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史乘:海内外人士对重庆抗战的赞誉
2020-10-20唐润明
唐润明
1941年,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已有四年之久,遭受日机的狂轰滥炸也三年有余,特别是经过了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1940年的“八一九”“八二〇”大轰炸和1941年的“大隧道惨案”后,重庆人民的抗战情绪如何?中国对日抗战到底能坚持多久?重庆人民在经历长时期、大规模的空前浩劫后对抗战的信心又如何?都成为当时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全民族抗战期间,国际友人及海外侨胞纷纷来重庆参观访问,以了解中国抗战实情,形成了战时重庆对外交往的一个高潮。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对抗战中的中国和重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支持与赞赏。
海明威夫人:写小说把中国这种精神介绍给美国人
1941年3月底至4月中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为搜集反映中国抗战的小说资料,偕夫人由美国转中国香港,再到中国内地访问。他们先后到了韶关、桂林、重庆、成都等地。
4月8日,海明威夫人在重庆对记者发表谈话:
我说什么好呢?对于中国,要说的话太多了。无论是韶关、桂林或是伟大的重庆,在残暴的日本人不顾人道轰炸之下,中国人民仍能各就着各人的岗位,努力工作。尤其是在重庆,你看许多炸过轰过的地方,都已修建了小巧玲珑的房子。这种精神,使着我们非常钦佩……我们回国以后,一定要写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尤其特别加重描写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这种精神介绍给我们美国人。
俞允时:市民之镇静及公共事业恢复之迅速,叹为观止
1941年夏,重庆遭受日机小规模、多批次、不间断的“疲劳轰炸”,仅6月至8月,遭轰炸38次,其中8月多达22次。为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实情及重庆市民的抗敌状况,一些港澳同胞仍冒险到重庆参访。
7月上旬,香港警察所所长俞允时在重庆访问一周,即遭遇日机四次轰炸。为了解实际情形,每遇轰炸后,他便驱车到灾区巡视。他在与好友谈话中,多次表达“对于重庆市民之镇静及轰炸后公共事业恢复之迅速,叹为观止,衷心钦佩”。他说:
炸后数十分钟内,余驰车通过灾区,该地早已进行恢复工作。伦敦每值炸后,以灾区辽阔,被毁地点有至两月以上尚未清理者。比诸重庆市差多矣。
哈斯:对中国人之优美的民族性获得深刻印象
1941年11月初,美国派赴中国滇缅路抗痢团任团长的哈斯博士因公到重庆。经过一个星期的考察,他对重庆及中国的印象“均极深刻而良好”。
中国方面获悉后,特邀哈斯于11月8日晚9点半在国际广播电台发表“来华观感”。哈斯在讲演中称:
本人系由昆明乘飞机来重庆。战时首都,一切都能表现中国民族抗战到底之决心,虽不断遭受日本飞机之狂炸,但商业交通,依然如常轨进行,未受丝毫影响。此地有不少自各地流亡之人民,离乡背井,然均能泰然与其政府共处,尤足表示坚强不屈之决心。本人来华未久,惟对中国人之优美的民族性已获得深刻之印象……彼等所表现者全系英勇之事实,可歌可泣,可感天地而动鬼神。
薛穆:重庆直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愧色
1942年6月14日,在重庆各界庆祝“联合国日”(1942年5月18日由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决定确立,以每年的6月14日为联合国日。是日,全国一律悬挂盟国国旗,以示庆祝——作者注)的大会上,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盛赞重庆的伟大。他说:
自日本开始进侵中国,迄今已有五载……中国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意志与决心之重庆,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为各自由民族而言,重庆乃联合国家所有振奋之精神之象征;为独裁者而言,重庆乃若干民众甘冒危险忍受痛苦不接受侵略者之束缚之象征。……例如余可提及日机故意轰炸各大学及学校之政策,然此等轰炸并未达到其预想之效果;中国学生于临时之大学,继续攻读不辍。吾人于亲眼获睹此等艰苦之余,实感无限欣慰,此乃中国前途之最佳保证。重庆之民气仍极高涨,斜枕于扬子江上之重庆城,到处断垣残壁,然附近山丘与河流,均经开发,市民也孜孜不倦,使一切生活照常进行。在空袭警报网及防空洞之供应方面,重庆直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愧色。重庆之应成为世界理想中之一项事物,实无足异。
