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导向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环境构建之重大转向*
2020-10-20邓显林
邓显林
摘 要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元素: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交存在。“存在”是指一种潜力。具体的教学结果(技能、创造力),则是学生在这样的存在中,因各种交互而产生。交互主要有三种: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②学生与学生的交互;③学生与学习材料(理论、实验、实训)的交互。
关键词 探究社区;创造力;TPACK框架
引言
1同步+异步催生创造力
现在的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一种集中式学习环境下的同步通信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通过言语以讲座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构建能力的方式很单一。使用上了互联网,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课基础上,寄希望于学生有更多的创造力,是不可能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在科学教育和艺术指导下,如何把异步学习和面对面地同步学习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创新教育。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部分学习通过在线完成,以便学生自己能够自由选择学习路径、地点、时间及平台,另一部分(能力)通過面对面的指导、训练来实现。要知道,混合式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它是一个统称。其含义可以和教育领域里的方针,软件开发领域的架构类比。方针或架构是更高层面的一种抽象,具体实施或操作,需要更底层的教育方法和功能模块。混合式学习这种抽象的教学方式,有许多具体分支,也就是说可以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将互联网应用于课堂教学。
2探究社区理论
探究社区理论[1]是由加里森等人于2000年提出,一开始是为了解决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问题,而开展的研究,经过20年来更多人的后续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关最佳学习环境的理论,依照这一理论对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学习环境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该理论提出,为了提供高效的学习体验,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元素: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交存在。“存在”是指一种潜力。譬如:我校建设的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重庆市集训基地这样一个存在,这里的“存在”就是一个能力成长的平台,具体的教学结果(技、能),则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交互后的结果。交互主要有三种: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②学生与学生的交互;③学生与学习材料(实验、实训等)的交互。传统的教学重点是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互,而学生与学生,尤其是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不够甚至没有。于是,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数据,及时为学习能力,创造力成长提供指引就没有;恰恰这是润物细无声的依据。
(1)认知存在是指学习参与者能够通过沟通和反思进行有曲线的学习。认知存在以批判性思维素养为基础,是一个建立在批判性会话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倾听和表达思想之上的探究过程,探究社区理论进一步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际探究模型(practical inquirey model)来发展认知存在。
实际探究模型包括四个阶段:①触发:教师或学生根据具体目标提出问题以供进一步探究;②探究:学生通过资料、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分享来共同探索问题;③整合:学生通过反思来建构模型(construct,models)以达到目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④解决:学生找到答案,并能将新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社交存在是指学习者在探究社区中,感觉不是孤独的,有归属感。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知道找谁,同学之间也能够进行交流、讨论和确认。社交存在促进社区成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存在,使得参与者在社区中能够享受自己的新思维,并通过小组中的同伴互动获得了满足,和成功的体验。
(3)教学存在是先决条件,因为它指定了学习主题参数(parameter),以引导参与者获得有体验的教育成果。教学存在[2]包括:教学设计和组织、直接指导、教育体验的促进,促进教育体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享的一项功能,其中包括教师的TPACK教学设计。
3TPACK框架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3] ,即整合科技的教法内容知识。2006年,由教育技术专家旁雅·米什拉和马修·科勒,在舒尔曼提出的教法内容知识(PCK)理论基础之上,为教育中能力会发生的最大变化而提出,教学时:技术、教法构建、内容构建不可缺一。而最前沿的教育技术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生态,实现这样的教学生态,需要在目前最具创新性的学习技术E-API/CMI-5规范上,组织成能力中心的课程体系。教师引导、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不断纠错,这与创造力的培养成正比。
4结束语
课程环境的改变是基础。在此之上,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创新才会孵化、培养创造力。否则,要想成为双一流好学校,只能寄希望于生源的竞争。教育技术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教育研究,同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如何将: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交存在、内容构建、教法构建、技术结合起来,在陌桥平台支持下,最终为学生提供一个喜悦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兰国帅.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研究范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1):29-40.
[2] 王洋,刘清堂,戴维·斯坦,等.网络探究社区教学性存在测量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6):103-111.
[3] 周笑.基于TPACK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17(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