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丢失的心理学解释与防丢寻回新设计
2020-10-20李亚岚代志军
李亚岚 代志军
摘 要:随身物品易丢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容易遗忘的生理学本质。一卡通集成了多种功能与身份认证信息,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是人们应对遗忘的产物。首先,从记忆形成的生理学基础与遗忘规律出发,强调对事件的反复记忆可促使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有助于人们克服遗忘。其次,通过对一卡通的出现、建设现状及丢失所致的困扰进行阐述,指出一卡通防丢及寻回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分析了常见的防丢及寻回设计的特点与不足,借鉴优秀设计并结合前沿超宽带(UWB)精准定位技术与记忆遗忘理论,提出具有线上提醒、线下追踪功能的一卡通纸贴设计,其与一卡通等磁卡交联,可有效防丢及寻回,以保证个人隐私及财产安全。文章中的一卡通纸贴设计为随身物品防丢及寻回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未来获得风投并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关键词:一卡通;防丢与寻回设计;记忆遗忘理论;超宽带定位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29-0016-06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loss of personal belonging is the essence of physiology that human beings present easy forgetting in many things. The all-purpose card could be recognized as a product for us fight against forgetting, which integrates multiple functions and personal identified information into one card to help us preventing from memorizing fragmented information. Firstly, we elaborated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human memory and the law of forgetting, emphasizing that repeated memorization would be helpful in transforming short term memory into long term memory,thusresulting in slower forgetting rate in a sense. Furthermore, we stated the occurrence of all-purpose card,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it and the disturbance of daily life due to loss of all-purpose card. We highlighted that novel design for loss prevention and searching back of all-purpose car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our daily life. Finally, we stated several classical designs and analy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rawbacks. A new design named as all-purposecardtag was proposed with the functions of online reminder as well as offline track by combining the promising wireles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ultra-wide band (UWB) and theory of memory-forgetting. This new design is expect to provide securities of personal privacy and properties, which might be successful in future and receive venture investment to spread potential huge market.
Keywords: all-purpose card; Theory of Memory and Forgetting; design of loss prevention and searching back; ultra-wide b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人類记忆的形成及遗忘规律受大脑脑电活动、化学物质活动及多种心理学因素影响,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进程,增加了日常生活信息量,从而加剧了人类对短时记忆的遗忘。另外,经济发展和时代信息化的同时,也促使企事业单位、商家店铺等竞相推出提高人们生活便利的各种信息卡片(如门禁卡、社保卡、福利卡、会员卡等)。这些卡片储存了必要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的设施使用信息,使我们不必刻意记忆各种身份识别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类容易遗忘的缺陷。然而,随着卡片越积越多,在工作、生活或出行时需要携带多张卡片,使用时又需花费时间找出相应卡片,这无疑增加了生活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某些卡片丢失时,重新办理则进一步增添了工作与生活麻烦。
得益于国家对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推动,针对人们克服遗忘的心理需要及对生活便利的现实需求,社会各行业(尤其是高校)逐渐推出了融合多种卡片功能的一卡通服务。一卡通方便携带、内含多种身份信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然而,伴随一卡通的大批量生产,在各大高校的丢失墙或掌上校园等平台均可见较严重的一卡通丢失现象。由于一卡通存储着用户多种重要的身份认证信息,丢失后补办也较繁琐,因此设计、开发针对一卡通的防丢与寻回装置,是人们克服遗忘并保障隐私与财产安全的必经之路。
针对一卡通丢失现象,本文从物品丢失的记忆、遗忘等心理学机制出发,结合人们对便利生活的现实需求,较系统地论述了校园一卡通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综述了针对一卡通的防丢与寻回装置,从其优秀设计中获得灵感,提出新的防丢设计。
1 人类的记忆形成与遗忘规律
人的大脑约在胚胎第50-65天之间逐渐形成。研究表明,胎儿期大脑极有可能已具备记忆功能,并可与外界进行简单联系[1]。生活中常发现,啼哭的新生儿听到母亲怀孕时经常听的歌曲,通常会停止哭泣,原因可能是婴儿回忆起在母亲子宫内的舒适日子。但是,人类对幼儿时期的记忆,尤其是三岁前的事情较为模糊。人的一生会产生大量记忆,但随着时间推移,只会留下少量记忆。人类为什么会记住一些事情而忘记另外一些事情呢?
