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麦根腐病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10-20王健姝
王健姝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大,然而,小麦的病害一直是影响小麦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根腐病就是小麦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叶鞘等部位,严重影响到小麦的生长性能及产量,危害性非常严重,常给种植户造成巨大较经济损失,为了掌握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寻求有产的防治方法,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根腐病的病因分析、症状等方面进行详细概述,以期为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小麦根腐病又称为斑点病、黑胚病、根腐叶枯病,是由禾旋孢腔属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危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及种子,该病可引起成幼苗不能出土、植株矮小、黄化及枯死,特别是在大水漫灌后且地势较低的田间容易发生,小麦根腐病发病初期在根茎部、叶鞘及叶处上产生褐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黑褐色梭形,若多雨或空气湿润,病斑上就会产生出黑色霉状物。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危害性非常严重,因此,小麦根腐病应引起种植户及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病因分析
1、多年连续种植
连续种植是小麦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小麦常与玉米的常年轮换种植,不愿意与大豆类倒茬,而根腐病病原又以侵染禾本科作物为主,加上种植户对土地的管理比较粗放,一旦出现有利于病菌扩散的条件,最终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2、耕种方式的改变
由于我国小麦主产区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机械化操作不当易造成小麦播种过深,深度在超过9cm,是不利于小麦的发芽,从而影响小麦的出土时间,出苗困难,导致小麦长势衰弱,最终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3、浇灌方式
使用浅水井浇灌小麦,容易导致土壤盐分增高,引起根腐病的发生,大井浇灌后小麦的根腐病发病率明顯低于小井浇灌。
4、气候及土壤因素
土壤过于干旱、黏性重、湿度过大等容易发生根腐病。另外,在苗期若天气较干,没有降雨,或发生倒春寒,麦田受冻后,小麦的长势减弱,也容易引起根腐的发生。
5、对根腐病不够重视
当前,种植户仍然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不够重视,大多数种植户在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时才喷洒药剂进行预防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穗蚜病等,而对根腐病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农户的小麦田已发生过根腐病,没有进行积极防控,最终导致根腐病发病率的增加。
6、其他因素
种子的品种抗病性差或种子带菌,也容易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二、症状
小麦根腐病主要危害症状表现为根腐、茎基病,特别是地势低洼的田间或是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病,长期阴凉潮湿更为严重,可导致小麦幼苗不能及时出土而枯死或植株黄化枯死,在发病初期,小麦的根茎部、叶鞘及叶子上有些褐斑,随着病情发展产生黑色霉状物,最终导致小麦植株矮小、黄化或枯死,对小麦生长及品质影响非常大。
三、综合防治措施
1、加大小麦种植技术宣传,采取轮换种植,可以使用小麦与玉米、大豆、棉花、谷子、马铃薯等换茬种植,在小麦收割以后及进进行灭茬,深耕土地,消灭病残株,以达到降低土壤病原菌基数的目的。
2、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据调查,我国土壤都比较缺钾,又因钾肥较贵,种植户施入量比较少,因此,增施P、K肥的比例,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待秸秆还田,以加快病残株的腐烂速度,及时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翌年病虫害的传染源。
3、加强田间地块的管理,施足底肥,浅播,合理灌溉,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尽量不要使用大水漫灌,同时也要做好田间排水,合理控制好土壤湿度。使用拖拉机耕地时,尽量控制好深度,精播乌匀播,培育壮苗,早春进行中耕,以促进根系,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4、选择耐病、抗病性好且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例如:小偃6号、西农979、陕农33、武农986、西农20、金麦1号等等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抗性相对较好。
5、加强种子管理
加强种子管理,小麦包衣拌种是预防根腐病有效的措施之一,具体方法:及早准备小麦种子并晾晒2-3d,用多菌灵、戊唑醇等杀菌剂严格按照拌种程序进行拌种,以防止小麦种子带菌。
6、药物防治
①小麦根腐病一旦发生,防治就比较困难,因此,要预防为主,在小麦播种前,可使用药剂拌种,以防止种子带菌,药物可使50%倍的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也可使用三唑酮、满适金和拌永益混合拌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注意三唑酮不能湿拌,否则容易造成药害。
②在开花期,可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在小麦起身期,在施入有机肥的藏在,再喷施叶面肥和化学除草剂,同时,要确保麦田通风透光,以促进小麦健康发育成长,达到增产增收。
③发现病株后,可选用20%丙环唑乳油300倍液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7d/次喷洒一次,连用三次,
总之,小麦根腐病对小麦生长性能及产量影响非常大,该病危害重、难根除,重在预防,因此,要加强小麦轮茬种植技术,科学拌种,增施有机肥料,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有效保障小麦生长。
(作者单位: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