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做好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20-10-20张炯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班主任农村

张炯

摘 要:留守儿童是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人群,在当今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长期生活在亲情缺失和匮乏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偏执,十分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农村留守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经验,重点分析了农村留守初中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班主任 农村 留守初中生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集中化,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人口主要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这些儿童往往是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使未成年儿童留守在农村。因此,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原因,通常会出现以下性格特点:一是性格孤僻、待人冷淡;二是易燥易怒、情绪不稳定;三是自控能力差;四是自卑、易抑郁。这些性格特点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于初中在校生,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监管人,其责任和意义重大。在现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班主任不仅仅要负责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要负责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为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对班级里的留守初中生应该给予更多关爱,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情感疑虑,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疏导,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和同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感觉到被重视和在乎,努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进而使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以农村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承受能力差

留守初中生往往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做事畏首畏尾、遇到困难易止步不前、在事情与自己意愿相反的结果发展时易产生排斥情绪等,这些消极情绪会导致初中生出现消极应对事物的情绪,比如因学习困难或挫折出现厌学甚至辍学、因考试失利出现自暴自弃、受到批评时自卑自闭、不宜融入班级群体等。如果不及时引导他们的消极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而出现自虐甚至自残行为,或者成为一个缺乏责任感、遇事逃避的人。

(二)缺乏安全感

留守初中生往往存在缺乏安全感的问题,这主要受他们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遇到事情或困难时,也无法寻求帮助,最终导致存留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长时间累积后,他们会变得敏感,对身边的人或事情缺乏信任,情绪常处于紧绷和不安的状态。这种安全感缺失会使留守初中生在遇到棘手或者麻烦的事情时容易直接放弃、不会努力尝试,会感觉孤单、无依无靠、难以融入群体,对他人充满防备和戒心、无法轻易相信别人、难与他人成为朋友。

(三)性格孤僻

留守初中生往往存在性格孤僻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留守初中生大多出都缺乏父母亲人的陪伴,发生事情或想要倾诉时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习惯于将所有事情都压在心里,长时间处于心理封闭状态。这种状态长时间延续,逐渐使他们变得不与外界或他人交流,即使想要交流也不知道怎么去沟通,最终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冷漠。这种长时间性格孤僻会使留守初中生对待事情的态度越来越冷漠,没有清晰的喜怒哀乐,同他人的交流能力也会减弱,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差,甚至最严重的情况发展为自闭。

(四)自卑易怒

留守学生往往存在自卑易怒的问题,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较强,但留守初中生往往因缺乏关爱而使其情感比较脆弱,比较注重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心里总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有的自己没有,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服输,以强烈的自尊保护自己,进而形成了偏激或激进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学生的心里很容易产生不平衡感,总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对待事情或人易暴怒或嫉妒,长期以往发展成为扭曲的性格,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对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留守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在农村初中教学中,班主任应当积极主动关注留守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多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来追踪和查看,具体做法為班主任为班里的每一名留守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根据其成长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信息、学生家长的信息(必须包括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学生的家庭条件(是否属于家庭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或孤儿家庭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信息、学生的心理问题等。通过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梳理,可以同时让班主任、父母或监护人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计划,之后由班主任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引,并在档案中做好记录,对其后续反应持续追踪,采取科学的方式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给予留守初中生更多的关怀

在学校环境中,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家长,其行为举止同样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作为另一种“家长”,班主任应当让留守初中生感觉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帮他们解决学习和心理问题,使其尽量处于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如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可以主动跟留守初中生谈心,听听他们的想法;也可以在课后邀请留守学生到自己家做客,和他们一起做家务,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还可以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班级里多表扬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等。

(三)建立与留守初中生家长沟通的渠道

在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建立与留守初中生家长沟通的渠道。班主任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专门为留守学生建立一个“家长联系办公室”,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独立的空间内和家长畅所欲言,及时获得父母亲人的关心和鼓勵,增强其安全感。初中生是学生时代最容易出现叛逆期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为其建立与父母亲人之间的联系,能够减少其自闭、自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更加利于其成长。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能通过“家长联系办公室”及时与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以便于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了解学生在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之后可以与家长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在班级建立互帮互助心理辅导小组

为了解决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在班级建立互帮互助心理辅导小组,通过同龄人的劝解和帮助来帮助留守学生走出心理阴影。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隐私意识,往往不愿意向长辈或老师倾诉秘密,更愿意向同龄人倾诉。为了了解留守初中生内心真正的想法,班主任可以选择热情开朗的学生和留守学生组队,让其成为好朋友,引领和帮助留守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涌入城镇,留守儿童的数量只增不减,这成为农村教育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更好的促进留守初中生的成长,培育出优秀的人才,班主任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的关心留守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同.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19(14):30.

[2]邓纯考.民政主导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研[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5):12-20.

[3]张寿丰,高登秀.浅议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J].学周刊,2019(29):165.

[4]董红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0):82-84.

[5]马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6):20.

[6]冯达飞.父亲缺位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青少年学刊,2019(04):13-18.

[7]杜隆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思考[J].才智,2019(19):18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班主任农村
我的班主任①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