1.1 记忆的形成与遗忘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2]。人类可以利用短期记忆存储信息,其为大脑脑电活动和化学物质活动的短暂变化,随着大脑思绪转移分散,短期记忆会迅速淡化甚至消失。长期记忆则不同,许多长期记忆甚至可持续一生。
对于记忆规律的生理学基础,已有研究表明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导致记忆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在离体海马脑片的电生理研究中发现,某种神经元受到一定量的刺激后,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增强,并会出现长时间延迟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 Time Potentiation, LTP)[2]。通常认为,LTP是学习记忆的细胞基础,且LTP强化记忆的形成,并将信息长期储存。LTP维持的原因是突触前、后两种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突触前不断释放递质,并且突触后膜的受体、离子通道和酶类等发生状态改变,进一步产生逆行信使不断向突触前扩散,以维持递质释放[3]。以上记忆理论表明只有信息不断地巩固,才能将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接触、刺激及相互联系可启动LTP程序。总之,重复的训练、情感记忆与LTP密切相关,LTP又与神经细胞突融的可塑性与重建有关。
人们对儿时的记忆通常比较模糊,其原因主要有:(1)大脑神经结构。由于形成记忆的大脑海马区和大脑其他区域的神经通道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幼年时期的记忆可能仍以短期记忆为主,并未形成长期记忆。(2)语言能力。表达思想的词语会强化对事件的记忆。通常孩子只有在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某个事件时,才会在大脑里留下记忆[4]。(3)自我身份意识。英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给正在学步的孩子们看一个玩具狮,然后将它放进抽屉里,一个星期后测试他们是否回忆起放玩具狮的地方。结果发现,那些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即拥有自我身份意识)的孩子能够回忆起,而那些未能通过镜子实验测试的孩子则不知玩具狮的去向[5,6]。
成人为什么仍出现记忆遗忘的现象呢?显然上述理由已不成立,正常成年人大脑神经结构发育成熟、语言能力提高,已具有自我身份意识。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介绍说,人脑就像计算机,记忆先被编码储存,回忆就是记忆提取的过程。记忆首先被储藏在短期记忆库中,然后再被转入长期记忆库。短期记忆库只有有限的容量,一般人可以短期记住5至7件事,短期记忆的持续时间仅有15至30秒。但短期記忆也可延长,这需要记忆者不断口头重复信息,以便让这些信息持续保留在短期记忆中。在短期记忆中持续留下的记忆,将会被传送至长期记忆库。但是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时刻都会有事情发生。大脑总是在不断补充新的记忆,新记忆会对旧记忆产生干扰,新记忆会阻止大脑找到旧记忆的编码。出现这种情况时,对往事的记忆变得模糊甚至无法想起也就不可避免[7,8]。
科学家对上述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记忆时,先进入大脑的信息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易遗忘,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的材料产生干扰作用,即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现象为倒摄抑制[9-1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相关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两种抑制现象。例如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其首尾部分不易遗忘,而中间段落则较难记忆住细节。这是由于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终末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在识记中间部分时则同时受到两种抑制的作用。
这就意味着人为什么常会出现遗忘前几分钟所作所为的现象,尤其在该时间段有其他事件的干扰,在这短期内脑中记忆的事件超过5至7件,增大多余事件被遗忘的可能性。比如,人刚到达餐馆或食堂,放下你的随身物品,然后去点菜、打饭,和同学朋友聊天,再或者看手机,如果突然接到工作消息,自然会仔细思考工作内容,这样看来,随身物品被遗忘也就并非怪事。
综上,如果一个人在短期内发生较多事件,则会对先发生的事件有所干扰,并且短期记忆的持续时间极短,如果没有反复地加强先前事件的记忆,则自然而然被遗忘。
