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

2020-10-20胡妍高睿

小康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中山市中山救助

胡妍 高睿

中山市祈安苑内高楼林立,绿树成荫。9月15日早上,家住26楼的市民司徒荣和往常一样,准备外出打零工。大门刚打开,穿堂风吹拂而过,非常惬意。

司徒荣说:“这里夏天非常凉快。出门就有公交车站,附近有好几家大医院,还有两个大菜市场,小区里还有配套幼儿园……”

司徒荣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退伍后在政府在推荐下先后从事食品加工和环卫工作。2015年,符合中山市住房保障准入标准的司徒荣住进了祈安苑,作为优抚对象,他还获得了租金减免,每个月还有1200元优抚补贴。9月份,司徒荣就要退休了,“感谢政府帮我解决了住房和生活的大问题。我再打个散工让自己有个寄托,平时和朋友聚聚闲聊,在小区内锻炼健身,偶尔在露天广场看场免费电影,日子过得挺舒适。”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不断加大全市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投入。2019年,全市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9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70%。

制定灵活的房补政策

保障房小区祈安苑自2011年交付使用以来,至今已经建成五期,目前共有2780户住户。小区的配套也越来越齐全,邻里文化家、图书室、舞蹈室、健身设施、羽毛球场一应俱全,还有免费露天电影、书法家进社区写挥春等多种活动,社工机构也进驻小区提供便民服务。

在祈安苑五期,《小康》记者看到,电梯里新装了“人脸识别”系统,住户“刷脸”就能上所住楼层。据了解,这是公租房管理里首次引入“人脸识别”系统,给租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能有效解决公租房欠租、转租以及小区安全管理等难题。接下来,“人脸识别”系统将在祈安苑、平安苑两个保障房小区逐步推开。

据了解,近年来,中山市的住户保障政策不断革新,也越来越灵活与便民。中山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彭紫春介绍,2011年,中山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主要解决本地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人群以及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至今全市公租房已经达到2万套。而从2017年开始,按照住建部、财政部有关意见,中山市不再新建公租房,转而大幅度提高了住房补贴。每平方米租赁补贴标准为18元,保障房面积最高不超过60平方米。

中山市实验小学创建文明校园活动现场。中山市实验小学供图

“集中建设保障房小区长远而言对居民发展与政府管理都有不便之处,而发放住房补贴以后,困难户可以自由选择在工作地就近租房,更加便利。而且補贴的面积也扩大了,让困难家庭可以居住合适的房子。”彭紫春说。

2019年,中山开始探索解决特殊行业的阶段性住房问题。经过前期的调研发现,公交司机每月工资较高,但工作时限较长,平时还要承担一定的应急抢险救灾任务。当前中山已经实现公交一盘棋,公交司机实行轮班制,让司机住处靠近上班的站点,能更好的留住这个群体。而环卫工人收入月均3000-4000元,不符合申请住房补贴标准,但平日工作又非常辛苦。为了体现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关注,中山每年分批次对公交司机与环卫工人发放住房补贴,三年内将实现全覆盖。未来,阶段性住房补贴政策还将考虑向其它领域延伸。

实施精准引才、柔性引才

于百华是位年轻的90后博士。2019年,她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毕业后,来到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创新创业中心,在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祖国的最北边来到最南边,于百华却很快适应了中山的生活,“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原来,园区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设了人才公寓,每户面积110平方米。像于百华博士这类人才,租金为300元/月。“公寓里的布置非常合理,配置了空调、冰箱等家电。公寓距离公司也很近,上下班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这里比较安静,让我可以全心投入研发工作。下班了,还可以在附近健身、打球、散步,逛商场,非常自在。”于百华说。

据了解,近年来,中山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等,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提供培育引进、资助奖励、服务保障等多项政策。

当前,中山积极实施“5321”工程,力争到2024年形成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四大产业集群。中山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科长盛远中表示,中山市正着眼这些主导产业发展,定向引进和培育人才。“此外,中山着眼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将在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发展平台,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汇聚人才。”

为了激发人才活力,中山市创新了人才评价方式。在实现人才认定的基础上,在广东省率先推出企事业单位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办法,并创新性地提出多元评价和综合评审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探索开展企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工作,组织17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展维修电工、灯具装配工等30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评出各工种928名高级工,为探索政府认可与企业认同人才新模式积极了经验。

此外,中山还提出“柔性引才”创举。盛远中介绍,“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中山市将不受人事关系制约,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到中山来开展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兼职返聘等,解决短期内的技术等难题。柔性引才的对象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生活补助。

德育化雨、润物无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小康》记者了解到,中山市遵循“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的指导思想,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深入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同时中山落实德育常规,让文明校园成为学生的成长乐园、精神家园。

“春风醒了,春雨醒了,孩子心里的问题种子也醒了。走,带着这些种子,我们一起走进春天里——”这是徐铭侃校长为该校2017年春季研学旅行活动写的一首小诗的片段,学生家长互相传诵,一时竟成为流行。

