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2020-10-20郝锴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郝锴

摘 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中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是最真挚的爱和最长情的告白。但人们对陪伴还存在一些误区:如,陪伴=陪同、陪伴=看管、物质满足=陪伴、说教=陪伴、妈妈的守护=陪伴。为走出误区,我们必须要了解陪伴的内涵,知道陪伴的基础和基本保证,找到陪伴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陪伴误区 有效陪伴 陪伴策略

家庭教育特别是家长的陪伴,已经成了当下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陪伴好孩子,是每一个家长都感到困惑迷茫的问题。本文就陪伴的误区及如何陪伴孩子进行粗浅的探讨,意在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实现我国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据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幼儿园期间,家庭教育占80%,幼儿园占15%,社会占5%;在小学期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20%,社会占10%;中学期间,家庭教育占40%,学校占30%,社会占30%;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占10%,学校占30%,社会占60%。

可见,家庭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主导教育,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央视曾经采访过一个作家,他说了一句震惊世人的话:“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在保育院一起养着。”话的背后是孩子内心一道道的伤痕,父母双全,孩子却活得像一个孤儿。

二、陪伴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陪伴、阅读、习惯。

香港女特首林郑月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说:“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的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没有陪伴,爱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感觉不到温暖和爱,他就是孤儿。林郑月娥的育儿观就是八个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所以说,家庭教育中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是最真挚的爱和最长情的告白。

三、家庭教育中陪伴的误区

(一)陪伴=陪同

世界上最遠的距离,大概就是我看着你,你却看着手机。所以要适时放下手机,和孩子多多相处,好好沟通,才能让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温馨幸福。

2018年8月,北京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在青岛遇难。当时母亲就和孩子一起,为什么还出现这样的事情?原来母亲在看手机,刷朋友圈。低头族妈妈,只顾看手机,孩子却被车撞飞,件件惨案屡屡发生。实际上等你想和孩子沟通时,也许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所以陪伴不是陪着孩子就可以了。

(二)陪伴=看管

华裔女导演执导的动画片《包宝宝》荣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影片中,中国式的亲情戳痛了天下父母心。动画片中的母亲,对儿子细心呵护,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儿子不可能永远是宝宝,也有要叛逆和离巢的那一天。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

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

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不知不觉中变为牢笼,禁锢了孩子的发展,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三)陪伴=物质满足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的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给孩子再好的物质条件,不如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需求。热播电视剧《知否》有句台词“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顾侯府的小秦娘子,为了扶持资质普通的儿子获得爵位,处心积虑谋害两个哥哥,可儿子最想要的是兄弟情深、家族和谐。父母全力为孩子铺好的路,但孩子未必愿走,父母“无私”给予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四)陪伴=说教

过多的说教,只会影响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能力的发展,唠叨是破坏亲子关系的利剑。与其说教,不如和孩子一起成长。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五)陪伴=妈妈的守护

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赚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爸爸的守护是不可以代替的。所以,不缺位的爸爸+快乐的妈妈=优秀的孩子。

四、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陪伴

(一)陪伴的内涵

从字面上讲,“陪”从“耳”从“口”,“伴”从人从半,陪伴就是父母要学会先听后说、多听少说,前提是尊重平等。即要做一个“小嘴巴大耳朵”的家长。陪伴的实质是示范和引领,可以陪着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

(二)陪伴的基本保证

基本保证是时间,我们做父母的每天要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哪怕一个小时也行,特别是重要节点的陪伴不可或缺。陪伴的方式不一定就是在身边的陪伴,也可以利用现代手段完成陪伴的内容,比如书信、微信、视频等手段。

(三)陪伴的基础

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是有效陪伴的基础。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教育就是由自然人向社会化转化的过程,孩子在社会化进程中,就是向身边关键人物学习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关键人物是不同的,所以陪伴的特点也会不同:

0-3岁的孩子,这个时期关键人物是母亲,母亲的权威和影响非常大,是完全服从期,母亲的示范和引领是孩子社会化的榜样

3-6岁的孩子进入心里敏感期,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父母和家人,父母要向孩子传递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和社会经验。

6-8岁的孩子,社会化的关键人物就是老师,家长要把权威的角色转给老师,自己从权威角色转换成协助者,主动的退居孩子身后,让孩子尽早独立,家长不再是领导者,最多是帮助者。

8-10岁的孩子,社会化的关键人物依然是老师,意味着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少教多问,少做多看,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大胆向前走的教育受伤的是被教育的人。

10岁以后的孩子,社会化的关键人物不再是老師,同学、明星、成功人士等多元化的偶像会成为他们社会化的关键人物,家长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大,需要家长给他们更多更大的空间和信任。学习与成长是“渐进”的,教育与关系是渐远的。

孩子在10岁之前这一段时期是对父母的崇拜期和依赖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外界接触少、交流少,认为父母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没有父母办不到的事,父母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什么事都愿意讲给父母听。

10-20岁是孩子对父母的轻视期,这个时期的父母最操心,也最苦恼。这个时期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交往多了,大脑的思维丰富了,开始崇拜明星或者老师,开始注重和小伙伴交流,和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少。这个时期也是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半大小子气死老子”。青春期孩子的逆反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定的危险,给我们家长带来一些苦恼。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逆反期实际上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如果孩子不经历逆反期,他们就无法长成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成年人,也就是长大了会缺乏主见。换句话说,太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依赖性人格,适应能力差,学习进步慢,对他们将来的独立生存带来更大的危害。家长陪伴是渐近渐远的、孩子成长是循序渐进的。

(四)爱是高效陪伴的保障

起点爱不是爱,终点爱才是爱。“爱”从“爱”从“心”,内心能够感受的爱才是爱。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给孩子再好的物质条件和爱,不如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需求,爱的多不如爱的对。

(五)言传身教是陪伴最有效的方法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当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先锋”的高龄老人于漪说:“家庭教育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父母的为人。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引领,最好的陪伴,这就是最美的家风。给孩子最好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和良好的习惯,不是万贯家产。”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陪孩子走好每一步,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