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探析
2020-10-20顾怡嘉汪洋
顾怡嘉 汪洋
摘 要:中西送礼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显见的、直接的文化差异的表现内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步伐越迈越大,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深入开展,在交流中所暴露出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本文以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从而帮助在日趋深入的文化交流中实现对于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把握与理解,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实现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合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送礼文化;文化差异
引言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往来也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中西方国家间应当加强互信与合作,必须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之上理解“和而不同”的内在含义,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实现在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拥抱世界多彩文明。
1.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对比
1.1 送礼文化冲突的个例分析
中西送礼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显见的、直接的文化差异的表现内容。送礼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开展, 在交流中所暴露出的文化差异逐渐涌现许多实例。
送礼的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发掘与研究的部分。错误的送礼可能起到反效果,而正确的送礼则可以拉近人际关系,促进人情往来。下面举一例作为分析的材料,以实际的例子展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
有一个美国经理为了与中国公司进行一个大额贸易,故而特地来到中国与中国公司经理会面。提前了解了中国送礼习惯的他准备了礼物,并且精心进行了包装,准备在两人会面商谈时把礼物送出。美国经理通过事先的了解得知在中国,“初印象”非常重要,所以第一次见面时主动向中国经理打招呼、握手,以表示友好。之后双方的洽谈也比较愉快,但在双方对于合作案最后确定的时候,美国经理却当面拿出了贵重礼物,并且让中国经理当面拆开礼物,这使中国经理非常尴尬。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一方面,礼物不应当当面拆开,另一方面涉及到商务往来的送礼,如果是比较贵重的礼物,那么即使要送也应该私下进行。中国人讲究排场的同时还注重送礼收礼的场合。所以,礼物如何送,如何在文化交流中避免走入误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问。
1.2 中国人的送礼文化
送礼文化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内容。从诗经“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开始,中国的馈赠文化就已经展现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人热爱集体生活,讲究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客套”和礼节。而且中国人的送礼讲究有来有往,礼尚往来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习俗。礼金也是中国送礼中的重要部分,在许多时候,礼金可以作为馈赠的礼物,比如对于婚礼、满月宴等仪式,参加者通常都会直接赠与礼金。而且中国人的送礼讲究“推脱”,讲究谦虚。这些都是中国人送礼文化的重要特点。
1.3 西方人的送礼文化
西方人的送礼文化相较于东方而言,更加突出个人主义。他们在赠送礼物时强调礼物本身的内在含义,认为礼物本身的代表意义更为重要。所以人们往往会选择具有纪念、象征意义的小礼品作为送礼的内容,而一般不会直接使用礼金。而且西方人送礼通常不会选择过于贵重的礼物,他们认为这样的礼物会给收礼人带来困扰,故而西方人的送礼文化与中国人的送礼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1.4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对比
总体来看,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送礼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中国人送礼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礼物的价值,在送礼的目的上强调送礼本身对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在方式上也与西方人存在很大不同,两种文化环境下也有不同的文化禁忌,同时也反映在送礼交往中。
1.4.1 送礼的目的
中西方国家在送礼目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國人送礼的目的性要比西方国家强。朋友间的互赠礼物为了增进友谊;父母给孩子赠送礼物是为了深化家庭关系;丈夫给妻子送礼是为了升华爱情;职员给上司送礼是为了巩固个人关系。旅游时,当我们的行李超重时,我们往往事先给工作人员赠送一份小礼物,以期顺利通关。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倾向于事先送礼来获得帮助。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本身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他们往往会在获得帮助之后赠送礼物,以此来表达诚挚的谢意。
正是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送礼的目的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由此所体现出的送礼的内容与形式也存在许多区别。只有在认清这一点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我们去赠送礼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使受到礼物的人感受到我们的心意。为此,应当在选择礼品和送礼方式时主动适应对方所认可的方式与内容。
1.4.2 送礼的方式
送礼方式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体现。在中国,在公众场合送礼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会让别人觉得你在行贿。凡是送礼,必须是亲自送出,否则对方会生气,认为你看不起他。送礼时,尽管礼物很贵重,中国人还是会说:“区区薄礼,不值一提。”收到礼物时,中国人往往先拒绝,在送礼者的坚持下才会最终收下礼物,并把礼物放在一边。在西方,送礼通常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收到礼物时,西方人会当场打开,并对礼物大赞一番。
在送礼方式上的区别,其实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的不同看法,也体现了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对比不同的送礼方式,我们更能感受到在送礼时,应当选择收礼人所喜欢的方式,而且也应当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受到礼物时候的不同反应,在彼此尊重中更好地交往。
1.4.3 送礼的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注意不同国家的送礼禁忌,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解以及文化冲突。在中国送礼要避免以下忌讳。首先,注意礼品的含义。中国人送礼忌讳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除非你能确定对方不忌讳,要不最好就是避免送“钟”作为礼物。其次,注意礼品的颜色。在西方国家,白色与黑色常常与葬礼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晦气,因此不要用這两种颜色去包装礼物。最后,注意礼品的数量。双数在中国是吉利的象征,单数则蕴含着孤独与分离,所以送礼要送双数。在西方,送礼最大的忌讳是礼物过于贵重。在商业交往中,带有公司商标的礼物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送花时,尤其需要注意花的数量,因为双数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吉利的。带有数字13的礼物也是不受欢迎的,人们把它和厄运联系在一起。在法国,黄色的花还意味着不诚实。这些都属于独特性的送礼禁忌。
在文化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首先注重避免触犯禁忌。因为如果送礼的对象感到被冒犯,那么肯定无法实现使得礼物成为传递美好心意的媒介之目的,所以,人们在送礼时必须清楚对方身上可能存在的避讳或禁忌,避免因为不恰当的礼物冒犯收礼人。
2.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的原因
2.1 文化起源不同
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备受推崇。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中国人重“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在送礼内容和送礼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看重面子,收到礼物时,总会先拒绝一番;由于顾及对方面子,受礼者不会当着对方把礼物打开,而是先放在一边。在送礼内容上,中国人讲究礼物价值,太便宜的礼品总感觉拿不出手。在西方,情况却并非如此。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没有“仁”和“礼”。西方人自立和外向。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立自强,所以太贵重的礼物在西方并不受欢迎,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如果不注意中西方之间在文化背景和文化起源上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送礼物的人的心意和用心无法传达。比如说,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人在送礼时过于“客套”,而中国人则可能认为西方人的礼物不够用心,过于随意。为了避免这些误会,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 以此帮助自己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物往来时能够表现得更为得体。
