz4382956.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loc=37&r=9&rfunc=100&tj=none&tr=9。我国在业务、股权比例及营业范围等方面对外资银行还存在一些限制。在有限准入秩序下成立银行、出版社等组织是有条件的,采用的是人格化交易方式,不是谁想进来就可以进来的。在开放准入秩序下,法不限制市场即可为,公民有普遍地组建合法组织的权利。[美]道格拉斯·C.诺思、[美]约翰·约瑟夫·瓦利斯、[美]巴里·温格斯特:《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杭行、王亮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页。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公有制为主及管制构成了我国第三产业有限准入秩序的特点。
我国第三产业的有限准入秩序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我国线上的网络公司发展比较快,而线下的服务业发展则缓慢得多。服务业从2012年开始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中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是滞后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些年我国线上的网络公司发展比较快,而线下的服务业发展则缓慢得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表明,一个產业的发展仅有生产技术的创新还不够,还需要社会技术的配套。我国线上服务业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开放准入秩序,而线下服务业发展还基本上是一个有限准入秩序。其次,我国在商品贸易上是顺差大国但在服务贸易上是逆差大国。据IMF统计,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占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服务贸易逆差总和的40%以上。《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占全球四成》,中金网,https://www.sohu.com/a/338058751_538698。我国服务贸易中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密集的品种出口严重不足。货物贸易运行过程中的保险、清算结算、物流这些服务贸易业务大部分被境外企业做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搜狐网,http://m.sohu.com/a/324392638_651625。我国已经强调更加开放的理念和决心,但缺少自由贸易的制度安排,第三产业发展的社会技术支撑严重不足。第三,市场化服务业与非市场化的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一样。我国目前工业劳动生产率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130%。也就是说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服务业高30%。中国在未来的10年里会继续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的服务业比重。朱民:《进高收入国家行列 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是重中之重》,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0-03-06/doc-iimxxstf6945058.shtml。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提不上去,那么我国服务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丢掉0.3个百分点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成为我们要把中国经济从中等收入推向高等收入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我国服务业可分为市场竞争型和非市场竞争型,其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市场竞争型的服务业,比如说酒店、餐饮、商业、物流等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但是没有完全放开的、非市场的,比如说医疗、教育等的劳动生产率就比较低。服务业是非贸易产品,是本土化的,如果不开放,不把国际企业引进来的话就会在本地形成它自己一个小的生态,劳动生产率就提不上去。由上述分析可知,有限准入秩序使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我国产业升级的最大障碍并不是生产技术,而是社会技术不足。我国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领域发展的潜力很大,这些领域要发展就要在两个方面改革:一是开放准入秩序,二是要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领域。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对制度和制度环境的要求更高。如教育、医疗、金融在我国产业发展中为什么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领域仅有生产技术是不够的,它们对社会技术的要求更高。如金融与法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我国金融发展的不足并不是没有生产技术,而是相应的社会技术(法治、法规、监管等)还满足不了金融发展的需要。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过程中,社会技术比生产技术还要重要。
2.我国第二产业升级中的产权保护与市场规模
尽管我国第二产业是开放准入秩序,但是产权保护和市场规模方面的社会技术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我国第二产业除了少数领域有所限制外基本上属于开放准入秩序,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门类齐全,有二百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由大到强实质上就是产业升级。而解决我国第二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的关键是产权保护和市场规模。
一是产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产权保护得越好,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这已经是被实践所证明的。在产业革命中,先进的组织形式和产权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01页。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作为法治还在不断完善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和追赶阶段,我国产权保护还存在不足。但在产业升级阶段,产权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会成为产业升级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产权保护在升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产业升级的核心就是创新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的分配力。创新有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合成创新,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方面投入的多少可以看出一国或地区产权保护的程度,产权保护越严格,原创及合成创新就越多。而在产权保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就只会去复制别人的技术。这些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并不低,但由于产权保护方面的原因,企业把大量的钱投入到技术引进与试验发展方面,对于基础研究和原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只有产权保护严格才会有自主创新。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实施机制还需要加强。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国内知识产权法律解释与知识产权国际标准还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制约了外商在中国的创新型投资。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9)》,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法院网,http://sysjs.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2274。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会阻碍国内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尤其不利于产业的创新发展。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及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产权制度保护越来越重要。产权保护的程度决定着产业升级的进展。
