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创盛宴,云聚中关村

2020-10-20马文良

中关村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

马文良

2020中關村论坛,扩大了国际创新交流的“朋友圈”,打造了技术成果交易的“大集市”,构筑了科技思想交流的“磁吸场”——立足北京、面向世界,中关村也将在新起点上奏响科技创新的前沿交响曲。

迎着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关村大步向前,一场全球瞩目的科创盛会拉开帷幕。9月17日,2020中关村论坛如期开幕。彩旗飘扬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星光璀璨,来自全球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400多名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150多位国内外政府官员及驻华使节、40多名国际组织及顶级学术机构负责人,来自全球产学研以及政商界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相聚中关村,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此刻,世界进入“中关村时间”。

2020中关村论坛以“合作创新·共迎挑战”为主题,“会议+展览+交易+发布”四大板块全新亮相,各界精英跨界对话。三天时间中,50多场活动密集举行,中关村向全世界发出科创合作“最强音”。技术交易板块,汇聚线上+线下7000多个优秀技术成果、300多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集中推出200多个国内首发产品,重点推介300多个国际领先技术项目,推出首个产业创新领先技术百强榜单,促成一批高价值的技术交易,最大一单签约交易金额1.2亿元,初步形成了“全球买、全球卖”的格局。在论坛展览板块,首次与科博会融合。从1998年至今,科博会已连续举办22届,成为国内外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标志性品牌活动。科博会融入中关村论坛后,将进一步丰富中关村论坛的展示功能,有11个国际组织和800余家中外科技企业参展参会,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道科技大餐。

通过直播、全息、5G等手段,2020中关村论坛首次以云端亮相直通全球。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云上论坛直播和视频的观看数量达到1.28亿人次,论坛相关信息阅读量超过10亿人次,形成了网上网下科技传播的热潮。

这是一场科技创新的思想冲浪,更是一次与黑科技的面对面。注册、安保、引导、咨询、会议呈现、现场体验……全流程多场景呈现科技魅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能源、环境、健康等全球性问题挑战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而重要的议题。契合全球大势,更为务实的中关村论坛,为世界贡献一把重启繁荣共赢的金钥匙。开幕大会聚焦“全球疫情下的民生福祉”主题,顶尖科学家、跨国企业家纷纷出席,分享中国智慧,汲取世界经验。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等平行论坛探讨“科技研发与重大疫情防治”,钟南山、陈薇等专家纵论疫情,给出预判、对策和建议。集中展示最新抗疫科技成果,让一批抗疫科技新技术新产品亮相,并推动展览、交流和交易,为战胜这场全球大流行病贡献“中关村力量”。

世界的目光透过中关村,洞察新时代的中国。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关村示范区,是汇聚2万余家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沃土。作为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中关村论坛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凝聚全球共识的平台。2020中关村论坛,扩大了国际创新交流的“朋友圈”,打造了技术成果交易的“大集市”,构筑了科技思想交流的“磁吸场”——立足北京、面向世界,中关村也将在新起点上奏响科技创新的前沿交响曲。

群星荟萃,精英齐聚

9月17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致辞并宣布中关村论坛开幕。他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疫情带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北京科教资源密集、创新创业活跃,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

蔡奇强调,要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形成更多具有世界引领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努力把北京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力量和重要引擎。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大力发展5G、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与医疗健康、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深度融合,推动抗疫药物和疫苗研发、试验和上市使用。要持续优化创新服务,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在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方面推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聚焦重点领域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要继续加强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开展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自创办以来,全球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共议科技创新大势,共商科技创新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思想,是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促使大变局加速变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从科技战“疫”到科技为民服务,人类正共同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在开幕式暨全体会议现场,15位国内外大咖齐聚会议现场,围绕“全球疫情下的民生福祉”展开交流,分享创新思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科创始人吴以岭,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宽等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受疫情影响,参会的一些国外嘉宾通过视频录播和连线方式与公众云端见面。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前院长格雷戈里·温特爵士,199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埃菲·杰曼诺夫,英特尔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迈克尔·梅伯里,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总司长让·埃里克·巴盖特,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谢克曼,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高级学院教授杰哈·莫罗等以在线形式发表主旨演讲。

这里有最前沿的创新思想,这里也有最顶尖的科学技术,这里还有科技为民的未来方向。在会场内,演讲嘉宾从不同领域阐述自己的真知灼见。与此同时,现场盛况借助网络多路分发,在不同的平台呈现给全球观众,借助科技的力量抵达世界各地。会场外, 豹小秘移动机器人、豹小贩可移动机器人、豹大屏、咖啡大师机器等各种人工智能机器人化身为论坛的“服务生”。智能安检测温、电子签到、服务机器人、全息3D显示、OLED透明屏智能显示等一批新技术产品在论坛上得到应用。