罗斯福:对重庆市民坚毅不屈精神不胜钦佩之至
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重庆,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华莱士还带来一份特殊礼物: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亲笔书写的致重庆人民纪念状和一封对重庆人民赞誉有加的信函。该信函托蒋介石转达给重庆市民。
罗斯福总统致重庆人民纪念状,内容是:
余兹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敬致此卷轴于重庆人民,以表示吾人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之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貴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也。罗斯福(亲笔签名)。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七日。
罗斯福总统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内容是:
委员长麾下:在此次战争中,给吾国奋斗精神以最大之鼓励之事,非此一端,而其中之一即为重庆市民——无论成年男女或幼童——在长期之封锁及迭遭日寇之轰炸下所表现之伟大之勇气。此种勇气固深印于吾人之脑际而不能磨灭也。美国人民对于重庆市民坚毅不屈之精神,实不胜钦佩之至。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甚望麾下于转致此纪念状于重庆市民时,特为余代申诚挚之友谊。此种友谊充溢于中美两国之间,且余深信其必大有助于吾人之早获胜利也。罗斯福。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于白宫。
蒙巴顿夫人:重庆受轰炸最剧烈,精神表现最好
1945年3月7日,东南亚盟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蒙巴顿将军偕夫人及参谋长布朗林中将、布拉克满上校、空军队长克拉姆、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麦克鲁等访问重庆,与中国当局商谈中国战区与东南亚战区合作,共同反攻缅甸事宜。
3月8日,时值“国际劳动妇女节”,蒙巴顿夫人参加了重庆各界妇女举行的欢迎会,并于会上盛赞中国抗战和重庆抗战。她说:
中国是盟国中第一个领导抗战的国家,遭受牺牲最大,在这八年中多少男女失去了亲人,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灾难,遭受了平时梦想不到的打击。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都不懊丧,大家都坚信有个快乐光明的前途,正如许多的中国故事,都有快乐美满的结局一样。在抗战中,重庆受敌人轰炸最剧烈,同时在精神方面也表现最好……中英两国是直接蒙受敌人打击的国家,我们感受的痛苦深,勇气也更大,要与敌人斗争到底!在战争中尽过最大力量的人民,在胜利到来的时候,是值得骄傲的!
国民政府:重庆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其中对抗战时期重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扬。内称:
国民政府前为持久抗战,于二十六年十一月移驻重庆……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倚恃我西部广大之民众与凭藉其丰沃之地力,何以克奠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古称天府,尤为国家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上之形胜,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奕叶不磨。
他们的题词成了重要历史文献