1.2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s)研究发现,学习之后立即会发生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遗忘速度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记忆的保持和遗忘与时间t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将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12]。
设初次记忆后经过t小时,记忆率y近似地满足y=1-0.56t0.06。记忆率、遗忘率随时间间隔(0分钟至6天)的记录变化见表1,其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如图1所示。
由表1、图1的遗忘曲线可知,遗忘速度最快的时间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1.80%、55.80%与64.20%;2天后至第6天的遗忘率稳定在73%左右。表明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尤其在识记后的48小时,遗忘率高达72.20%。一般人的就餐时间通常在20分钟至1小时内,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55.80%的记忆将会丢失,更何况在入餐期间大多数人不会一直注意随身物品,所以人在餐后遗忘随身物品也就司空见惯。除了餐后容易遗落随身物品,乘坐出租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遗落物品,尤其是磁卡或身份证此类体积小的物件,购买商品或是结账遗落身份证、银行卡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2 一卡通的出现、建设及遗失
人类记忆的形成及遗忘有其生理学基础,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片段化进一步加剧了人类对短时记忆的遗忘。为提高人们生活便利程度,降低人们对各种片段化信息的遗忘风险,各企事业单位、商家店铺等竞相推出含有多种功能的信息卡片(如门禁卡、社保卡、会员卡等),在提高管理、销售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舒适度。
2.1 一卡通的出现与丢失现象
各种功能信息卡片储存了必要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的设施使用信息,使我们不必刻意多加记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类容易遗忘的缺陷。然而,随着卡片越积越多,在工作、生活或出行时需要携带多张卡片,使用时又需要花费时间找出相应卡片,这无疑增加了生活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某些卡片丢失时,重新办理則进一步增添了工作、生活麻烦。信息卡片产业发展初期,各单位内部大多使用独立应用系统,二级单位常独立发卡、结算,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具体到高校,表现为校内有多种卡应用系统在使用,造成了学生手持多张卡(如食堂饭卡、图书馆借阅卡、银行消费卡、门禁卡等),给学生用卡带来不便[13,14]。
得益于国家对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推动,针对人们克服遗忘的心理需要及对生活便利的现实需求,社会各行业(尤其是高校)逐渐推出了融合多种卡片功能的一卡通服务。第二代身份证的普及、数字化城市建设、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建设等,都极大地扩展了我国一卡通行业的市场空间[15]。一卡通方便携带、内含多种身份信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此外,随着国家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各种高科技管理工具在全国大中专院校得到普及应用,应用最多的是校园卡。校园卡承载了大量个人信息,师生的饭卡、水卡、门禁卡、图书馆借阅卡等各类证件卡片功能被融合进校园一卡通,为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同时节约了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学校管理及运行效率[14,15]。
由于一卡通存储着用户多种重要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丢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且补办较为繁琐。据校园观察,湖南农业大学创设了多个具有失物招领功能的线上平台,如“柒了个墙”、“掌上校园”App的失物招领版块等。在这些平台上,可发现众多找寻丢失物品或失物招领的公告,其中一卡通是常见丢失对象。此外,在校园内的第十教学楼农大快递超市也设立有KT板,其上贴着不少丢失的一卡通;在各个食堂也设有志愿者站点,其专用记录本可查询各种建议或丢失物品详情。湖南农业大学只是一个缩影,通过线上采访及调查,了解到不只是我校,全国大部分高校均设有类似平台,说明物品丢失现象发生之频繁。
