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2020-10-20Science
2007年,李文輝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他的办公室坐落在北京北部郊区,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周围的路上都空荡荡的,没人也没车。”他回忆道。十多年过去,变化天翻地覆。葱郁的绿色空间中建起了设备齐全的办公室和研究室,原本宁静的城郊成了今天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园成立于2000年,是国家级生物医药研究和产业化的基地,在过去20年中为500多家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了空间支持、产业化服务,其中一些已成长为领域内的全球领导者。
“生物医药是中国的一个新兴产业。”生命园总经理介绍说。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全国生物产业的收入2020年将达到8万亿-10万亿元人民币(1.1万亿-1.4万亿美元)。生物产业将是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生命园致力于服务为拯救生命而开发药物和高端器械的创新公司来实现这一目标。
李文辉领导的生物医药公司——华辉安健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李文辉的研究团队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包膜蛋白与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NTCP)这一主要在肝中表达的跨膜转运蛋白的关键受体相互作用,这一发现可能启发药物研究,将治愈影响全世界数百万人的乙肝病毒(HBV)相关疾病。
选择道路的自由
“(北生所和生命园)支持挺多的。”李文辉说。位于生命园内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感染及自身免疫、程序性细胞死亡、神经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干细胞、计算及医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近400名研究人员在26个PI实验室中工作。
2007年开始,李文辉就致力于找到乙肝病毒的受体。这项工作重要但困难重重。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它,但都没有成功。没有人能保证他会成功,但李文辉下定了决心。“你要理解这种疾病的话,你必须要解析感染是如何发生的。”他特别提到了北生所对他探索科学研究边界的支持。“研究所是一个非常务实和求真的地方,”他说,“我们不想踩着别人的坑走,想自己去探索。”
北生所还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我们的预算是可以调整的。”李说。每个实验室的年度预算为200万元人民币(30万美元),使用限制很少;钱花在哪里的决定取决于PI。其他机构的实验室可能会面临资金缺口,但这对李的团队来说从来就不是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些问题,这也是比较幸运的,(北生所的)帮助很大。”李文辉说。
此外,北生所还助力孵化新的研究成果。2014年底,基于之前的研究成果,李文辉和同事已完成了乙肝病毒抗体疗法的实验研究,并准备将其用于临床试验。但是首先,他必须成立一家公司。
“生命园挺帮忙的,一开始就帮我们落实了场地,也协调了公司开办所需要各种申请和执照。”李文辉说。他的公司华辉安健成立于2015年,由风险投资赞助,并得到生命园和北生所的支持。它获得了生命园一处新办公楼里400平方米的空间,其中一半用于临床试验。
李文辉高度评价生命园提供的设施,包括餐厅、酒店和会议室。重要的是,其开放式实验室也设置有共享的大型设备,例如超速离心机和超低温冷冻机。
人性化服务
园区总经理表示,园区的管理层坚信促进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支持像华辉安健这样有前景的公司。
“现在生命园谁家在做新药,我基本上都掌握,”他说,“我也会抽时间去问问他们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咱们的资源有限,主要关注那些已经拥有核心技术和有初步成果出来的,有困难我们随时协调解决,助推他们发展。”
生命园的初创企业孵化器系统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物业管理、融资、初创咨询以及有关知识产权、政策、国际业务、技术和宣传的建议。园区初期的工作虽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建设和租赁上,但现在已转向企业服务,并为创新公司与创业资本,仪器设施和生产工厂牵线搭桥。
一家初创公司必须克服许多障碍,而生命园可以帮助他们避免最严重的错误。“空间不够、没平台、药监及环保等各方面的关系,我们都是全力帮助他们去协调。”总经理说。
最近,生命园为华辉安健提供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中试平台来测试其生产的抗体,这是从实验到生产的关键步骤。该公司的创新药HH-003现在处于1期临床试验的后半部分。该药物是同类产品中的首创者,历经将近5年的开发,但是在投放市场之前还需要经过数年的测试。“如果成功,它的经济价值或者社会效益将十分巨大。”李文辉说。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现有8600万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许多人患有与乙肝相关的慢性病,例如肝硬化和肝癌。
全力投注未来
生命园已向李的公司投资了人民币3000万元(420万美元),这是生命园于2017年启动的产业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开发新药是决定我们投资的首要因素。”总经理说。园区现在有投资初创期和成长期公司的两支基金,投资期限为五年到十年。
“咱们国家生物医药的发展时间不长,现在还是成长期。”总经理说。这也是生命园在该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并看好未来的原因。尽管美国和欧洲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海外学者带着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回到了中国。另一方面,在中国,受到良好训练且富有激情的年轻人才的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创新型初创企业数量激增,国内技术的科技含量也大大提高。“我们相信其中许多公司都会成功。”总经理信心满满。
