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游仙:涪江百丈清 芙蓉溪水明
2020-10-20岳定海
岳定海
绵阳市游仙区是古绵州治所,历史悠久。有富乐山、碧水寺、越王楼、汉阙、李杜祠、马鞍寺及敦煌学者段文杰旧居等。可吊古可游览。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是古绵州治所,历史悠久。晋代葛洪《神仙传》中写道,汉代云游天下的修道仙人李意期曾在此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纪念。这里人文荟萃、风景优美。
夏季的芙蓉溪两岸,花木葱茏,晨昏之际人们常在林荫道散步休憩。游仙有富乐山、碧水寺、越王楼、汉阙、李杜祠、马鞍寺及敦煌学者段文杰旧居等。可吊古可游览。
风雨沧桑李杜祠
绵阳让人喜欢游览的地方不少,南山郭玉读书台、西山子云亭、北山越王楼及东山富乐阁等,都是让人留恋的好地方。我除了爱漫步马家巷、人民公园和铁牛广场外,光顾最多的便是东津渡和芙蓉溪一侧的李杜祠了。李杜祠是专门合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祠堂,据考此祠全国唯一,十分珍罕。
从城区过涪江大桥顺着芙蓉溪前行,它的一边是柏树森森的渔父村,为中国针灸始祖、汉代涪翁故地;另一侧是汉代有名的道人李意期居住过的宝盖峰,李意期仙风飘忽,游仙因此得名。东津渡烟波迷茫,是杜甫入蜀来绵观打渔处,富乐山则为蜀汉时刘备欢宴百日不去的登高望远之地……
精致的李杜祠依偎在秀美的芙蓉溪畔,将“诗仙、诗圣”的光芒播洒于四面八方。李杜祠所在地旧址为唐代所建的“治平院”,“治平院”亦称“左绵会馆”,历朝历代为接待各地名人雅士临绵后研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场所,天地高阔,多地名流涌来,留下“巴西第一胜景”美誉,惜乎历经千余年,多已倾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拔贡、诗书名士吴朝品在原“治平院”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李杜祠。吴朝品身为拔贡,兼名士身份,绵阳石桥铺所立的孝义石牌坊就是褒奖吴朝品祖父吴慎五而竖的;吴朝品父亲吴敏斋为黔江教谕,常教诲吴朝品“见贤思齐”。
吴朝品长大后熟读李白诗歌,赞赏李白“拔郭汾阳于卒伍之中”,杜甫“许身稷契”,对国家对人民“拳拳忠爱”,两人“文章光焰,为诗坛不祧之祖”。为弘扬李杜二人高行卓识之品质,吴朝品决意修建李杜祠,将李杜“合祠祀之”。为办好这件名扬千古大事,吴朝品没少花心血,并为此做了一系列扎实而又稳妥的准备。修祠要银子吧?他便向身为富绅的外舅求助。
历经六个月,终于修葺成祠。李杜祠占地六亩,祠呈正方形,四面筑为围墙,门楣嵌一石匾,上书小篆曰“东津”,为建祠人吴朝品手书。李杜祠正殿殿中祀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左侧祀黄庭坚、陆放翁,右侧祀邓文原、赵鹏飞。殿外左廊立一通石碑,为《春酣亭碑记》,右廊一通石碑名《李杜祠碑记》,吴朝品撰文,盐亭训导冯诗书。李杜祠面积略小,然而殿、楼、池、榭、亭、馆俱建,错落有致,绰约多姿,匠心独运。宛如一幅点染得体、浓淡相间的天然国画,意境淡雅而深远。祠后存一水榭,引芙蓉溪活水而流,池内盛夏绽放荷花,微风拂过,“莲叶何田田”。
吴朝品诗书俱精,常在李杜祠中吟诵酬和,有《吴氏述德录》一卷存世。他极喜爱收藏名人字画碑帖,视为雅玩。仅1986年从城区马家巷吴朝品旧居里发现的书画拓片就有433件之多,拓片上溯汉晋、下接民国,其中有唐“开成石经”、杜甫“古柏行”草书、苏东坡写绐文同的诗、张飞战张 “勒马铭”汉碑、三台牛头山隋代灵塔等拓片,均为国内孤本,极为宝贵。我以苏东坡写给他的从表兄、盐亭籍诗文大家文同一诗做结尾吧,此诗拓片亦由吴朝品藏: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柱杖过桥声。
碧瓦朱甍岳王楼
中国古代人们口口相传的“四大名楼”略计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越王楼。绵阳龟山上建在原越王楼旧址上的新越王楼高达99米,共15层,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人们有“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越王楼霸气”的说法。越王楼正应了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成年后被外放到绵州(今绵阳)历练,《绵阳县志》有载:“越王为宗室王,有吏干。”李贞挺争气,他将绵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除兴盛文教外,李贞还在绵州任上修建了越王楼。几年后李贞因反抗武则天当政,私下联络诸位亲王起兵,事泄失败后身亡,李贞身后的越王楼却长留于天地之间了。