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管理的缺失是相关的。华为的成功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及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华为构建了现代企业的制度体系与组织体系,如华为的产品研发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是IBM设计的,财务体系是普华永道设计的,销售体系是埃森哲设计的。华为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舍得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华为舍得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技术。可以说,从微观层面看,华为是把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
二是產业发展与市场规模的关系。诺思指出,产业发展及升级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即产权保护和市场规模。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80、186页。产权保护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激励机制,而市场规模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前提条件。在创新缺乏产权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市场规模会通过影响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从而影响技术变化的步伐。“以往技术变化率的提高是与经济扩张相联系的。”④为什么我国互联网经济及线上交易(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利用中国的市场规模发展起来了,而我国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中却没有产生类似的企业?中国市场(线下)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分割的市场,并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市场,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市场规模及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极其重要。如我国许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产品在我国多个省份生产(因为市场分割),这些不同省份生产的同一种产品的数量加总起来可以成为世界第一,但许多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结果利润都不高,从而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是一个生产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技术问题。从表面看,我国市场规模很大,但实际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我国实际市场规模并不大。这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及升级是极为不利的。我国医药行业流通环节交易成本相当于国外的2~3倍,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导致药品零售环节连锁率较低。郭丽岩、 刘志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确保“降成本不反弹”的关键实招》,《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28期。
哪些因素决定一国市场规模?为什么实际的市场规模与潜在的市场规模不一样?美国工业中的规模经济更多的是社会技术创新的产物,而与生产技术关系不大。[美]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等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工业革命都是结果,而制度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建立才是生产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原因。美国铁路是形成美国市场规模的生产技术因素,而形成美国市场规模的社会技术是美国的法律与联邦制度。例如,当初,铁路和电报打开了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辽阔草原和牧场,使之成为美国工业化东海岸的肉库和粮仓,并打入了欧洲庞大市场。新鲜牛肉供应链的建立是由斯威夫特这家公司完成的。斯威夫特是波士顿一家小型屠宰批发公司,靠着垂直整合整条供应链(从牧场放养到牛肉上餐桌),建立起横跨北美大陆的经济帝国。它不仅缩短、规范化了斯威夫特牛肉运输的时间,还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在供应链的创建中,技术和创新都重要,但政府的支持和制度保障也很重要。当时,东部的批发屠宰户试图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于是,他们要求制定法律,由牛肉食用地的官方出面,在屠宰之前24小时内对活牛进行检查。这种制度就是试图阻止冷藏火车运输冻肉系统的形成。1890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这类法律违背了跨州贸易。在最高法院的支持下,冷冻牛肉市场才得以继续存活。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仅仅有生产技术进步,而没有社会技术(美国的法治、联邦制度、统一市场制度等),那么这个新鲜牛肉供应链就不能形成。
3.产业创新的组织模式比较
从产业创新来看,其组织模式至关重要。从这些年创新的结果来看,我国在数量上、形式上、规模上的创新远远超过了在质量上、实质上、颠覆性的创新。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理论上有两种解释:一是阿西莫格鲁认为中国现行体制下缺乏“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美]德隆·阿西莫格鲁、[美]詹姆斯·A.罗宾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189页。二是戴维·瓦尔德纳认为,国家主导产业发展的国家能打破格申克龙集体困境(即阻碍新工厂的资本积累和投资),但不能解决卡尔多集体困境(即阻碍工业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 。[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构建与后发展》,刘娟凤、包刚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35页。他们都是从体制、制度、组织等社会技术层面分析我国产业创新的不足。在诺思看来,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上的优势就是通过社会技术创新把分散知识所固有的潜在生产率转变为了现实的生产率。[美]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邢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除了体制和制度层面的原因外,导致我国产业创新数量上去了但质量还需要提升的原因还与产业创新的组织模式有关。
埃德蒙·费爾普斯把创新组织模式分为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两种类型。后者比前者更有效,这是因为它发挥了更多人的创造性。[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XVI页。这两种模式都是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涉及创新的激励机制问题。这两种创新组织模式的重要区别在于三个方面:
