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法治建设新篇章

2020-10-20赵恩爝

时代人物 2020年18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体系

赵恩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恢宏历史画卷。由“摸着石头过河”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贴砖加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唯一能够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根本保障的正确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

党对法治道路的艰辛探索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实践,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被相继制定。1950年颁布了我国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同年为了保障土地改革的有序进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1954年我们党制定并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也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探索虽然艰辛曲折,但取得的积极成果却是弥足珍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之重器,唯有法治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走向深入,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一条区别于西方法制模式,适应中国国情,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法治发展道路日渐成熟定型。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法律体系提升到法治体系,这意味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不仅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协、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实施体系、有力的法治监督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还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转化,“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迈向新目标,我国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面对改革发展任务的复杂性,面对矛盾风险挑战的尖锐性,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推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革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法治中国建设展现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摸索方向到坚定道路,我们积累了许多的宝贵检验。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二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国社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法治造福人民、法治保护人民,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三是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必须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力、履行职责或义务。任何组织或个人违法宪法法律都要追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行使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发挥好法律的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設的促进作用,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五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不能超越阶段,也不能墨守陈规。必须把握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各个环节充分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法律法规和法治观念,已经渗透于国人的血液之中,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在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各代先贤的思想中寻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现代法治原则息息相关的原创智慧,为当代法制体系确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植根的沃土,有助于建设法治中国,有助于增进国人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增量部分更多集中在法治领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赋予全面依法治国新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个阶段安排,全面依法治国也在这两个阶段接续深入推进: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这一战略安排可以看出,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成要素,法治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建成,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法治中国建设踏上全新征程,为如期完成党的十九大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主义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统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体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