一场科创盛宴,正式在这里开幕。中关村张开双臂,与世界相拥。

关注疫情,共叙经验

9月18日,2020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举行,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聚焦“科技研发与重大疫情防治”的主题,钟南山、陈薇等战疫英雄共同探讨、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并围绕病毒病原学、疫苗和药物研发、检测试剂等科研攻关项目进行了交流。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新冠病毒科研攻关,以及下一步疫情防控发表了观点。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致辞中表示,病毒无国界,危机面前,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命运休戚与共,我们需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共渡难关。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更好发挥科技减少不可知、提高确定性的关键作用,充分利用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特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所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向全世界传递了战胜这场世纪灾疫的坚定信心。中国科技界将继续坚持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世界各国科技界同行一道,分享科研成果和抗疫经验,履行将新冠病毒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促进国际疫情防控政策对话交流,推动建立疫情防控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以实际行动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以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创新智慧和力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介绍,控制传染是今冬明春防控工作的一个关键,佩戴口罩和洗手很重要。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疫情应该还会继续存在,同时很可能发生局部地区的爆发。所以一定要做全面的核酸检测和密切监测,这种方式看起来行之有效,因为无症状的患者传播力很强。群体免疫应该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方式来实现,而大规模接种疫苗需要大约1至2年的时间,这需要全球各国大合作。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讲到,目前国内外的疫苗都需要关注病毒序列中S型中段,在一段变异中可以看到只有一个处在614 114氨基酸位置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变异。从推测来说,它对疫苗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同时,目前新冠病毒发生的D614G突变对新冠疫苗影响较小。陈薇提到,世卫组织昨天更新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182个新冠候选疫苗,其中有36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还有146个正处于临床前研究。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介绍到,中国疫苗依法依规批准紧急使用后,所有人都是在知情同意前提下接种,接种的高风险暴露人群至今无一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一人发生感染。

与会嘉宾围绕产学研医联合,就病毒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疫苗与药物研发、检测试剂等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开展深入交流。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中心主任石正丽介绍,从2019年12月30号接到第一份样本,首次检测到新冠病毒,到最后完成动物实验,只用了40天,這样一个快速反应得益于前期在蝙蝠SARS冠状病毒研究中15年的积累,而我们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快速反应能力也体现了如果想做创新,长期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要在自然界提前监测,及早发现新病毒,对新病毒进行评估,及早建立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准备好应对下一次新发传染病到来。早预测、早预警、早干预,把新发传染病阻断在萌芽状态,这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长期持久做的问题。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表示,在遇到疫情以后,国家举全国之力,对病毒预防进行了布局,特别是预防疫苗开发方面,基本上覆盖了目前为止,新冠病毒的最新变种。国药中生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已经覆盖4万多人,另外在35万人中开展紧急使用,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均良好,希望疫苗能够在年底前上市。国药中生仅用两个多月,就建成了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两个车间的实际产能预计可达3亿剂,还在扩大新冠灭活疫苗产能,力争年产6亿至8亿剂。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介绍,全球性疫情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中国虽然非常好地控制住了,但是全球还在快速增长。到目前为止疫苗和特效药出来之前,唯一的方式去干预只有检测,只有尽可能把阳性病人找出来,隔“阳”保“阴”,才能真正意义上把疫情源头控制住。

跨越高墙,国际合作

一颗脆弱的创新种子想要长成参天大树,终须以八方智慧涵养。跨越高墙、摒除偏见、合作创新,这样的声音在2020中关村论坛会场上反复响起。

“在科技创新面前,任何国家不可能单打独斗。”中俄科技创新平行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金砖智库CBGG主任冯兴科的发言掷地有声。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合作意识正从中关村论坛会场一路延续至会外,引发众多国际科创机构和企业的共鸣和认可。

新冠肺炎疫情暂时禁锢了人们的脚步,但并没有让世界变得更远。“得益于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国合作前所未有地拓展。”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总司长让·埃里克·巴盖特感叹。他表示,这次疫情让欧盟与中国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双方开展了多个跟疫情相关的研究项目。

“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能够真的帮助我们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让·埃里克·巴盖特认为,未来中欧会有更多创新和科研合作空间,比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这符合双方的利益。

芬兰驻华大使肃海岚在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平行论坛上表示,全球间的合作是更好的创新方式,技术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另外的国家就失败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所有挑战。”

“中关村论坛向全球直播,这是非常开放的态度,向全球科技界进一步表明科技交流合作在全球创新生态中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这比谈具体的技术更加重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克说。