(1)组织创新投资的来源。创新主要有两种:一是内源性创新,建立在自下而上的组织;二是外源性创新,建立在自上而下的组织。与此相对应,创新的投资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来自民间投资,如美国大多数研究和开发支出是由私人投资的;[美]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彭敬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5页。另一类是来自国家投资,自上而下的组织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并且是软预算约束。我国许多研发投资来自政府。2015年底我国政府引导基金达到2.18万亿元的规模。辛继召:《机构探路政府引导基金:截至2015年底规模达2.18万亿》,《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8月8日。国家投资的资金如何用于值得投资的项目,如何保证投资项目的效率是自上而下组织的最大难点。同样的资金,由于自下而上的组织是硬预算约束和产权明晰,其研发投入更接近值得投资的项目,所以效率更高。相反,自上而下的组织由于是外源性创新,其预算约束是软的,只要完成研发的任务就行了。另外,自上而下的组织要筛选谁来创新,基本上是人格化交易,这就使大量潜在的创新者难以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者,减少了创新者的数量。而自下而上的组织是谁有能力就谁来创新,其创新的人数更多,这种组织发挥了更多人的创造性。
(2)组织创新的动力。组织方式不一样,其创新的动力不一样。这可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是组织的创新源于什么,也就是为什么创新的问题。无论哪种组织方式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的创新源于市场需求占70%以上。罗小芳:《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组织方式转型研究》,《经济纵横》2018年第12期。但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如何发现这70%以上的市场需求呢?自下而上的组织建立在分散信息和分散知识的基础上。那些能有效利用分散知识、分散信息的组织构建更有效率。而自上而下的组织如何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是其创新中的难点。二是由谁来创新的问题。在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中,是由企业家来发现市场需求并推动创新。自上而下的组织的创新主要源于政府的发展战略,并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发展战略主要适合于追赶,优势是可以降低决策成本。追赶阶段更多的是引进、模仿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一般是政府引导和委托企业创新,而这种企业一般是国有企业比较多。关于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在创新上的差异已经有很多研究了。一般来讲,非公有制企业在创新能力上要优于国有企业。但是公有制企业获得的科研资源却比非公有制企业要多得多。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政府对制度的主导及对创新的激励作用,而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更强调市场的作用及激励。
(3)组织创新的特点及结果。从研发投入看,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研发人员和充足的研发经费。迄今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研发经费支出也已从200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930亿美元,⑥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从研发产出来看,我国科研成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我国学者在许多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已处于世界前列。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10%,比美国80%的转化率低70个百分点。我国科技成果为什么转化率这么低?为什么我国90%以上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少数成果缺乏实际需求而无人问津;二是大量的成果没有达到可以向生产转化的成熟度,也就是说还不是真正的成果,90%的成果是无效或低效的。任玉岭:《对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认识与建议》,《企业家日报》2014年8月24日,第9版。中国的研发投入中试验发展经费多年居高不下(占85%左右),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加起来只有15%。⑥这表明不是我国不重视发明的转化问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我国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有关。自上而下的组织的结果是数量方面可以上去,但质量上不去。其原因就在于自上而下的组织主要是用“张三的钱为李四买东西”(所谓政府项目、国家工程较多),投资方向的确定主要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是政府目标。这可以回到阿西莫格鲁提出的中国现行体制下是否缺乏“创造性破坏”创新的问题上来。客观地说,我国是存在“创造性破坏”创新不够的问题,“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没有成功过,而且难度肯定会更大,因为它抛弃了焕发经济活力所需的最重要的资源: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好使,100万个有创造力的头脑肯定强于50万个或者25万个。”[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XVI页。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在产业创新发展上,我国自下而上的组织(尤其是企业)正在逐步替代自上而下的组织,形成以自下而上的组织为主,自上而下的组织为辅的格局。这种转变也是我国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结果。
四、协同推进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创新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1.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生产技术与社会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技术)决定生产关系(社会技术)的思想,改革了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如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制度变革得越好的产业,发展就越好、越快。尤其在转型期,我国产业的发展验证了诺思的观点,制度在增长及产业发展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产业发展的差异与制度安排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如前所述,第二产业的开放准入秩序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我国三大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充分表明社会技术的重要性。在我国高速增长阶段,制度变迁及改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技术供给的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产业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升级。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重视从创新驱动、增加研发投入等来促进产业升级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仅仅重视这些生产技术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社会技术的创新和投入。众所周知,英国、美国等在产业升级和成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生产技术的投入,而且也重视社会技术的投入。
2.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大短板是社会技术
