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0-10-20司晓悦王壮壮赵霞霞
司晓悦,王壮壮,赵霞霞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
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和速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我国在199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方案》。同时,做为科技成果转化策源地的各大高校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东北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科技园,被认为是开启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清华大学通过成立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率先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运行机制;浙江大学保证科技成果发明人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部分收益,并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尽管如此,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仍然较低,我国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却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涉及到我国创新与发展的大问题。
我国诸多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截至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仍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但目前尚未有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旨在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方法,以2000—2018年CNKI数据库中CSSCI来源文献为样本,对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文献量、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以及发展态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多维视角审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态势,以期为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科技成果转化”或“科研成果转化”,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同时将文献来源类别设定为 CSSCI,搜索结果显示 2000—2018年共有1 976篇文献,剔除报告、会议、约稿启示、出版物介绍及声明等,经过对比筛选后得到精确文献1 949篇。CNKI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学术期刊网站,CSSCI来源期刊是我国较为权威的学术期刊,因此,CSSCI来源文献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的趋势与热点。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2]。它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科学领域,旨在绘制、挖掘、分析、整理,实现知识的导航和显示的过程,能够直观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研究工具是由国际著名的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用javs语言开发的、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18年主题是“科技成果转化”或“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可视化方式建立知识图谱,以把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及热点演进
2.1 文献量分析
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可以反映出该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情况,自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2000—2001年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文献量出现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文献量开始反转出现上升趋势。随着2008年我国制定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相关研究文献量又呈急剧上升态势。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关研究文献量再次呈现出上升趋势,且直到2018年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由此观之: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受到政府出台政策影响较大;第二,科技成果转化自2000年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且研究热度稳步上升。
图1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
2.2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机构情况
考察2000—2018年间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情况,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发文58篇,以刘希宋、喻登科和李玥等[3]为主的学者发文量相当可观,使哈尔滨工程大学整体发文量领先于其他机构,其次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发文49篇,西安交通大学发文41篇,清华大学发文34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文33篇,余下见图3,在此不再过多赘述。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图2的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在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字体大小代表中心性,连接边表示合作性。结果显示,网络节点数量为170,连线数量为49,网络密度为 0.003 4,图中节点分布较为分散、节点间的连线较为稀疏。机构之间联系密切的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除去这些之外,大多数的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合作程度相对较低。
图2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3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文量前二十的机构
2.3 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选择参数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和主题词(Term),时间段选为2000—2018年,时间间隔是1年,对每个时间间隔内的前50个词进行分析,其他值默认,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对策、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绩效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指标体系等关键词。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总结分类发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如表1所示。
2.3.1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问题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现实情况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发掘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足之处,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等20多所高校联合进行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高校每年创造的科技成果数量为在6 000~8 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项目却低于10%,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4]。周锐超等[5]认为由于思想层面的落后,政策导向偏离,科研人员只重成果而不注重成果的转化,再加上相关转化机制不够健全,所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蒋兴华等[6]则是着重从政策层面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不完善、规定模糊且协调性较差,难以发挥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面政策相对缺失,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较低。纪建强等[7]运用博弈论和成本收益分析法对造成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发现思想观念、行政审批、成果供给质量较低、政策制度不完善是主要原因。杨建敏等[8]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所在,由于科技工作没有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科技工作者市场意识淡薄,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无法为企业真正解决生产和研发中的实际困难,科研工作与地方企业进行结合和交流较少,科研工作较为闭塞,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距甚远。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不断推进,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存在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客观。从最初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中外比较,到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转化动力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逐渐探析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深层次问题。诸多学者也提出了解决措施,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但是学界所提出的部分解决措施在实践操作中仍有困难。
2.3.2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成为了学界争相研究的热点之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克服自身组织结构性缺陷、提供充足资金,从而跨越“死亡之谷”与“达尔文之海”两种障碍,通过建立产学研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组织模式,使得产、学、研发挥各自优势有机结合,进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9]。陈英杰[10]基于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揭示了产学研合作的变化规律,指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进展仍然缓慢,为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政府要引领产学研合作的全面改革。唐斌等[11]通过对湖南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调查发现产学研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着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对接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还需通过优化环境、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水平等手段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付连峰[12]研究发现科技人员倾向于从事学术研究以求确保自身的职业晋升,而产学研合作对科技人员的职业晋升没有积极的影响,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必须加强对科技人员职业晋升的制度化激励措施,推动科技人员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纵观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先后经历产学研合作的含义和优势、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等各方定位、产学研合作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高效的推动产、学、研各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成果转化等阶段。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模式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也经历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
