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杂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

2020-10-20李唐宁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生

摘 要:本文根据西安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即促进经济互惠,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促进权利与义务对等,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培养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加强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政治共识。

关键词: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散杂居地区

一、西安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回族、维族为主以及一定数量的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分布在各个区域。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各民族权力与义务的行使与履行不匹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多民族散杂而居的西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随着国内经济进入“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西安市的经济不断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加优化、产业更加升级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西安市的各民族经济在区域和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状况发展步伐不一,经济条件参差不齐。长期的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各民族心理的严重不平衡,进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治安管理、文化认同、教育发展等。

(二)各民族权利与义务的行使与履行不匹配

西安市作为一个地处西北和西南地区通往内地及东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多个民族在这里共聚一堂,也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在进入城市后权利无法有效保障同时对于所要履行义务的相关具体内容也不清楚甚至不主动履行义务或者拒绝履行义务,就会导致其他居民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此往复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地居民会抱怨外来迁入的少数民族占用了他们的原有的就业资源、、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各项公共服务资源,少数民族也会觉得自己在城市的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进而激化矛盾从而进一步发酵演变为民族矛盾严重影响了西安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都在逐渐提高,但是相较于物质生活水平,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重视。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各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市民对于少数民族的认识片面和零散,在和少数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很多市民误将汉民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西安市市民的精神生活急需提高。

二、西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总书记的讲话有效地增强和凝聚了各族人民力量、共同激发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从古至今,西安市作为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以及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它作为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便是极其重要的领域。因此,为了进一步地深入推动新时代西安市民族工作的快速平稳的开展,西安市的工作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促进经济互惠,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期与全国中心城市建设等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下,城市很多地方出现了“井喷”式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传统经济的过程中,西安市一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程成果喜人。从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到现代制造业、旅游文化、餐饮文化、以及现代服务业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西北经济中心逐渐形成。

最近两年西安市将旅游业经济与互联网平台—抖音、微博、微信、快手等相结合迅速成为网红城市之一;通过发展特色住宿、特色美食与西安特色旅游景点博物馆、大唐不夜城、钟鼓楼、南门、永兴坊、回民街等有机结合,吸引各民族游客慕名而来促进西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西安市的民族特色风味食品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如:“三秦套餐、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辣子蒜羊血、水盆羊肉等各类小吃文化和秦腔、皮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还有闻名全世界的历史文化:兵马俑文化、秦汉唐文化等等。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学习借鉴发展经验,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将驰名中外的西安小吃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符号相结合,将饮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相结合从而将西安市经济打造的更具现代化民族特色。

(二)促进“权利与义务对等”,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我国社会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改革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各民族开始跨越各自的区域开始大范围流动同时也是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期。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作为构建整个多民族和谐关系的缩影和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少数民族成员在融入流入地的过程中,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切实应有的保障,也不再愿意主动去履行义务的恶性循环便会不断往复,严重阻碍西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的进程。

有效促进西安市的各民族团结,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关键在于促进散杂居地区居民权力与义务对等,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西安市当地政府要正确引导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于故意有意不履行义务的人员进行再教育,从而维护其他人的相关权利。切实促进市民“权利与义务对等”,不断夯实社会基础让各民族成员都可以真正享受到、利用到西安市的丰富资源以及属于他们的每一项权利从而推动散杂居地区新型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

(三)培养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 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 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一方面,需要促进散杂居地区经济繁荣,剖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消除不平衡心理的增长点。近年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对口支援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等使西安市基礎设施建设和民生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但精神文明的发展现状仍需进一步提高改善,仍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好精神文明,培养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成果《,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当代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日常内容,很多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中蕴含着中原文化的元素,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民族自身特色文化有机整合的统一整体。积极引导西安市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少数民族和汉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都在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与实践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1):49-55.

[2]    龙金菊,高鹏怀.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9-15.

[3]    李然.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9(07):10-13.

作者简介:

李唐宁,陕西延安市人,北方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与毒液共生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