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医药企业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其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冠疫苗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目前公司正积极扩大产能,为今后疫苗的大批量上市做好准备。

这一疫苗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科研成果的支持和共享。“全球分享与合作,让我们可以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团结起来。”苏博科坦言:“新冠疫情是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应对危机的方式。我想说,中国是值得尊重的大国,因为中国采取了非常重要的措施战疫,而且对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举例,比如中国率先做出了新冠病毒的测序,而且与牛津大学在很早就进行了分享,这样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疫苗的开发。此外,中国还参与到了新冠病毒检测设备的开发当中,用领先技术来推动战疫的进程。

像这样因合作共享而生的创新硕果比比皆是。中俄科技创新平行论坛上,冯兴科讲起了一段华为与俄罗斯数学家的故事。“我曾跟华为有过多次交流,他们表示华为的科技创新非常受益于俄罗斯数学家。俄罗斯在数学基础科学方面拥有领先的优势,如果没有俄罗斯数学家对华为在算法方面的贡献,那么华为的5G也不会那么快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卷轴缓缓拉开,一份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共同行动倡议》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平行论坛上发出,得到了多国高新科技园区的支持响应。

“高新区是引进利用全球创新要素的高地,更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先行军。”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磨坦看来,这份倡议得到多国高新科技园区支持响应,含金量满满。

倡议希望各国政府机构、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共同行动”。行动具体内容包括:合作伙伴为科技型初创公司提供全新服务和创新创业载体,如联合孵化器、联合加速器和姊妹众创空间等,以支持各国初创企业的成长;共同主办论坛、研讨会、企业家路演、商业对接等各类交流活动;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开发的商业项目等。

开源开放,护航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开源开放”越来越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大趋势。

2020中关村论坛AI开源创新与产业智能化平行论坛,聚焦国内自研开源核心技术赋能产业级创新的重要趋势与标杆,深入探讨AI开源生态构建,产业智能化趋势以及自主核心AI技术应用价值成果。

論坛上,Gartner发布了最新调研报告《飞桨推动中国产业智能化之路》,着重分享了飞桨在推动中国产业智能化之路中形成的自我定位、技术优势、技术布局以及生态布局等。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表示,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这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源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开源创新可以加速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和技术边界;另一方面,所有开发者都可以基于开源开放的成果开发自己的项目、产品及业务,更便捷、高效、安全地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

2020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开源开放与生产力促进平行论坛上,旷视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孙剑正式发布了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天元1.0预览版,并对天元的技术特性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解读。此次天元1.0预览版,相比之前的版本,实现了5项重要的技术升级。

全新的Imperative Runtime,通过重写动态执行引擎,打破过去几个版本中动态图的限制,解决了一系列资源释放的问题,并大幅提升了动态自由度,让使用GPU计算像numpy一样方便自如。新增了自动代码裁剪功能,引擎可以针对用户网络使用的算子进行全自动代码裁剪,不用手工配置就能最小化推理时的代码体积,极大提升端侧推理的竞争力。

天元1.0进行了10余项推理侧性能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端侧推理性能。天元支持更多的国产硬件,方便在国产NPU芯片上进行推理工作。

天元创新性地开发了一套基于MLIR的JIT引擎,尝试利用MLIR这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方案进行计算图的进一步融合、优化。

与天元1.0一起亮相的,还有北京一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OneFlow深度学习框架,OneFlow围绕性能提升和异构分布式扩展,秉持静态编译和流式并行的核心理念和架构,解决了集群层面的内存墙挑战,该框架已于2020年7月31日正式开源。

英特尔中国举办的“未来智能边缘计算平行论坛”上,来自英特尔的多位高管和技术专家、产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学术界科研大咖共聚一堂,分享了有关智能边缘计算技术的最新研究、技术进展和产业应用,揭示智能边缘重大机遇,助推产业智能变革。

英特尔为智能边缘发展构建技术基石,通过产学研合作,坚持探索和实效的平衡,既立足当前又布局未来,以产业前瞻带动智能边缘技术应用突破,助推产业智能变革。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智能边缘、AI和5G是真正实现数据价值的关键技术转折点,它们加速突破和融合,成为智能世界的新型基础设施,驱动各行各业新一轮的智能创新。

知识产权作为激励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作用。

在“全球视野下的知识产权运营与金融论坛”上,中关村知识产权特色服务模式及产品重磅发布。如北京IP的智慧园区科创能力分析管理可视化系统,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的IP7+专利分级管理工具,集慧智佳的IP folder区块链存证,中金浩的中知云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覆盖了科创能力综合管理、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价值评估、专利管理等领域。其中,智慧园区科创能力分析管理可视化系统,由北京IP联合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包含100多个国家、30多个类型、9亿多条数据和40项指标,具有洞察产业全貌、追踪前沿技术、挖掘头部企业、对标全球同行、全面监测园区科创能力等功能,可为园区/区域的科技投资、招商引智、产学合作、成果转化等科创活动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尤其是其可视化、动态化、融合化、指数化等特点,为科技园区/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磅发布,科技攻坚