2.2 宗教差异
在中国,佛教是主流宗教,其次是道教。中国人之所以信佛,是因为他们习惯寄托美好愿望于佛身上,祈求借助神灵的力量去实现愿望。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中国人在送礼时也寄托了个人的期望。例如,婴儿诞生时,亲戚朋友们常常赠予新生婴儿一副金或银镯子,希望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对中国人而言,镯子是快乐与长寿的象征,而偶数则意味着好事成双。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圣诞节也因此成为了西方人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对于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送礼时尤需要注意,在包装礼物时避免打十字架。因为宗教信仰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来说,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禁忌和审美取向。所以必须在赠送礼物之前了解清楚收礼物的人的宗教信仰,再来确定礼物的内容和送礼的方式。避免因为触犯对方的宗教禁忌而导致误会。加强对于跨文化背景下收礼人的宗教信仰的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拉近人际关系,使得送礼行为更为适当。
2.3 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下,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可以将中国文化定义为“集体主义”文化,将西方文化定义为“个人主义”文化。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相对来说更为注重集体的利益,注重整体;而西方人则更看重个人利益,追求自由、人权。那么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由于更为在乎集体利益,那么就会提倡“舍小家为大家”的观念,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在赠送礼物的时候,中国人是期待通过送礼达成维护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的目的。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个人利益优于集体利益,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体现在送礼方面,就是送礼要关注送礼这个行为本身,要注重礼物的内在含义,而不仅仅追求礼物的价格有多贵,价值有多高。西方人送礼时往往会选择比较具有意义的礼品而不注重礼品本身的价格。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西方人送礼往往也不是出于礼尚往来、寻求帮助的目的,而更侧重于通过礼物表示祝福或者问候。所以在中国常见的下属向上司送礼的情况在西方比较少见。这就是价值观对于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影响。在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应当依据收礼人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确定送礼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只有选择正确的送礼方式及内容,才能有效地实现送礼的目的。并且要理解在不同价值观引导下,人们对于同一礼物或者赠送礼仪的不同看法,在彼此理解中增进交往。
2.4 习俗与习惯不同
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造就在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说在中国人们一般不会购买绿色的帽子,但在西方则没有类似的含义。还有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幸福,但在某些西方国家,红色反而是送礼时的禁忌色彩。
除了颜色文化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决定了中西方送礼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往往会在葬礼上有哭丧、送花圈挽联等风俗,但是在西方,由于普遍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葬礼文化与中国也截然不同,于是在葬礼中也没有送花圈挽联等等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仅对于特定场景下的人际交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日常的赠送礼物来说也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如果了解到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的风俗习惯,就会根据节日内涵的不同来具体确定是否在这一天送礼,以及具体挑选的礼物的内容。
3. 正确应对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
对于需要经常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来说,必须正确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客观的差异、认识到当前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迁中的充满差异美的社会。充分了解一种文化,是实现更为顺畅而自然的文化交往的必然前提。尤其对于送礼文化这种与日常交往相比更具有深度的人际交际来说,对于跨文化交际者的要求也更高。要求他们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更为从容地开展跨文化交际。
所以,对于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他们必须要在尊重文化差异客观性的基础上开展文化交流,不能在心理上排斥或者否认差异的存在。这是正确应对送礼文化差异的前提。正确应对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就应当首先尊重送礼对象的文化背景,尊重其所生活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并且需要跨文化交际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避免在送礼时触犯对方的文化禁忌尤其是宗教禁忌。最终应当使得送礼的行为真正成为沟通双方交往的纽带,实现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的良好沟通和交往。
结语
无论是在东方社会还是在西方社会,送礼都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习俗,而且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送礼的相关习俗和禁忌的区别,本质上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随着现代生活中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对于交际的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误解和冲突。送礼文化之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間的交往与交流,因此,送礼者必须牢牢把握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送礼活动中把握好差异,做“用心”的送礼者。
参考文献:
[1] Scollon, R. & Scollon,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Discourse Approach[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Press,1995.
[2] 杜晶鑫.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J].文化纵横,2012. [3]胡静.实用礼仪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8-117.
[4]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5]李霖芳.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D].郑州大学.2014.
[6] 孟晓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礼仪[J].社会纵横,2009.
[7] 潘宏.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经济研究导刊[J].2012年:258-25[8]张婧.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送礼行为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9]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36.
[10]赵悦.中法现代(中法建交后)拜访礼仪中的禁忌对比[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作者简介:
1. 姓名:顾怡嘉 出生年月日:1999年4月23日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浙江嘉兴人 工作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本科在读 毕业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2. 姓名:汪洋 出生年月:1979年1月 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杭州人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毕业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 毕业专业:翻译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及商务英语 工作单位:浙江树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