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科技园空间结构生成要素分析

2020-10-20倪雁琳谭程凌蔡余萍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7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规划设计

倪雁琳 谭程凌 蔡余萍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和建设,高校校园规划处于快速扩张的状态。伴随经济,社会,政策对高校建设的支持,以及高等教育带来对于美学,品质,内涵的更高追求,合理的空间结构就成为科技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空间结构的合理构建决定园区的结构框架和使用效率程度,是园区规划设计的基础。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孵化园区城市设计为例,在研究近年来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模式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块、周边场地特征进行空间结构的设计探索。构建符合地域特征、当代主流、以人为本的科技園空间结构模式。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空间结构;规划设计

引言

大学创新孵化园区依托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汇集科研院校研究资源、吸引企业入驻的平台。在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模式化建设模板,但高效设计背景下往往缺失了地域特色与依托高校的文化脉络。好的设计不应强加任何先入为主的预设框架,而是因地制宜,宛若自然而然的生成[1]。笔者以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孵化园区规划设计为例,探寻如何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园区空间结构形态。

1基地周边现状空间环境提取

1.1 校园文化历史脉络

借助建筑符号学理论,经过历史建设洗礼的高校文化脉络都有自己历史的积淀。它直接反映母体大学办学思维、办学宗旨、办学成果,是一个具有母体大学特色的大学校园的伸延,它必须把握好母体大学校园历史传承性和人文精神[2]。大学校园建设十分强调统一与和谐,良好的文脉传承能够加强其场所精神。用场所承载故事与历史,赋予空间以精神。从而加强使用人群情感,让师生至此场所能感受园区所继承的高校基本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形式特征,避免园区脱节建设,造成过大风格差异和历史割裂。

项目依托于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母体,通过提取校园空间环境的肌理布局可以得到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中轴对称式、组团围合式和行列式(图1),其中对校园中轴对称式布局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出新、老区两条轴线的分布关系(图2)。同时对校园外周边居住空间布局进行肌理提取,得到8×8的网格尺寸。(图3)。

图1 校园空间肌理形式提取               图2 校园轴线脉络提取    图3 校园外周边居住肌理网格提取

1.2 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在大学科技园的规划中,地形、地貌、地物不仅仅是一种参照物,也不仅仅是一个背景和边界,它应该成为园区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借景,还应该造景,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平稳过渡,有机融合[3]。由于生态、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科技园的建设必须以生态、环保为建设出发点,这样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基地地处于山地田园景观,北望群山绿植,南临青义市景,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通过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基地内地形较为平坦,结合填挖方数据在西部有两处山丘地形不能达到挖方平衡,同时基地地块有两条河渠穿过,对园区的整体建设和完型组成有一定影响。本着最大程度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经济成本和自然环境景观的考量,设计应最大限度减少对现有地形地貌和景观资源的破坏。充分利用其水渠打造水流景观,依据周边景观要素保留景观视线通廊,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讲“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依靠北向的山林景观自低往高处望去构成高耸之感。

2空间结构要素设计

2.1 功能空间结构划分

交通系统是规划的骨架, 其架构的确定不仅要保障交通的便捷, 而且要对交通系统所划分的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交待[4]。基地被主要道路方格网划分为四个功能部分,根据基地周边人流主来向,功能需求,形象窗口、风向等等因素考量,最后将西部双地块划分为科研办公组团区,东部是行列式排布居住和单身公寓的配套服务区,中北部为科研办公和中试试验混合区,中南部集中为集孵化、商业、培训中心、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服区。

2.2 步行廊道空间

步行廊道作为孵化园区的重要步行体系联系着各个重要建筑节点,是园区的二级结构空间划分体系。其作为立体交通可以隔离车行交通带来的影响,同时为人流的疏散提供了便利。一个合理的交通步行廊道规划设计,不仅可以带来便捷的交通立体联系,还可以提供众多非正式会谈空间,这也是科技园作为商业产业输出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同时良好的平台景观能够为行人出行提供绿意盎然的漫游意境,步行廊道下的灰空间也为多功能的空间置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基地的交通步行廊道呈现南北双向十字交叉形式,廊道的方向源自校园新、老区轴线脉络的延续,其中南北向廊道延续老区轴线,作为校园片区人流主要步行来向。步行廊道的交点位于综合服务区,交点即焦点,作为园区的综合功能区,也是人流交汇,流量最密集的地方。廊道交点的加入强调了园区的结构中心,也丰富的园区竖向层面的空间层次感。(如图4)

