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大咖潘老师的“幸福课”

2020-10-20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光子实验室老师

郑晶心

潘时龙,1982年5月出生于安徽当涂县,2008年7月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10年10月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博士后出站后,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他主要研究微波光子学,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五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荣誉。

回国创业,科研梦圆

潘时龙从小就是个军事迷,对各种飞机、军舰等装备特别关注。他做了一个大本子,里面贴满了他从各类报刊剪下的装备的图片,各个阶段的都有,收集了厚厚一大本。

从国外回来后,有好几所重点高校可供潘时龙选择,怀揣助力祖国航空航天事业梦想的他,最终选择了南航。

2010年10月加入南航初创实验室时,潘时龙一没有资金,二没有设备,三没有技术团队,真正的“白手起家”。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科研重点项目攻关要“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当时的南航就已经有这种氛围了,潘时龙加入南航时才28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初创微波光子实验室时,南航信息学科没有任何与“光”相关的专业,学校和同事们给了潘时龙极大的支持。没有资金,他向手上有科研经费的同事们借。有老师把科研经费借给他时说,尽管用吧,有钱就还,没有钱就不用还了。

有了一些资金,可以购买一些基础设备了,但对于昂贵些的设备他采取的办法仍然是借。他向其他高校借,有一所高校实验室的一台价值一两百万元的设备放在潘时龙这里用了两三年。后来,对方要用了,就说要借回去,潘时龙笑说:“这原本就是你们的呀。”对方说:“没关系,我们用完了,你们再拿回去用。”潘时龙还找到经销商那里,暂时付不起钱,那就先借来用吧。

资金可以借,设备可以借,谁也没有想到,人才这一块,潘时龙仍然继续借。他入校时已经是10月,早就过了招生季,所以他就向同事借人。同事赵永久教授借了一个学生给他,这位学生叫薛敏,当时读大四,已经获得直博资格,是南航工研班(南航重点班级)的学生,赵教授很欣赏他。潘时龙没想到赵教授会把这么优秀的学生借给他,薛敏后来一直在潘时龙的实验室工作,为实验室做了很多事。

凭着对科研事业的热忱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决心,潘时龙将实验室建设中的现实困难逐个击破,一步步创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微波光子学在南航从无到有,良性发展。2013年6月,“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这是微波光子学在我国首次进入省部级科研基地名录,这也是南航信息学科的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立足前沿,解决国家关键领域的重要问题,是潘时龙做科研的目标和思路。回国后他发现,国内缺乏分析测量工具,自己在国外用到的高端测量仪器,国外却对中国禁售。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潘时龙决心自主研制,他带领团队采用一种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术,研制的仪器的分辨率相比国际最高性能商用仪表提升了4000倍,打破了国外测试仪器公司的长期垄断。如今,相关技术和产品已经为长飞光纤、中航光电、航天电器、中电集团、航天科工、华为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和院所提供服务,有力支撑了新型光器件、光系统和国家重要型号光设备的研制和生产。

解决了仪器问题后,潘时龙带领团队又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雷达。传统雷达只能看到一个点,新雷达可以以视频的方式看到目标。中国最大的雷达研究所中电十四所评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对小尺寸目标的实时高分辨成像,为下一代多功能雷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未来,我们还想将微波光子雷达从地面搬到空中甚至太空,用太空眼守护国家的安全!”潘时龙充满信心。

潘老师的“幸福课”

“老师对学生的作用太大了!”

2020年是潘时龙做教师的第十年,他在科研工作之外,最愿意做的事就是给学生们上课。

在潘时龙的生命中,有两位老师带给他极大影响,一位是高中时代的化学老师,一位是本科时清华大学实验室的导师。

高中时代,潘时龙和他的同学们一样,埋首于课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他们的化学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讲他教过的学生中比较有成就的人的奋斗故事,讲未来他们可能会面临的与现在不一样的生活。

这让潘时龙备受鼓舞:原来生活的目标不仅是追求分数,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憧憬的东西。

考上大学,潘时龙感觉大一、大二时仍然像高中时代一样,似乎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至于那些知识学来到底有什么作用他并不清楚。直到他进入了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遇到一位特别关心学生的导师。在导师的引领下,他发现自己此前掌握的知识是可以立刻和一些前沿的尖端科研关联上的。自此,潘时龙就变得热爱科研了。

从高中时代开始,潘时龙就决心要当一名像他的化学老师那样的老师。从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到今天自己创立实验室,潘时龙也像当年的导师一样,会花很多时间与学生们交流,他说:“我们有责任去引导更多年轻人,让他们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去为国家、为社会做有价值的事情。”