抗战胜利后,为记载和传承重庆的光辉史实,重庆各界决定编写《重庆市志》,由时任重庆市长张笃伦分函国民党党政军要员,请求他们为《重庆市志》留下墨宝;致函抗战时期迁都重庆或在重庆新成立的国民党党政军各中央机关,请求他们将抗战时期的迁渝史实、在重庆的工作经过记录下来,作为编辑《重庆市志》的参考资料。此外,重庆市政府于1947年1月专门创办《新重庆》月刊,刊载史料文章,为《重庆市志》正式编纂做准备。
后因种种原因,《重庆市志》未能如愿完成,但那些长期生活在重庆的抗战名人为《重庆市志》的题词以及各中央机关撰写的迁渝史实,则完整地保留下来,现珍藏于重庆市档案馆。
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的章益题词:
陪都天府 翊辅山川 庙谟胜冥 帷幄关键
抗战八年 史无前例 终听凯歌 山城业业
光荣史实 壮烈声施 凭谁大笔 濡染淋漓
曾任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代主任委员、云南省政府代主席的李宗黄题词:
重庆一山城 曾作战时京 陪都留古迹 民族有光荣
敌寇投降后 还我旧山河 励精图永固 同唱太平歌
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王云五题词:
巍巍陪都 天开八扇 抗战重心 寰宇共见
人力物力 竭诚以献 淬厉八年 宏德庙算
胜利来临 河清海晏 重要广征 日月同焕
鸿业昭垂 我心倦倦 □□摛辞 永留纪念
曾任国民党海外部部长的陈庆云题词:
双江映带 天府建瓴 八年抗战 卒复神京
斯民亿万 衽席同登 岂为人杰 亦曰地灵
纪功崇德 共咏太平 巴山蜀水 光耀史乘
曾任国民政府铨叙部部长的贾景德题词:
三巴形胜 天府之邦 渝州古郡 襟带双江
涂山歌乐 禹迹煌煌 人文蔚美 史乘相望
八年抗战 枢府堂堂 天险足恃 人谋是臧
圣战宜纪 伟绩斯彰 山川草木 永被辉光
他们赞誉战时重庆的伟大
一些詩人、作家在抗战时期流寓重庆,历尽艰辛。他们深有感触 ,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赞誉战时重庆的伟大。
1942年7月,有人在重庆的报纸上撰文称:
陪都,这东方反抗残暴势力的堡垒,在“七七”,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疯狂。全世界的耳朵,听重庆的声音;全世界的眼睛,看重庆的动静。她不仅关系着祖国的安危,而且影响着五大洲的骚乱与安宁。
诗人,在为她歌唱;画家,在为她描摹;音乐家,把她制成乐谱;历史家,更在一笔一笔地记述着她的灵魂。伟大啊!重庆!
重庆,你是东方抵抗暴力的心脏,你是尽了历史上的伟大任务了!
著名作家王平陵在一篇名为《陪都的文化运动》一文中写道:
陪都——你这神圣的称谓,已在记载人类活动的史篇上永垂不朽。你曾是在黑暗的世界里指引路线的灯塔,是支撑东方文物的精神堡垒,是大中华民族复兴的摇篮!当凶恶的日本军阀们信赖五十余年蓄心谋我的军事准备,大举入寇的时候,幸有你挺立在大中国的西部,作为发号施令的司令台,终于在抗战第八年的秋天,彻底摧毁强敌,争取到最后的胜利。在八年的苦斗中,通国中实在找不到第二个地域,足以集纳全国的精华,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富源,担当抗战的重任。
在战时,陪都由于是抗战的中枢,形势险固,地势重要,几乎吸引全国的专家、学者、名教授、各部门的艺术工作者及性质不同的文化机构、出版界,尤其是国内著名的大学,均先后荟萃于此。坐是之故,陪都的文化事业,一时称盛,仅是每月的定期刊物,就有数百种之多;话剧、音乐……等公演,常月有数起;至于各种学术团体的集会与举行公开的演讲,更无日无之;每年在陪都公私出版界及各部会所印行的书籍,据中央图书审查委员会的统计,平均在五百种左右。出版事业之发达,一般著作家之努力,较之战前尤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足称道的,就是那时陪都新闻纸的进步,无论哪一家报纸都充满着第一流的作品,无不是留寓此间的名作家所执笔。那时陪都的各家日报与晚报,虽然困于物质印刷条件非常贫乏,而印在土纸上的材料,甚至是发表在副刊上的散文小品,却不是土货,可说是斐然成章,无美不具。随在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已在抗战中获得长足的进步。中国精华的凝聚,人材的集中,文化的发扬,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以上所述,只是采撷了众多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文献中的极少部分。仅从这些赞誉中,可以充分认识到抗战时期重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