2.2 校园一卡通建设现状与趋势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分析,一卡通在校园领域应用最早、发展最快,功能也最齐全。校园信息化、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等加速助推了一卡通行业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校园一卡通建设范围越来越广,由高等教育院校向基础教育院校普及。至2017年7月,东部部分省份中小学已自主实施校园数字化建设,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校园一卡通系统。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以及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发展的倾斜,中西部校园一卡通市场需求得以释放[15]。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16]。设想若全国所有学校建设一卡通,其用户规模将非常巨大。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向“智慧校园”建设转型,而校园一卡通是智慧校园的先导性工程,并且是校园数字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校园一卡通产业的发展。除教育系统外,其他各行业的一卡通需求同样逐年增长,可以预见一卡通的未来市场将十分庞大。
2.3 一卡通丢失造成的不便与困扰
由于一卡通庞大的用户基数,其丢失率极有可能呈连年上升趋势。一卡通丢失后会造成许多困扰及不便。在校园内,拥有一卡通十分方便,同时其安全性也应引起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就餐、用水、用电、图书借阅、校医院就诊、宿舍区出入等活动均涉及身份认证、付费等重要个人身份信息及财务信息。一卡通一旦丢失,进出校门、学生公寓、图书馆及图书借阅等都将受到阻碍。另外,校园一卡通通常具有水电管控功能,应用于学生公寓水电管理,实施水电计量收费或计时收费,实现学生公寓安全用电和计量的公平控制和集约化控制。如果丢失一卡通,学生无法用水用电,只能先向同学求助,借用其一卡通,最终不得不去办理补卡手续。一卡通也具有电子支付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堂、小卖部、学生公寓水电费等收费缴费管理。如果一卡通丢失,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将会受到很大影响。高校后勤部门为便于统一管理,几乎所有食堂只接受一卡通支付,而拒绝现金支付或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校方支付手段。
据作者个人经历和对周围同学采访,本人曾丢失过校园一卡通和水卡,一位同学曾三次丢失一卡通,另一位也丢失水卡多次,给学习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以农大为例,若水卡丢失则无法找回卡中余额,而补办校园一卡通则需支付20元办卡手续费。可见,校园一卡通丢失不仅给师生的衣食住行、学习、就医等造成重要影响和损失,补办一卡通也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此外,补办部门的工作时间常与上课时间冲突,造成不便。因此,解决校园一卡通防丢或高效找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常见防丢寻回设计与不足
3.1 防物品遗失衣裤口袋
该设计属服装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外衣裤口袋的下部或底部紧固有能使口袋与绳带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可为各种结构,数量不定;绳带材料不定。优化结构是:口袋的底部一角紧固连接件;连接件是某种环状纺织物。将要放进口袋并需防止遗失的重要物品与绳带的一端连接,绳带的另一端与口袋底部的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若更换衣裤,将绳带一端与连接件拆开[17]。
防物品丢失衣裤口袋设计的弊端显而易见,对于物品种类局限过大,只能针对体积较小物品。虽然一卡通体积较小,可以放入口袋中,但连接设备为绳带,一卡通并不能合理地与之连接,缺乏实际意义。且该设计要求服装有口袋,但事实上,现在不少服装为追求美感而不设计口袋等具有储备功能的设计。因而实用性过低,如今该专利已被时代淘汰。
此外还有类似设计,即“防止口袋内物品滑落的衣服”,该衣服设计口袋内两侧固定有自粘的薄带,使口袋封闭,从而防止滑落[18]。从其实用性来看,物品从口袋内取出或放入时需要解开薄带,使用不方便,且薄带会逐渐失去粘性,甚至可能损伤物品,如纸质类或毛绒物,极易被黏性物质粘住。
3.2 卡片型遗失防盗警报装置
该装置由卡片副机与随身主机装置所组成(图2),其特征是卡片副机及随身主机均具有中央處理控制器、电源管理回路、信号接收器、间歇振荡发射器、警示发音等装置,而卡片副机提供的隐密性夹带装置可保护随身物品,且可感应物件是否远离用户超出设定距离。若副机中的物品在遭窃取或遗忘而远离主机超过预设距离时,随身主机及卡片副机的警示发音装置将发出紧急声响,直到走近物品、信号感应明显变强为止。防盗报警功能不仅能提醒用户并警吓窃贼,而且能指示物品遗落的位置[19]。
该防丢装置并未广泛推广到市场,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警示发音部件容易造成使用困扰。若卡片副机距离用户过远,仅凭随身主机的声响可能找不到副机而导致物品丢失;若距离过近,极易出现临时去某个位置便发出警报,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场景而引起用户困扰。其次,当报警装置响起后,若失主并未找到,窃贼会发现副机报警装置,进行拆毁丢弃,而导致用户贵重物品难以寻回。