图4 步行廊道空间

2.3 公园广场

作为园区重要的空间节点,公园广场扮演着人流疏散,活动举办,室外交流互动以及形象窗口的多重角色,这就决定了一个优质充满创新趣味的广场设置应最大限度满足功能需求,这需要平衡和取舍。在过去众多科技园广场设置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型气派的广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用地,同时不符合园区实际人流需求,在此背景下带来的维护工作量也十分巨大。应于非正式交流空间的需求,大学科技园广场构成向线状和具有动态特征的连续空间方向发展,中心空间与缘侧空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化和一体化,而侧缘空间逐渐取代中心空间成为广场主角[3]。

在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孵化园区设计中,考虑实际功能需求,在建筑重要功能节点进行广场公园营建。既满足了人流疏散等消防安全需求,也为动态的空间变化和丰富空间活力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广场的活动与交流中不知不觉融入园区,周边的空间环境开始模糊没有特定的界限,仿佛自然生长一般应运而生。(如图5)

图5 公园广场空间分布(黄色标注)

2.4 庭院空间

围合式组团布局模式是科技园办公科研建筑常见布局形式。半私密半开放的布局环境提供了一个庭院式的空间,供组团内办公人员休息交流。这中布局模式不仅对传统合院式布局进行了传承和创新,也为进一步空间变换和层级划分提供了基础,从而避免了行列式布局的呆板。围合式组团作为一个内向型空间单元模块,具有强烈的空间限定感,每一个单元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对空间进行划分。在组团内部层级中,建筑体量通过形体和位置变化又可以在原有单一围合空间中再创造出更小一级的空间层级,作为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

基地科研办公组团单元通过四个建筑体块挖切、位移、旋转等操作手法,营造出了风车状布局形式。在以围合庭院为核心的一级空间基础上,“U”的建筑体量再度创造出了四个二级空间,丰富的空间层级变化打破了传统庭院的方正严谨性,为空间活力营造增添了可能。(如图6)

图6庭院空间操作分级

2.5 沿街线性空间

由建筑体量占据限定而成的线性沿街空间是园区最常见的条带状空间体系,它能很好引导人流,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同时对视线有强烈的限定感,使空间更深邃和悠长。沿街线性空间是人流主要通行和使用的空间,往往伴随的车型道路和建筑立面的控制,具有较好的游览功能。

项目中沿街线性空间根据功能布局需求形成了一定错落变化的空间过渡关系,从而比传统单一平直空间拥有更多的空间序列层次。线性空间与公园广场空间相结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仅增加了空间序列变化,也更好地创造了每个节点的场所特色。

2.6 建筑形体操作下的空间优化

除了以上提到的多以水平层级创造的空间结构关系外,建筑的形体操作也为园区的空间活力营造带来了众多优化。建筑通过底层架空、中部挖切、切角退让等手法都在竖向层面上创造了丰富的灰空间,从而加强了室内外公共空间联系。同时,建筑材料的合理选取与组合能够产生较好的空间渗透感,为空间之间的连续性进行优化。

3结束语

通过道路路网的功能性结构划分以及水平和竖向层级的空间关系营造,将主次结构空间层层递进、相互融合是本文所讨论并试图营造的一种空间结构关系。主次分明的空间关系共同组成了园区结构框架,在这里,空间是一体化的,在一体中,它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延续伸展的,还可以是协调统一的。正是不同空间主次功能需求和空间氛围相互联系,促成空间层级有序展开,最终形成了创新孵化园区合理的功能结构空间。我们能够看得见主次结构的同时,也可以感受空间有序过渡带来的自然变化和适宜的尺度限定感受。

在园区的规划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宜居生态的活力空间氛围营造。

参考文獻

[1] 刘成.“围”与“合”——湖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概念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14(11):124-128.

[2] 石瑞平.大学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5

(20):47-48.

[3] 袁朝晖.大学科技园外部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4(3):63-65.

[4] 何镜堂,丘建发,刘宇波.科技园林生态网络--东南大学江宁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2(10):984.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浅析马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