生命园成立以来,见证了许多成功案例。2019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细胞凋亡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分子药物——化合物R6,可能引出有效治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帮助全球数百万人。同所的邵峰院士对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的研究,为自身炎症性疾病和败血症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9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领导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出全球第一张耳聋基因筛查芯片。
多重机会
生命园拥有国内许多顶级研究机构。除北生所外,由饶毅教授领导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重点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等领域进行攻关;贺福初院士领衔的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主要开展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功能等创新研究;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由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建立的首个也是最大的研发中心)则致力于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
华辉安健也是从顶级研究机构中孵化、由生命园孕育的公司之一。生命园里进行的基础研究产生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新产品和技术,这些新产品和技术为众多其他初创公司奠定了基础。
万泰生物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发了世界上第一种戊型肝炎病毒疫苗,其研发生产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保诺科技是一家于2006年入驻生命园的公司,专门为生物制药客户提供一站式药物研发和中试生产服务;国内化学药物生产和分销的巨头扬子江制药集团于2003年加入生命园,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其在之前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18%。
其他已有流通产品的公司包括迈瑞医疗公司,这是一家全球医疗器械开发商,于2007年加入生命园,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博晖创新创建了人类乳头瘤病毒诊断的先驱该产品在2018年的销售额为5340万元人民币(7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3%;生命园的其他成功项目还包括2004年在该园区成立、现在是国内一流的生物工程试剂流通商的宝日医,以及于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药品生产商康辰药业。
园区还通过其丰富的医院资源支持创新产品的临床应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是北京大学的旗舰医院,可提供国际医疗服务。园区内其他医院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霍普医院、北京大学康复医院、昌博研究型医院等,为园区内的机构和公司提供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和医疗设备研发所需的重要临床资源。
对于要进入园区的公司而言,主要标准是创新。总经理说,园区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会参与评估新来者,“要有核心技术或创新产品才能入园。”
总经理强调,园区欢迎来自海内外的研究人员。他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创业团队来中国开发产品。我们能够提供发达国家标准一致的空间、技术能力和服务。”园区设立了两个国际创新中心,一个在波士顿,另一个在旧金山的硅谷。
机遇与挑战
着眼未来,生命园正在建设更多的研究空间,以满足公司和项目的需求。它希望扩建50至70万平方米,再容纳300家创新创业公司。
同时,园区致力于建设生态友好,以人为本的产业园区。改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布局,打造互联感知、融合智能的智慧园区、智慧楼宇。在生命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将享受到多元、国际化、便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生命园旨在成为国际生物科学研发的创新高地,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家通过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并开发先进技术。总经理预计,未来3—5年,至少将有三家目前在园区孵化的生物医药公司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且在未来几十年中,生命园将在带动国家生物医药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跟上世界生物药发展的步伐。他希望到那时,许多重大疾病都能找到治愈的方法。他说:“制药这个行业慢工出细活,要通过一系列检查、检验、检测,最后推向临床。这不是三两下能干完的活,但是需要坚持不懈干下去。一个药就能解决大片病患的问题。”
当新冠病毒大流行爆发时,生命园入园企业是最早复工并开始生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和其他医疗用品的。他们还着手开发新产品,例如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诊断肺炎的智能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尽管新冠病毒给生物制药行业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它也提供了许多机会。随着中国人民开始更加关注医疗保健的重要性,生命园创新服务的真正价值将获得认可,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链接:《科学》杂志介绍
《科学》(Science)是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AAAS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目前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