3.3 物品防丢失追踪装置
该装置由机壳、钥匙扣组成,并配置有麦克风、GPS定位芯片、蜂鸣器等部件,可应用于多种物件的防丢失(图3)。机壳与钥匙扣以连接件连接,贵重物品(如钱包、钥匙等)连接于钥匙扣。麦克风可实时接收语音并自动识别,重要语音内容需预先设置并保存。当用户说出预存的语音内容时,控制器同步向蜂鸣器和LED闪烁灯发出运行指令并同步运行。具有GPRS通讯模块的网络支持,通过GPS定位芯片可实现实时定位,用户使用手机的定位软件可完成追踪装置的定位[20]。
该装置仍存在应用受限问题。其语音识别芯片将用户的即时语音内容与预存的语音内容进行对比,只有内容一致时,才发出运行指令。这表明在使用前如果未预存用户语音,使用中则无法完成指令识别,更无法运行指令。
3.4 二维码防丢系统
用户通过扫描丢失物品上的二维码,可以获知失主的信息,方便丢失物品的找回[21]。
二维码防丢设计虽可方便贴在一卡通上,在丢失后捡拾者通过扫码联系失主,但扫码操作对象受限。其使用者为拾者,假定的情况是拾者具备“拾金不昧”的品格,当这类人捡拾遗落的物品,扫描二维码后会主动联系失主并归还。很显然,设计者忽视了社会上的盗贼和不作为群体,这类群体要么将丢失物品归为己有,要么知晓失主信息但不归还。
4 防丢寻回设计改进
结合前述的人类记忆遗忘机制、一卡通的出现及发展趋势、常见的防丢寻回设计,我们为一卡通防丢寻回设计提出以下改进。
4.1 完善一卡通丢失冻结功能
办理一卡通时,用户首次登入后需完善个人信息,后台自动统计信息完善程度,若信息完成度低于一定阈值则提醒用户补充相关信息至合格。随后可与微信账号或手机号等进行绑定,便于日后修改密码、挂失等操作。若一卡通遗失,丢失者可登录一卡通管理平台(如掌上校园App)或网站,通过绑定设备冻结一卡通,防止捡拾者私吞或非法利用之。一卡通丢失后首先应保证其内信息、财产等不被泄露,随后用户可抽空进行补办。
4.2 创新设计具有提醒及定位功能的贴纸
该设计分为线上(微信小程序或其他网络平台)与线下(产品实体)两部分。线下纸贴内设感应器,并在线上系统设有GSM模块,其融合了上述“卡片型遗失防盗警报装置”与“二维码防丢系统”的设计优势。此外,根据人类遗忘规律理论,考虑到事件重复性与长期记忆有关,故线上系统可增设定时闹钟模块。在线上App或微信小程序设定时间间隔和距离,当到达设定时间,系统推送信息至用户手机,线下纸贴同时振动提醒用户携带一卡通。当纸贴内感应装置远离人超出预设距离时,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迅速将一卡通位置传送至用户手机,振动提醒用户一卡通所在位置,用户根据需求取回一卡通或在线上取消震动。
对遗失的一卡通进行精准定位是该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超宽带技术(Ultra-Wide Band, UWB)是目前精准定位领域的前沿技术,可实现移动设备的高精度定位。UWB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UWB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抗截获能力高、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可以迅速定位物品位置,方便失主尽快找回[22,23]。
相比蓝牙、Wi-Fi、ZigBee等经典定位技术,UWB具备以下多种优势[23-27]:
(1)穿透力强,定位精度高。可穿透多层树叶、或具相当厚度的障碍物,使其能在丛林信道环境中仍可有效传播信号,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精确定位。UWB脉冲信号的宽带在纳秒级,定位精确度0.1-0.15米,因此在距离分辨能力上高于其他传统系统。
(2)安全性高。UWB的发射功率低,信号能够很好地隐蔽在其他类型信号和环境噪声中,传统的接收机无法识别和接收。
(3)系统稳定且抗干扰能力强。UWB发射的脉冲抗干扰能力强于连续电磁波,且工作频段在3GHz-10GHz,比2.4G频段的无线定位技术所受干扰信号更少。
(4)拥用500MHz以上的带宽。
(5)传输速率高。UWB较宽的带宽决定了其高传输速率,传输速率可达100-500Mbit/s。
(6)功耗较低。高射频带宽发射时需要的平均功率很低,特别是在短距离通信应用中,UWB发射机的功率普遍低于1mW,可显著延长系统工作时间,且对人体的电磁波辐射极其微小。
(7)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目前国内还未出现将UWB融入民用定位系统中,国际上苹果公司自行设计的UWB芯片,与Decawave公司的DW1000芯片具有类似的功能,可提供10厘米左右的精确定位,已运用于iPhone11系列手机中。将UWB技术用于一卡通纸贴设计,有望大幅降低一卡通丢失率并提高寻回率[28]。
5 结束语
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逐渐推出方便人们生活的多种多功能信息卡片,其中校园一卡通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是一卡通的大量丢失。一卡通内含师生重要的身份、财产信息,一旦发生丢失或被盗,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且面临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安全隐患。个人随身物品丢失的绝大部分原因是人类容易遗忘的生理本质,因此文本从人类的记忆形成与遗忘规律出发,较系统地阐述了记忆形成的生理学基础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点明对事件的反复记忆方能使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一定程度上克服遗忘。