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0-10-20李娟危文超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信息化

李娟 危文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加强企业导师的管控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信息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利用信息化平台带来的全新创业机遇而开展的一种创业教育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处于转型过程中,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师资体系、创新创业的激励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双师型教师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跨界融合,信息化时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本研究对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技术的培养,但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较为薄弱,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对信息化创新创业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和思考阶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创新创业带来的新机遇。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观点传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传统也是由我国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决定的,虽然近些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应试教育现状依然高涨。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就得上课和考试,大学毕业考核学生是否优秀的依然是各科成绩。因此,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和上课是冲突的两件事情,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对创业时间的限制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其次,创新创业在高校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氛围,这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法清晰、透彻地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好处,以及相关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大学生们并非主观上主动参加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相应学校要求而被动参加,所以他们无法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对此也没有什么兴趣。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也要顺应时代来调整知识结构和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拓展能力以及较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

首先,部分教师过于追求高学历和科研水平,使得教师的知识面都较窄,缺少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创业体验,对于学生的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有实际操作的指导。

其次,講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很多为年轻教师,年轻老师自身都没有创业经历,实践经验匮乏,显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效自然不明显。同时,由于老师专业的限制性,很多懂网络技术的不懂创业,懂创业的老师不懂网络技术,导致创新创业不能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更好的推进。

(三)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授课内容较为灵活,知识内容较为初浅,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停留在表明流于形式,培养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没有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基本停留于初浅的基础知识引导和创业启蒙教育,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相关领域基础知识教育不完备,无法满足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对知识的需要,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短板。

其次,创新创业课程的知识范围较为狭窄,专业课程与信息化的理念没有很好的结合,缺乏创新和特色。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

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机会,很多高校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但是学生被安排到实习基地去实践锻炼,名义上为每个学生挂了企业导师,实际上由于企业导师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对学生基本不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参与度极低。另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部分应用型高校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实习基地并未让大学生享受到较好的创业就业服务。

(五)学校激励措施不够完善

学校并没有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也不具备推进已有政策的决心,缺乏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以学分置换的方式来达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创业只是一个获取学分的方式,他们只是以应付的心态来完成任务,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教师来说,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给创新创业教师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所以教师对于引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足,投入到时间和精力也不够,因为他们更愿意投身于可以为他们带来升职加薪的科研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比赛活动中无法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

由于激励的重大功能,激励机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推广。为了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应该形成以精神、物质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

(一)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这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保障,没有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们就不会往这方面努力和学习,大学生一旦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就等于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成功了一半。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思想氛围是引发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催化剂,是提升大学生创造力、创业成功的助推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和宣传板等载体向大学生们宣传国家、各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当地或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史,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传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让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创新创业这一全新的领域,在渐渐了解中萌发兴趣。

(二)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即便少数高校师资数量上充足了,但是质量上也严重让人担忧,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激励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要有一群极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水平的指导老师。首先高校应该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高校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其次,高校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的成功创业者、企业家、从高校走出去创业成功的人来校园内定期讲课,启用企业家“老师”,可以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新创业视野。  (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

健全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创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首先,每个院系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不是面向全校学生创立一个创新创业学院,采用统一的课程,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其次,高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院系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开设,上课时不仅要普及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准备、如何创业等普遍性常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而且要教授相关案例,并结合所学专业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这样更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提升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自信心。

(四)加强企业导师的管控力度

在高校中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光听光看是不足以引发大学生的兴趣的,不足以渲染校园创新创业气氛的,还需要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因此下企业实践是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实践方式之一。为了保证企业实践具有效益,企业实践过程的管控也是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实习表现优秀者,院系、学校老师和领导应给与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对自我的价值认同,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为后来实习者做好榜样。其次,企业导师有义务定期的将学生实习表现反馈给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企业导师应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创业实践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再次,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五)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比如建立校内校外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和贷款、给与荣誉证书、创新创业学分弹性空间拉大等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激励建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创建一个新的概念。首先,培养自我发现意识、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开拓冒险性,为创业者充分做好内心精祌准备;二是利用高校的优势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落实到高校的每个角落,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渗透到大学生中去;三是把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作为高校的责任和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袁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01)

[2] 杜扬.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J].教育探索,2009(03)

[3] 杨秀让.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效用[J].大家,2011(06)

[4] 陈国荣.以创新的视阈构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01)

[5] 唐静,朱智广.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 杜玲,李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

[7] 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04)

[8] 徐占东,杨道建.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07)

作者简介:

李娟(1987-),女,湖北仙桃人,武汉工商学院,讲师,碩士研究生。

危文超(1987-),男,湖北仙桃人,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项目工程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0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