潘时龙一直记得自己在化学课堂上体验到的幸福感,时常想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学生们,于是,在学生们初次加入实验室时,他有机会就会给他们上一堂“幸福课”。他的“幸福课”内容中西合璧,他首先为学生们介绍哈佛大学公开课中的幸福课。大学时代的塔尔博士看上去已经拥有了一切,但他不解,为什么他感到不快乐?要如何变得更快乐? 塔尔博士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

介绍完哈佛幸福课,潘时龙给学生们讲中国故事。

杨振宁曾经在一所中学作演讲时,把一副在那所中学挂了几十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改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杨振宁认为“十年寒窗”“苦读”的提法是不妥的,要出成果必须要找到兴趣和乐趣。

潘时龙对杨振宁的观点深以为然。只有感知到快乐和幸福,我们才可以把事情持续地做下去,并且做好。

如何找到幸福

华尔街顶级大佬、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在他个人自传的开篇总结了“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第一条就是:“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有一年,一名学生拿了一篇文章请潘时龙指导,准备投到行业内的一家还不错的期刊上。潘时龙看了文章后,不大想替学生修改。他说,与其花很大力气写一篇文章、改一篇文章,投到行业内一家不算太突出的期刊上,为什么不能立一个更大的目标呢?比如说,发到全国的顶尖杂志、全球的顶尖杂志上?顶尖的人物都在那里发文章,是不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试一试?

這就是立志,不立这个志,你就没有想法,没有想法你就不会去行动。

那名学生听了潘时龙的话后,真的就去了解、学习如何在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那样的文章如何去写。经过一番学习,学生学习到了不少方法和规律。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写作并发表了一篇文章,虽然最后没有发表在全球顶尖杂志上,但也是本领域顶尖的期刊了。

立志做大事,大事的入手处却是从小事做起。潘时龙大二时,进入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老师们觉得一个大二学生到实验室能做什么呢,也就做做杂事、跑跑腿吧。老师分配了潘时龙一个买器件的任务,当时潘时龙真的是什么也不懂,老师写了一份详细的说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包括与谁联系、产品型号等信息,都写得清清楚楚。潘时龙心想,照着这张纸,不要说大学生了,就是中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任务,那么他可不可以完成得更好呢?

他上网搜索信息,了解行业前沿关于这个器件的相关研究。这个器件不止有一家供应商,有不同的性能和价位。老师让他买的是低价的,性能也相对低一些的器件。他就去找老师,为什么不买好的?老师说,好的贵啊。潘时龙又回头去找供应商,其中一家供应商说,如果你能达到一定的购买量,我就会给你相应的折扣。

听闻这个消息,潘时龙兴奋了。他想法联络其他学校实验室的教授、导师,询问他们有没有购买意向,可以合起来一起买。一名本科生联络的却都是业内大咖,但大咖们对他提供的信息都很感兴趣。就这样,上大二的潘时龙干成了一件当时还没有概念的“团购”的事。

这件事也给当时参与其中的导师、教授、供应商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潘时龙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后来,潘时龙创立实验室,还得到了来自他们的帮助。

潘时龙经常告诉学生们,要有目标,会合作。当学生提出课题时,他要求学生当众做报告,把想法对所有人讲一讲。参会者必须要有10人,没有10人这个会就无效。

潘时龙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你要花时间跟人在一起,在一起不是各看各的手机,而是要一起做些事情。这样,才会创造幸福。

对话

《风流一代》:您平时要做科研,要带学生,还有很多社会事务,有什么时间管理秘诀吗?

潘时龙:我最爱的就是带学生,与学生们交流。很多社会事务,能推则推,必须要保证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这就是我的时间管理原则。

《风流一代》:您给学生们讲“幸福课”,素材那么丰富,平常阅读量很大吧?

潘时龙:那是必须的。我一直记得我的化学老师教我们的方法,不要站在过去教学生,不要站在现在教学生,要站在未来教学生。我必须关注当下主流职场上的人,他们在想什么、谈什么事、看什么书,把他们关注的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努力。

《风流一代》:听说您的实验室里不仅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有很多本科生?

潘时龙:我们的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带着课题来,利用这一科研平台锤炼科研能力,并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我常说,研究生除了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还要踊跃加入各类学术协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开阔科研视野、展示自己的科研实力。如今我的很多学生都已成为国际学术协会的会员了。

《风流一代》:您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您的学生也获奖无数,是不是感到很骄傲?

潘时龙:在科学领域,没有第一名,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学生们获得了一些奖项,感到非常高兴时,我就会告诉他:可以高兴,但不要忘了,前面永远有人,不要以为你就是最好的了。永远保持进取之心,永远保持对科学的好奇。

猜你喜欢

光子实验室老师
首个三光子颜色纠缠W态问世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十光子纠缠”成功实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