通过对一卡通的出现、建设现状以及丢失造成的困扰等问题进行综述,说明一卡通对提高人们生活便利程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广阔的应用市场,并指出一卡通防丢及寻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通过对常见的防丢及寻回设计的特点及不足进行阐述,从中汲取灵感,并结合前沿精准定位技术UWB与记忆遗忘理论,提出具有线上提醒、线下追踪功能的一卡通纸贴设计。将该纸贴与一卡通等磁卡或其他物品进行交联,尽可能地保证个人财产及隐私的安全。本文一卡通纸贴设计为随身物品防丢及寻回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未来获得风险投资并具有一定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增保,王笃伦.人胚胎大脑开始形成时间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03,25(2):164-164.
[2]唐红梅,董军.小脑中的LTD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及产生机制[J].陕西医学杂志,2006(12):1681-1683.
[3]柯尊记,姚志彬.空间学习记忆的行为模式及其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J].解剖科学进展,1998,004(001):1-7.
[4]Kuhl, Patricia K .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racking the Speech Code[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4, 5(11): 831-843.
[5]Quinlan M L. The Mirror Test[J]. Good Housekeeping, 2000.
[6]Krumberger J M. The Mirror Test[J]. 2004.
[7]阳光.记忆和遗忘的奥秘[J].先锋队,2015(12):53-53.
[8]亦竹.揭开记忆与遗忘间的奥秘[J].老友,2015(4):66-66.
[9]周广艺,彭金定.顺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认知心理学语言遗忘机制阐释[J].求索,2014(6):90-93.
[10]Wessells M G,何三宁.遗忘的机制是什么[J].青海师专学报,1987(04):61-70.
[11]段婷婷.情绪记忆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12]吴福元.关于遗忘曲线问题[J].心理科学通讯,1965(01):31-32+68.
[13]况志军,李正凡,陈金杰,等.校园一卡通的研究与分析[J].江西科学,2005(03):63-65+72.
[14]郭延斌.高校校园“一卡通”势在必行[J].科技信息,2008(17): 390-391.
[15]2017年中国一卡通行业市场状况与发展前景分析[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05-11.
[16]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Z].中华人民教育部,2019-06-17.
[17]李檬.防物品遗失衣裤口袋:中国,CN201220167397.X[P].2012-11-21.
[18]黄奇志.防止口袋内物品滑落的衣服:中国,CN200920172107.9[P].2010-2-17.
[19]陈进育.卡片型遗失、防盗警报装置:中国,CN98224897.0,1999.12.22[P].
[20]李思毅.一種物品防丢失追踪装置:中国,CN201721599385.3[P].2018-06-22.
[21]梁晨,董子千,刘盛堂,等.一种寻物防丢方法及系统:中国,CN201610375315.3[P].2016-11-02.
[22]徐劲松,卢晓春,边玉敬.基于UWB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仿真[C].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23]杨亚静.室外UWB精确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24]张鲁川,董磊.浅析UWB定位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85-285.
[25]肖超.基于无线信号的室内定位方法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62-62.
[26]蒋伟民,毕红军.五种主流近距离无线技术比较[J].科技资讯,2007(02):2-2.
[27]程宝洪.无线宽带技术的互补与竞争[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5(11):44-44.
[28]李威,叶焱,谢晋雄,等.UWB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及实现[J].数据通信,2018,186(0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