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0-10-20蔡晓慧
蔡晓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也需要学生主动配合。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基础是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处理,才能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前提。数学实践活动是指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学生学习背景开设的一种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和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动脑、动手、动口活动。小学生相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说,拥有足够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再加上小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并且拥有一定的精力与兴趣,特别适合于采用数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
数学实践教学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数学实践教学没有一套标准化模板,只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一章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提出一个类似于“小学生饮食偏好调查”这种形式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分组,针对这个小课题设置自己的调查问卷,进行信息的采集,再根据小组内收集到的信息,共同合作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小组成员要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小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虽然这种方式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能准确把握课题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布置课题的同时,需要对学生加引导,时刻关注学生课题完成的进度,在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适当参与进去。由此可見,数学实践教学虽然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尽管数学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但是,数学实践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总任务的完成。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严格把控好数学教学实践的数量与质量。
二、丰富数学现实运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虽然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两个实践,但是这两个实践所代表的含义完全不同。理论来源于已有的实践,这个实践代表的是第一个实践,根据原有的实践得出来的理论,再通过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将继续作用于未来的实践活动。类比于数学教学实践,课本中所有的知识都是以往实践的总结,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问题。数学运用虽然服务于生活,但有一部分数学知识并不会经常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小学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这部分知识。因此,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只能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表现,一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二是通过习题的方式进行体现。
对于一些非概念性的知识,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进行掌握。比如,数学运算大部分只能采取做习题的方式。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学生跟自己的父母进行一些涉及到数学运算的活动,大部分都是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现实生活实践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方法非常受限也非常狭隘。不得不承认,布置习题才是丰富数学现实运用的主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都需要采用布置习题这种方式,比如,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两位数乘两位数》《混合运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内容,几乎在小学所有的数学课本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类似于这种数学运算。对于传统的数学习题,形式单一且普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丰富习题的多样性,考虑更多运算发生的实际情况,减少数学习题的枯燥性。
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思维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差异,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很少有教师会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上,教师和社会观念都认为教师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甚至有的教师会把教育的失败完全归结在学生身上,认为学生成绩的落后完全是因为学生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学习,并非自己教学方式的错误。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教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产生偏见。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活动中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很难在学习中得到认可,对学习也逐渐失去了信心。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小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加明显,性格特点也各有特色。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但这种活泼的性格也会导致这类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进行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在学习乘除法运算时,这类学生很容易理解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但是,对于乘法运算表的记忆就没有那么牢固。教师在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时,要明白学生的优势与缺陷在什么地方,对学生的教育要有侧重点。对于努力型学生而言,虽然在理解数学概念上需要花费一点时间,但是这类学生乐于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探究。比如,学习乘除法运算,努力型学生虽然不能保证在课堂上就能充分理解乘除法的概念与运算规则,但是在课后进行复习时,通过大量的习题可以慢慢体会,最终掌握。这只是学生差异性的两种典型体现,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进一步讲,即使同为努力型学生,学生的努力程度也会造成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适用于多数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的意义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更加看重。
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打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