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活动规则探析

2020-10-20何信卿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规则经验材料

何信卿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虽说,幼儿期的思维发展已经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其逻辑思维发展处于萌芽阶段,造成了他们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比较困难。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以操作法为基本方法,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亲历从动作水平向抽象水平的思维转化过程。而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成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数学操作活动一定离不开规则,规则在数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显现出数学特有的逻辑性。张俊在《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一书中提出:“数学具有两重性,即抽象性和现实性(或应用性),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那么,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如何让规则既体现学科的特点,又顺应儿童的发展特点,体现游戏化、生活化、趣味化、儿童化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数学活动规则的种类及其作用

1.与活动内容相关的规则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数学材料探索学习,获得数学经验。那么,从哪里开始操作、先操作什么材料、放到什么位置、按照什么顺序摆放、操作的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活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指向的是数学活动的目标、关键经验,往往也是这个数学活动重难点的体现。幼儿依据这类规则进行操作,获得有关数学的初步的、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经验,在多次操作的基础上,依赖外部动作的认识过程逐渐内化,从而使思维由动作层面向抽象层面发展。

下面以两个操作活动为例,对比操作规则及指向不同的关键经验(表1)。

通过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指向关键经验的游戏规则是要依据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确定的。教师对这类规则的把握不应只理解、熟记规则本身,而应理解关键经验以及相应知识序列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2.支持活动开展的规则

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一定要遵循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去模式化训练,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为幼儿提供非正式的学习经验。在数学操作游戏中,除了指向关键经验的规则,还需要一些支持游戏活动开展的规则,以保证活动的正确性、互动性、公平性等。以数学游戏“占地盘”为例,试分析支持性规则的作用(表2)。

通过对这個游戏规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支持性规则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保证操作游戏的规范性、严谨性;二是使活动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动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技能,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3.常规操作习惯规则

数学活动材料多,课前准备和课后收整的工作量不小,不论是以集体活动还是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无论是哪个年龄班,都需幼儿在完成一项操作活动后及时整理归置用过的材料,以便后续活动的开展。以小、中、大班的“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知识序列活动内容为例,试分析操作习惯规则的作用(表3)。

这三个活动,游戏材料、操作规则依次增多,取放材料常规也随之增多。这些取放材料的常规不仅仅是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途径。另外,这些规则中还渗透了分类、行为顺序等相关数学经验,可谓一举多得。

4.其他行为规则

这类规则不是数学活动中特有的规则,而是支持幼儿参与教学互动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规则。例如,在教师演示、讲解时,能否认真倾听、观察;在与教师、同伴互动时,是否有进行良好沟通的规则意识;在与同伴合作游戏时,是否有尊重伙伴、协同合作的规则意识;以及是否有遵守站、坐、行等动作规范的意识等。虽说这些都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但是就教学活动而言,也是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这类规则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条件。

二、数学活动规则的适宜性

首先,各类规则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内容应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如“一把抓几个”活动,要求幼儿用手抓一把小核桃,先估数,再计数求证,这其中的估数方法、手能够抓到的小核桃的数量都适合于大班中期的幼儿。如果把小核桃改为大核桃,孩子抓的数量不会超过5个。那么,这个活动是否可以在中班开展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估数是指根据已有的线索,推断位置物群的数量,这个方法是大班阶段的关键经验。可能会有个别中班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估数的意义,但大部分中班孩子的估数都是无依据的,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科学性、逻辑性的特点,不能对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是不适宜的。

其次,操作规则要适合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和特点。操作游戏是幼儿通过按规则摆弄材料完成的,根据不同游戏、不同材料、不同关键经验的需要,操作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需要精细动作来完成。各年龄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程度不一样,同龄孩子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小班幼儿的操作以摆放、盖印为主,中班幼儿在小班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拼插、画短线、撕贴等方式,大班幼儿在中班基础上可增加形状数字记录、剪刀胶棒使用等方式。

再次,要思考幼儿对支持性规则的理解程度。如,小班幼儿一般都是集体操作或者是个人单独操作,因为他们还难以理解合作性游戏的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中期的幼儿开始出现合作游戏;到了大班,幼儿开始出现3人或3人以上的小组合作游戏,此时,他们对合作性游戏的支持性规则也更加容易理解。