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大短板不是生产技术,而是社会技术。在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投入与社会技术难以适应的冲突是我国产业升级最突出的问题。理论界探讨中国产业升级的文章很多,其中多数强调生产技术层面。但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并不仅仅是生产技术,重要的是社会技术创新不足。社会技术的创新不足使我国创新能力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不进行社会技术创新,中国的产业升级就会遇到“天花板”。从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是开放准入秩序,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开放准入秩序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这主要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和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使第二产业呈现出竞争状态。但是,社会技术创新不足是我国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要原因。这种社会技术不足,主要表现为产权保护不够、市场规模被分割。再就是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与创新组织方式适合于追赶型、模仿式创新。从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来看,为什么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基础还不牢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这两大产业还是一种有限准入秩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技术、管理的引进(生产技术),而对制度及社会技术的引进是不够的。我们重视模仿生产技术和工业化模式,但是不重视模仿社会技术。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限准入秩序则制约了我国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我国重视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是制度转变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其实,我国十八大就提出了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但现实中政府自上而下主导资源分配这种现象还难以转变。这种路径依赖现象还需要改革来打破。
3.全面深化改革为产业升级提供社会技术支撑
我国三大产业升级不仅仅是投资、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处理好生产技术和社会技术创新的关系,要全面深化改革为产业升级提供社会技术支撑。
第一,产业发展必须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转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正在从有限准入秩序转变到开放准入秩序转变,这将大大地释放我国第三产业的潜力。有限准入秩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入的限制,这主要表现为对金融、教育、医疗等的开放力度不够。以金融业的发展为例,这表现为两个开放不够:一是对外开放还不够,如对外资银行限制过多,现在准备加大开放的力度;二是对内开放还不够。现在银行业与科技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大型国企具有资源垄断以及政府保护的优势,而科技公司则有技术优势,还有低成本、资金雄厚和广大客户的优势。从2011年央行向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发放支付牌照开始,正式标志着科技公司进入金融业。这是我国更加开放的表现。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大批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会先后被淘汰,最后大型科技公司会与商业银行中的第一梯队(四大以及交行、招行等)竞争并存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三大产业发展现在不是生产技术的问题,而是如何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转变的问题。只有更加开放,我国产业升级才会有动力。
第二,要从产权保护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方面为产业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从社会技术层面来看,我国产业升级如何处理好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那就是产业如何升级发展是企业和市场决定的事情,而政府就是在产权保护和扩大市场规模上做文章,也就是提供社会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这方面的社会技术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首先,完善产权制度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已经被历史与实践所证实。如诺思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所说,在近代,英国之所以超过法国等竞争者,就在于首创了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所有权。诺思与托马斯在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历史作了重新考察的基础上发现,产业革命所包含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发展和资本积累等现象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明晰的产权制度的确立是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产业革命只是其结果。[美]道格拉斯·诺思、[美]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7页。美国产业发展和做强与完善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其次,政府用社会技术创新把我国市场规模做大,加快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产权保护和市场规模是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两个轮子。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了。当前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更需要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市场规模的支撑。
第三,要转变产业创新的组织模式,提高产业的知识分配力。从产业发展的资源分配方式来看,我国应该从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转向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是创新激励机制的变化。在我国经济追赶时期,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产业升级需要自主创新、需要知识分配力的提高,更需要社会技术的支撑。转变产业创新的资源分配方式需要认识到如下三点:一是我国过去是以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为主,要逐步转变到以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为主。这两种方式是并存的,只是谁为主的问题。这是由产业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维塞尔早就指出,在经济学中,自下而上的成千上万的个体的分散行动比一个自上而下的单个的权威在上面组织要更有效,因為后者绝不可能获知无数的可能性。[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与企业家才能》,朱海就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28页。哈耶克在其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模式理论中认为,现代经济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过程中要求体制内的个人拥有发挥原创的自由,并充分发挥其由环境和知识塑造的个性。[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34页。二是要处理好举国体制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一般来讲,大多数产业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少之又少的领域可以采用新举国体制。三是要让科技资源从市场需求及竞争中去形成,而不是政府再分配切一块去搞研发创新。要充分发挥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现代金融市场等在产业升级及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牛泽东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17BJL010)
① [冰]思拉恩·埃格特森:《并非完美的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陈宇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