首次发布“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集中推出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披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

在9月19日举行的“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成果相继发布,振奋人心——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首次发布,全力支撑北京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原创成果——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新一代计算机、光通信、数据中心等领域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稳定支持。新型储存器件及集成研究同样是“率先行动”计划中的阶段性成果,面向储存器领域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来自中科院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系统深入新型储存器机理、器件材料与结构体系等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新科技成果。在阻变存储器(RRAM)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引领了机理、性能调控及三维垂直集成的研究,自主研发的电荷俘获存储器(CTM)及电路技术和相关专利,在我国高端集成电路产品研发中首次采用,为我国存储器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量子直接通信技术”,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之一。北京微芯院首次提出模块化、标准化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研发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

此次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中关村管委会关于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从5个方面提出了18项措施,旨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发挥高价值专利和高质量科技成果對中关村示范区及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为100万元……”《中关村管委会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痛点问题,推动首创产品的市场应用,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创信融”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及政策是全国率先利用“金融管理大数据+金融科技+政府政策配套”三位一体的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

促进融资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服务……中关村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全球创新有哪些最新动向?北京创新在全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作为创新引领力量之一,中关村在全球科技园区中动力如何?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5大系列科创指数和研究报告引人瞩目,把脉全球科技走势、洞悉中国创新发展。

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在2020中关村论坛上面向全球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在全球范围内研究遴选出30个城市,构建三级指标体系,系统反映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都市圈)全新出炉,北京位列第五名。

施普林格·自然创始人戴维德·斯文班克斯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 》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通过追踪独立精选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继续蝉联第一。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发布了《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是首次编制并发布,指数显示,全球最佳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硅谷、纽约、伦敦、北京、特拉维夫、斯德哥尔摩等城市,科技园区已经成为这些城市最佳的创新创业标志区。全球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孵化器有36%将总部设立在园区。

蓄势激发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横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空天产业、生命科学等高精尖领域,并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

北京市规划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60平方公里)为核心开展建设,到2022年,将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一系列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推广应用。

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项目位于顺义区,构建“起步区、拓展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产业园定位为“德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中德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德国际交往与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目前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博世、威乐等60余家德资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到2025年,产业园将全面建成并实现规模发展,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网络的重要枢纽、国际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汇聚中心。

空天产业聚集区“星谷”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全国空天产业创新高地,近期实现500亿元、远期实现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谷”项目定位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

2020中关村论坛有这样一组数据:今年国家相关部委深度参与论坛举办,国家部委主办的平行论坛就有7个,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等首次成为中关村论坛的支持单位;2600多名嘉宾中,外籍嘉宾有1300多名,来自全球40个国家及地区。自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国际项目2100多个,占项目总数的近一半;天津、河北、吉林、山东等20个兄弟省区市参与本次论坛的展览板块,论坛层次、国际化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是2020中关村论坛拓展“八方合作”的真实写照。论坛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拓宽中关村论坛这一品牌载体,对标对表国际知名论坛,进一步提高论坛专业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努力把中关村论坛打造成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创新合作、共迎挑战的合作意识从中关村论坛会场一路延续至会外。北京正以更前瞻性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巅峰对决,金句频出

“新冠肺炎和随之而来的创新浪潮,其实为全世界指明了更好的方向,即使不是为我们自己实现的,但至少为我们的后代实现。”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前院长格雷戈里·温特爵士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希望用科技能够真正地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数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199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埃菲·杰曼诺夫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在中关村创业?因为在这片土壤上,你几乎能找到所有想找的人,作为信息高地有着卓越的营商环境,并且极好的融资环境都是中关村重要的优势。”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

“将数据转化成信息,才是真正推动下一个计算十年的动力。”

——英特尔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迈克尔·梅伯里

“每次回家,我都为中关村日新月异的变迁所震撼,为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豪。”

——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

“新冠疫情是巨大的挑戰,无论对于商业、企业、政府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应对危机的方式。”

——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

“科学是无止境的,我们天天都没有停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程京

“把中医的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科创始人吴以岭

“我们必须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开展合作,将我们的合作推到更新的高度。”

——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总司长让·埃里克·巴盖特

“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去建设人类的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宽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
笔中“黑科技”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硅谷与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的比较
科技在线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