2.3.3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明确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陈俊[13]率先提出对要检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对职务发明成果原始权利人的归属、专利申请人的资格、科技转化收益、技术入股等问题对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进行立法完善。曲雁[14]认为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经验,从法律层面突出发明人和科研人员的地位,同时成立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管理专门机构,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郭晓音等[15]强调了知识产权证券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证券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还可以分散降低风险,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路上的绊脚石。郭宇燕[16]基于以往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提出了“以调为主、调诉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商会调解、电视调解、行政调解的积极作用,并且确立非诉调解与审判正向衔接及反向衔接相结合的调诉机制,更好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谢地[17]主张制定国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优化国有资产价值评估程序和利益冲突信息披露程序,从而完善国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是涉及到科技成果拥有者和转化方重大利益的问题,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问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从法律制度层面到具体的保护方法再到纠纷解决机制逐步进行,可以看出,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由法律层面往多方向发展,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
2.3.4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是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涂小东等[18]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张从科技成果转化潜力(R&D人员、研究经费、科研机构数量、论著数量、各级获奖成果、国内外专利数),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频次、成果转让数量、生产经营收入、无形技术收入、人才培养、外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推广人员、学校品牌度、科技成果市场需求度和转化满意度)三个方面的细分指标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孙德升等[19]通过ISCP范式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结构和绩效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制度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较差,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来调整市场结构和行为,从而提升绩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唐五湘[20]对比了我国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层次设置、指标的个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发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注重可操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评价更注重微观层面而对宏观层面的评价考虑不够。钟卫等[21]运用Bootstrap-DEA法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出发,测算了50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发现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整体水平不高,科研实力强、拥有医学院、首批加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较好。绩效评价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效率鉴定的重要方式,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一大热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最初重视评价指标的设计,随着研究的丰富开始着眼于评价方法和指标的科学性,后又着重对科技成果转绩效评价较差的原因进行剖析,再到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实际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研究逐渐深入、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且越来越注重理论方法和实际的结合。
2.4 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为考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主题的演进过程,利用Citespace提供的关键词共现的Timezone功能展示了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视图,如图4所示。通过时区演进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而理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
图4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演进图谱
结合图4和图1可以发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0—2006年,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关研究文献量相当可观,且数量稳步增长。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诸多热点主题都在这一时期兴起,各类研究主题交织在一起,如: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关键词。
第二阶段是2007—2009年,平稳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受国家政策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文献量开始快速上升,但是涌现出的新兴主题较少,知识管理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主题,其次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和职务科技成果,相关研究平稳进行。
第三阶段是2010—2015年,进一步发展时期。受国家政策影响,这一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文献量急剧上升,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创新驱动、激励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新兴主题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一步发展。
第四阶段是2016—2018年,深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开始关注成果拥有着权益保护、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具体方面,但是关注度均较低,尚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研究主题。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和收益分配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前沿
CiteSpace 提供了突变词探测技术(burst detection),通过词频的变化趋势来分析某一领域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突变词指在短期内多次重复出现的词,根据突变词出现的频次变化可以判断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运行Citation Burst,发现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突变词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前沿演进
由表2可知,前10位的突变词为科研成果、大学科技园、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成果、指标体系、制约因素、绩效评价、协同创新和评价体系。根据关键词突变可以发现,2000年开始,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刚刚进入爆发期突变词较多,主要有科研成果、大学科技园和产学研结合,其中产学研结合虽然爆发强度不够,但是持续时间较长。在2002—2006年间,高等院校突现成为前沿,但大学科技园和高等院校也都是产学研结合研究的重要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产学研结合成为了早期研究的前沿主题。2006—2012年间,先后涌现出农业科技成果、指标体系和制约因素等突现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何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哪些因素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这一时期内的研究前沿。2012—2018年间,先后出现绩效评价、协同创新和评价体系三大突现关键词,在数据截至的2018年,这三大关键词仍未停止突变,其中绩效评价和评价体系联系紧密。由此可见在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协同创新和绩效评价仍是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发展态势主要是:
第一,协同创新将是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未来几年的热点研究问题。协同创新突变率达到11.361 2,自2013年至今仍在持续,说明学界对其关注和使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可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进程,是科技创新的一种新范式。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更高级的阶段,由以前的多方合作关系转向了协同关系,当前对于协同创新的研究更强调重要性、效果和实现路径,将来协同创新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协同创新机构对接以及如何有效开展等方面。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将在未来几年保持研究热度,仍是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绩效评价和评价体系都出现了突变,绩效评价突变强度为4.441 3,时间为2012—2018年,评价体系突变强度为3.326 6,时间为2016—2018年。由此可见,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研究一直都是研究的前沿热点,但是纵观演变过程,从单纯的评价指标建立到对具体科技成果转化实例进行绩效评价,再到近年开始构建以评价制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为主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系统、具有可操作性。
4 结语
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CSSCI来源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文献为样本,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态势等内容,总结结论如下: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展态势明显。自2000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一直都是学界的重要议题,且热度不断攀升;在研究机构方面,当前已经形成了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机构,但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合作程度较低,跨机构的合作有待加强。
第二,自2000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为蓬勃发展时期、稳定发展时期、进一步发展时期和深化发展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问题的探索、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等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客观,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大学科技园等几个方面,涉及产学研合作的各个方面,已经较为全面系统。知识产权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保障发明人的利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则是集中在评价指标的构建和绩效评价效果较差原因探索等方面。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主要是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突变词探测发现协同创新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评价体系)突变率较高,尤其是协同创新突变率高达11.361 2,绩效评价突变率虽然只有4.441 3,但是持续时间较长,期间还出现了突变关键词绩效评价体系。这意味着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完善。第一,对科技中介机构研究不足,当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价值,所提供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评估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远远不足。第二,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相关问题研究不足,当前学界已经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吸引力不足,但是建立什么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以调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