这只是中山实验小学研学旅行一个小小的缩影。

2016年,中山市实验小学从中山市首批18个特色小镇中遴选了港口镇、古镇镇、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等4个镇区为出游方向开展研学旅行。后来实验小学将该活动发扬光大,每年两次开展“小眼睛看大中山”“小眼睛看大廣东”“小眼睛看新时代”“小眼睛看高科技”等“小眼睛”系列研学旅行活动。

“学生通过走访中山的特色小镇,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走进工厂和农村,在全身心的参与实践、尝试体验、操作锻炼的过程中,切身了解和感受家乡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中山市实验小学校长徐铭侃说。

菊花会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民俗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小榄本地举办的菊花会有以花为媒、以菊会友的习俗。

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结合中山精神与小榄特色,开发“伟人的土壤”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课程,用中山本土文化润泽校园文明。为了让学生尽早融入中山文化圈,产生文化认同,热爱中山这个“第二故乡”,除了赏菊大会以外,学校每年还定期举办“兰花欣赏会”“杜鹃花文化节”以及“最美校园十景写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园绮丽美景,领略中山风土人情,从而热爱中山这座城市。

学校通过文化设施和文化精神的同步建设,强化环境育人功能,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地访学,让学生近距离真切了解地方历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提升了学生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教导处主任尹亮说。

崇文重教,弦歌不辍。

新时代的中山,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对标国际一流学府建设中山科技大学和香山大学。到2023年,将增加义务教育学校47所、高中学校6所,再奏教育强市最强音。

大病救助斩断穷根

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

2018年,中山市民政局开展调研,发现90%以上的困难家庭,都是因病致贫。据统计,全市困难群众每年住院医疗费用经政策减免后,个人仍需负担总费用近30%约600万元(其中自付费用约300万元,自费费用约300万元)。为破解困难群众的看病难题,中山市筹建了“大病困难帮扶中心”(下简称帮扶中心)。

2019年,市民古先生患主动脉夹层、十二指肠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等疾病送院抢救,住院医疗总费用61.05万元,其中医保、医疗救助等政策性报销50万多元,但仍有医疗费9.59万元需其自己负担。当时古先生儿子小古正在读大学,妻子又要照顾古先生,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没了,9万余元的医疗费仍是古先生一家沉重的负担。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古看到了公交车上的“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公益广告,在与母亲商议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帮扶中心求助。根据救助规定,帮扶中心通过两次慈善救助,为古先生解决自行负担的医疗费8.63万元,其本人最终只需负担0.96万元,即总医疗费用的1.57%。

大病救助最大的亮点在于主动发现机制。从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系统,帮扶中心可以及时获取各医院大病患者结算信息,通过建立救助人员信息库,筛选出符合帮扶条件的对象,帮扶中心为其代写救助申请表,并以电子邮件方式委托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签名确认,群众无需奔波跑路,救助金5个工作日内直接到账。

“大病救助可以实现困难群众大病住院限额范围内报销95%以上,破解‘因病致困的难题。”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科科长陈启枢介绍,救助对象包括收入型、支出型、准支出型、非中山户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帮扶中心立足于填补中山市现有政策无法覆盖的空白区域,为本市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外的帮扶,并逐步建立起由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市级临时困难救助、慈善救助等构成的多层次救助机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便民利民

健康之城中山,拥有国家级的健康产业基地,连续25年获评国家卫生城,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全市现有4家三级甲等医院,2万多名白衣天使忠诚守护着广大市民的健康。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蔓延。中山市人民医院信息科副主任陈晓铖意识到,如果有大量病人来医院看病将会有很大的风险。

就在此时,中山市卫健部门发文,要求中山的互联网医院要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陈晓铖立即联系互联网医院信息搭建平台进行改版,增加了免费的发热门诊。大年初二晚上,他通过医务科联系上儿科、内科、呼吸内科的十五位志愿者医生,“我用电话对他们进行紧急的上网培训,并制定了一周排班表,从大年初三开始正式上岗。网上就诊的市民也不断增加。期间,我们还对许多市民进行了心理疏导。”

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断有医生主动加入互联网医院坐诊,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模式也逐渐在全市其它医院铺展开来。这也成为今年中山市防控疫情的重要信息手段。

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中山市一项重要的便民工程。早在2015年,中山市就决定打造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数据汇总进来,并创立了“健康中山”APP。目前,市民可实现一院办卡,全市通用,所有医院同一平台预约挂号、线上统一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健康咨询等多项功能。

2019年,中山市成为“互联网+护理”试点城市之一。慢性病老年患者、骨折患者等部分不便住院的市民,可以通过“健康中山APP‘互联网+护理平台”,在家就能享受打针、换药等43项专业的护理服务。

据悉,中山市卫健局今年确定中山市30家医疗机构正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其中包括已开展业务的试点医疗机构8家、增加的医疗机构22家。这些医疗机构覆盖全市24个镇区。

猜你喜欢

中山市中山救助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中山市威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水下救助抢险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水下救助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