据传诗仙李白从家乡江油青莲骑马背剑而来,行至绵州登上越王楼远望,不禁吟道:“危楼高千尺,伸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杜甫后来也曾到此,并有诗曰:“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至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牵着驴儿赶绵州,从剑门关行进到此。陆游情长路更长,话多诗文多,他盘桓到绵州也忙着观赏越王楼。那是一个深秋,陆游在沧桑的绵州江边一叠叠浪花拍打的岸上,迸出几句诗与晚霞齐飞:“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后來的绵州刺史樊宗师也曾高声喝唱越王楼:“危楼倚天门,如闯星辰宫”。历朝历代吟诵越王楼的诗词屡见于册记,越王楼的美名亦传于四方。
马鞍古寺看五绝
今年初夏新冠肺炎疫情渐缓后,我们驱车冒着炽烈的阳光再次过涪江大桥前往游仙。在游仙的绿色山道上七弯八绕,驶入几片葱茏树林掩映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寺”。马鞍寺在游仙刘家镇的曾家垭村,这是一方寂静的山水。据陪同我们的文管所朋友讲述,马鞍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重修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管所朋友的陪同下我们边走边看,它恢宏的建筑、精美的壁画和参天的古木让人惊奇赞叹。一路上阳光从层层叠叠的树影里漏下,形成的几何图案随风晃动,恍若我们也回到了那个年代。这里就先说马鞍寺“五绝”之一的乐楼。乐楼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它是二层楼阁式建筑,为六翘角歇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建筑,乐楼中部向外突出,两耳室内收,平面呈“凸”字形;下部用高石础支撑抬空,远望若悬空的“蜃楼”,为“涪江八景”之一。乐楼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戏楼之一。现如今每到春节,当地的戏班子依然会在楼上唱戏。
我们在宽敞的石头砌筑的广场向乐楼凝视,似乎能感觉到一阵阵川剧鼓乐声从远处的崇山峻岭传来,从静谧无垠的广阔田野传来,从坐落在山凹密林间的院落传来,从悬崖下边青草摇曳的溪流边传来……那时,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叼着旱烟袋,吸着香烟嘴,或蹲在乐楼下的石阶上,或站在广场边的古柏下,舒展着皱纹刻额的眉头,睁大昏花的眼睛,向锣鼓喧天的戏台上伸长脖颈观望,看台上花花绿绿的演员倾情演唱,看浓缩了几千年风云的人间悲欢离合在戏台上展现。
马鞍寺令人赞美的还有无处不在的壁画。抬头四望,屋脊上精美的壁画让人惊叹,挑木枋木的壁间梁上与檩条上都彩绘着灿烂辉煌的壁画,内容涉及神话故事、宗教题材、戏剧历史等,有威风凛凛的钟馗在降伏妖魔,憨厚的刘海在戏金蟾;有大智若愚的姜太公在钓鱼,机敏的吕洞宾在戏牡丹等。
我们在大雄宝殿对佛像施礼后,观赏起墙壁上的十八罗汉等佛教壁画。壁画生动传神,有“吴带当风”之神韵。今天来看,这些弥足珍贵的壁画是研究巴蜀戏曲发展史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料,它们在黯然的墙上一笑间口吐莲花,一思间梵音环绕,一立间佛陀放光,一望间白马入云。
马鞍寺内现保存有清代石碑十通,多为记事和布施功德碑,其中光绪七年(1881年)的义学碑,把当时在寺内办义学的宗旨和十二条学规作了详细记载,是一份研究清末地方教育制度的很有价值的史料。我们在马鞍寺走走停停,对竖立在长廊与檐下的碑牌用心关注,不时弯腰探讨某个字义,交流某处句法。
相传,官拜山东按察使的进士汪东洋曾在此开办私塾,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也在此传道授业。从一块已经残损的石碑上的文字可以读出寺内学堂上课的精彩场景,碑文记述,“一日之中早课、晚功,倘馆师稍有他事耽搁,即子弟一日功课必难完成,为师者卧息难安”。又有,因学童中难免有调皮之人,为师者在调教之后,应该“是非之端要贵任劳任怨任烦”。
马鞍寺的古樹也是一绝。在寺内一处空旷坝子上花草丛生,石台绵延,一棵有着400年历史的香樟树苍老的树根上长出了一棵茂密的小香樟树,那老树在雷电的打击下已经干枯死亡,新树却枝繁叶茂,并为老树遮挡风雨。人们走到这里都会忍不住为这“母子连心树”驻足。
马鞍寺的最后一绝是文昌帝君塑像。它由能工巧匠用整块檀木雕刻而成,据民间传说,几百年前当地信徒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从梓潼大庙山将这尊帝君肩挑手抬,行走几天几夜才请到马鞍寺,当庄严的帝君像安放好的晚上,夜空中那颗文昌星也大放光明,灿烂的照耀着这一方土地。据传不久后,当地学子汪东洋就高中进士。后来,汪东洋在荣任山东按察使的任上廉洁为公,回到家乡曾家垭村筑下了第一块条石,稳稳当当地为后来屹立风雨几百年的马鞍寺奠定了基础,也才有了后来的马鞍寺。
或许正是马鞍寺成就了游仙的文教兴盛,游仙出了一位当代名人,即敦煌名家、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段文杰的敦煌学研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学界称誉。
游仙,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到绵阳不能不到游仙看看走走,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