最后,其他行为规则需长期要求和关注。其他行为规则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都能得到体现,教师需长期坚持要求和关注,才能真正做到让规则转化为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次数学活动,上述几种类型的规则都会出现,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情况,把握好“度”和“量”,即要关注活动整体的难度和容量。例如,小班集体活动“小花店”(给5以内的点卡匹配数量相等的实物),要求幼儿根据花束包装上的圆点插上数量相等的花朵,但教师提供的花不是完整的实物,而是需要幼儿用雪花片拼插出来。虽然幼儿会拼插花,但要耗费大量时间,从而影响集体活动的效果。所以,活动不应强求所有的幼儿达到一样的水平,而是需要通过变化材料,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度,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

三、数学活动引入规则策略

1.基本规则引入策略

数学活动中的大部分基本规则需要教师事先思考并加以预设,这部分规则在引入时要借助适当的策略,以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情境引入。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有趣的情境,将规则与情境相结合。如小班“分餐具”活动(根据物体的特点,寻找相关物体,将相关物体进行匹配),创设如下情境: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开饭啦,请小朋友帮忙分发餐具。餐具的大小不一样,请问小朋友:“餐具应该怎么发呢?”——熊爸爸身体最大,用的是最大的餐具;熊宝宝的身体最小,用的是最小的餐具;熊妈妈的身体是中等大小的,用的餐具也是中等大小的。该情境创设蕴含了与活动内容相关的规则,指向了幼儿学习的关键经验,同时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材料提示。教师要注意发掘材料中蕴含的一切可用的要素,将用语言表述的、隐形的规则变为可视的操作要求,这符合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在需要时就能看到相关线索,教师也不用反复提示,可提高活动的整体效率。如大班“设计游乐场”(理解二维空间中的位置)活动,要求用俄罗斯方块来表示各个游乐项目的占地。因为其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不便用语言表达,我们给各形状编上了序号,在材料盒上也标明序号,另外还在放记录单、双面胶纸、笔、橡皮的篓子上贴了标记。这样,孩子能很清楚地看出还有哪一块图形没有用到,用完的材料需要及时归位时,也知道该归置到哪里(图5)。还有,对一些操作步骤比较多的活动,利用线索图、提示图进行提示也是不错的方法,可既提示幼儿有序操作,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直接演示。对一些第一次出现的、有难度的规则,教师需要采用直接演示的方法,直观、明确、清晰地将规则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理解规则。例如,中班“占地盘”(比较数量多少)活动,如果这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数学合作游戏,教师可以请一位幼儿配合,一同完整讲解、示范轮流掷骰子、比多少、占格子、再次掷骰子的过程,以便幼儿掌握玩法和规则。

2.根据活动情况生成某些规则

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活动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可“生成”一些规则。

(1)与社会常识、公众习惯相关的问题,可以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幼儿交流并直接告知。例如,在剛刚接触记录单的时候,有些幼儿会不同于现在公认的从左至右的书写阅读习惯,而从右到左记录。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与幼儿交流并直接告知,还可用在记录单左侧做标记的方法提示幼儿操作规则。

(2)有关关键经验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幼儿一同探索,并形成规则。例如,在大班“补墙洞”(图形的组合替换)活动中,幼儿用1□、2△、2■(表示1个小正方形、2个小三角形、2个小长方形,图6)来记录补满正方形“墙洞”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在正方形“墙洞”的记录单上标识出来。乍一看,孩子的记录方式比画图记录更抽象,但是数字加图形的记录方法只能表示用了几块什么图形,而无法表示出这几块图形摆放的位置,也就是说这张记录单并没有清楚地表现出具体的补洞方案。像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分析“记的和补的要一样”这条规则,讨论哪一种记录方法更准确、更符合活动的要求(图7)。

教师对教材教法的解读,对活动实录的分析,都是基于“一切从儿童出发”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始终站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支持幼儿在有规则的探索、操作中获得真学习与真发展。

猜你喜欢

规则经验材料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让规则不规则
可爱的小瓢虫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材料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摇摇鹅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