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的探析

2020-10-20王德虎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保障性城市住房

王德虎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特殊性的住宅,目前已经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由政府统一进行了规划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限定了相关的建造标准和租售价格,向特定的人群提供使用,有效缓解了部分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对于现代化社会的稳定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的优化策略分析。

关键词 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

前言

在我国的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障性住房是发挥着不可忽视作用的重要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类型较为特殊,作为城镇住宅的一种,通常是由政府发起规划和建设方案,专门提供给部分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所购买和租用的。保障性住房对于保证我国城镇居民的民生福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决策中,保障性住房为我国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1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选址偏远引发就业难的问题

和普通的商品房不同,经营性用地的土地使用权通常是采取“招拍挂”的方式来获取,而保障性住房则是采取划拨用地的方式获取使用权,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提供了减征税费等优惠政策支持,此背景下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使用导致城市的土地整体收益有所下降。受到土地财政因素的影响,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布局在大部分的城市建设发展中都将其设置在了土地的收益较低的地区,以城郊地带为主,这样既能够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保障性住房对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保障性住房主要是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需要依赖中心区才能够获取就业岗位,保障性住房被建设在郊区,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上班通勤时间,对该部分人群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

1.2 基础设施不足、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城市内部存在严重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交通服务水平和生活服务质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城市的中心区为最高点,向着外围地区逐渐呈现出了递减趋势。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由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偏远、导致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发生,例如公共交通受限,保障性住房的居民出行难、生活便利性不足。另外在教育、文化、体育、商业、医疗等各个方面,保障性住房地区的服务设施分配不合理,严重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整体有效性,无法发挥出保障性住房的价值和作用。在住房差异下,保障性住房居民的生活品质有所下降,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成本,更是导致部分居民生活更加困难,对现代化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空间边缘化引发社会隔离隐患

在土地供应因素的影响下,保障性住房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通常是以集中建设的方式为主,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规模可达几十万平方米,并且其中在空间分布方面体现出了边缘化聚集性的规律和趋势。保障性住房建设区域的居住环境较差,居住人口的密度较高,引发了包括交通问题在内等多种社会问题,加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对社会的稳定建设发展形成一定的困难。另外,在城市边缘区的保障性住房中居住着大部分的社会弱势群体,形成了一种社会集中隔离的态势,引发了空间上的不同阶层分化[2]。

2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的优化策略分析

2.1 采用集中和配建相结合的方式

在现代化社会住房的建设发展中,应采取不同类型住宅混合布局的方式,将其作为关键的住宅布局规划理念之一,在现有的集中建设基础上,将开发配建融入其中,推动混合居住模式的构建。合理、适当的提高配建规模的相关比例,通过混合居住布局增加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社会公平、融合发展发挥出推动作用,实现集中和配建的有机结合,推动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保证社会整体的稳定建设和和谐发展[3]。

2.2 强化快速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

保障性住房通常是为大部分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上班通勤问题是其非常重视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区域交通不发达,造成了保障性住房不受人们喜爱和选择的局面。在对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将快速公共交通开发理念结合其中,将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到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沿线中,使公共交通的引导和优势作用发挥出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带动保障性住房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保障性住房和就业通勤难之间的矛盾。

2.3 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整体质量,应从周边的服务环境和配套设施入手,加强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逐渐完善保障性住房周围的服务环境。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展开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和规划,将集中连片开发的重点区域优先考虑。结合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医院、公共交通、超市等,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实用性[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现代化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部署成为政府和社会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职责,从多视角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策略,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合理构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參考文献

[1] 李舒.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规划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20

(9):84-85.

[2] 柳泽,邢海峰.基于规划管理视角的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7):73-80.

[3] 唐浩.济宁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与规划对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

[4] 邹军,郑文含.关于住房问题的规划应对思考[J].城市规划,2008(9):

17-20,45.

猜你喜欢

保障性城市住房
住建部:非存量住房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获政策支持
三亚开展保障性住房大整治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