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
2020-10-20李丽红郝生跃
林 鹏,李丽红,郝生跃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随着全国双创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众创空间迎来大爆发时期。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众创空间已达5 739家(纳入火炬计划统计),总面积达2 523万m2,与2016相比增幅超过33%,且仍然呈迅速增长态势[1]。然而蓬勃生机下不可掩盖的是中国众创空间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行业标准缺失,运营能力良莠不齐;众创变租房,概念大于实际;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众创空间发展参差不齐,缺少一套科学具体的度量标准。一方面,为了规范化管理市场,量化众创空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为众创空间自身能力的提升、精细化运营提供有序的改善路径,明确改进方向。本文基于辽宁省2018年度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实际运营情况,从能力成熟度角度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水平展开深入分析。
1 研究基础
1.1 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对众创空间的定义,众创空间是为创业及成长阶段的公司、企业和个人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并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特色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的平台[2]。因此不仅提供硬件的联合办公场所,也要解决从商业业态构建到企业事务性工作的软性服务。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统计梳理,直观看到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更多围绕创业者展开,主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如图1所示。对于评价科技孵化服务型企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少之又少,缺乏一套科学具体的度量标准。
图1 众创空间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1.2 能力成熟度模型理论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是1987年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协会提出的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持续流程改善”的概念评估软件流程的成熟度,以引导公司有效改善组织的软件开发能力[3]。模型定义的“成熟度”等级(通常为4~6个),更加直观地衡量主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基于CMM模型展开的发展演变,广泛地应用到软件以外其他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中,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研究方向成熟度模型等级分类对比
针对CMM模型在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服务型企业中的应用空缺,本文创新性地从成熟度角度出发,运用“持续过程改进”思想建立成熟度评价模型,对众创空间服务管理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
1.3 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以完善和提升众创空间的便利化、全方位、高质量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推动创新创业,促进成功创业,支撑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2)分类性原则。通过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的方式,结合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特点,确定差异性的权重标准,对众创空间实行分类评价管理。
(3)可行性原则。根据众创空间的不同类别,科学设置具有类别特色的考核指标,使众创空间考核工作切实、可行。
(4)客观性原则。以定量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手段,按照定性与定量、总量与比值相结合的方式,对众创空间的基础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孵化绩效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5)公平性原则。依据众创空间报送省科技厅的年度绩效评价统计数据和报告,通过强化市科技局审核责任和省科技厅评审的方式,切实增强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2 成熟度模型构建
基于CMM模型的五级分层框架,结合对众创空间实际发展水平的调研分析,本文将成熟度等级划分为:初期创意阶段V1、体系初建阶段V2、战略发展阶段V3、升级发展阶段V4、最佳成熟阶段V5。如图2所示。
图2 众创空间发展水平成熟度等级
初期创意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刚具备成立众创空间的条件,或刚建立众创空间。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专项资金拨款、基础设施补助、运营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撑众创空间的运营发展[4];提供的创业服务也主要来于自有资源;专业服务人员素质中等,对孵化企业的管理流程不明确;管理活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无序混乱的,众创空间无明确的发展目标、详细规划和具体实务。
体系初建阶段:在此阶段,众创空间认识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孵化模式,确定自身发展定位,逐步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但整体孵化效率不高、服务内容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新经济、新形式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营利能力方面,融资能力和手段十分有限,主要依赖于政策补贴支持,自身供血能力不足。
战略发展阶段:众创空间已经清晰了企业孵化服务中的关键过程域及具体管理工作,能够聚合资本、企服、产业等要素和资源,搭建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拥有成熟的专业运营团队,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注重结果导向,孵化成功率较高;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逐步提高在地区中的市场竞争力。
升级发展阶段:从“规模化发展”演进为 “高质量发展”。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众创空间的孵化产出质量更高,并且向着主题化、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升级发展的众创空间更加关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创业孵化和产业需求结合越来越紧密,专业领域孵化、细分产业孵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纵深推进双创服务的精准、优化。
最佳成熟阶段:经过多年积累,众创空间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能够在区域内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在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全局性和前瞻性能力强[5],能够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并且成功应对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挑战。
3 评价指标的确立
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众创空间运营情况的基础,指标的准确性、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3.1 文献分析
一方面,查阅众创空间构成要素的相关文献。郝君超等[6]通过分析我国发展现状和国外优秀经验,强调合理的众创空间绩效指标应包括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量、服务创业者数量等硬性数量指标,以及其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和孵化企业存活率。娄淑珍等[7]基于平台理论研究梳理,通过质性和量化相结合构建了要素供给、需求集聚和平台化匹配的众创空间竞争力三维度评价模型。呼若青等[8]基于产出-效率双维视角构建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及演进规律展开研究。还有从投入-产出角度展开的研究:任婷婷[9]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性质设计投入指标,分为劳动力资源指标和资本资源指标两部分,从孵化器自身角度和在孵企业角度设计产出指标;刘帅[10]将投入指标分为物质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三类,将产出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类、孵化效益类、社会效益类,最终形成了含有 11 个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查阅其他省市众创空间的认定和评审标准。天津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指出:“众创空间发展应方向明确,建立创业导师服务体系和可持续商业模式”;湖南省《促进众创空间发展与管理办法》中涵盖集聚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创业融资服务、建立创业导师队伍等内容;大连市推出的管理办法较为完整,从基础条件、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这类众创空间评价办法的问题在于,停留在指导原则层面、缺乏细化的评价指标,或是对发展指标的罗列,未给出系统框架。
3.2 评价指标初步确定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辽宁省众创空间的实际情况和统计数据的易得性,根据全面性、客观性、易于量化原则,本文选取基础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孵化绩效作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由25个易于量化的关键性指标构成,初步构建的众创空间四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基础能力。主要从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完善程度、总面积与使用面积占比、统计数据与年度报告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A1.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使用面积和公共面积占比;A2.每km2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数;A3.众创空间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完善程度及财务状况;A4.统计和工作总结报告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共4个指标。
(2)服务能力。主要从举办创新创业等活动情况、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服务收入与总收入占比、员工服务企业或团队占比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B1.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与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总数的比例;B2.创业导师数量与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总数的比例;B3.考核期内举办创新创业等活动的次数;B4.考核期内收入构成中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总收入不包括政府性收入)。
(3)集聚能力。主要从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金融服务能力、产业集中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C1.众创空间自建或与投融资机构合作设立的供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使用的资金数额;C2.签约中介服务机构数量;C3.众创空间在区域范围内的辐射效应;C4.考核期内吸纳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数量;C5.孵化团队科技人员情况;C6.考核期内众创空间和入驻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总额;C7.聚集创业者数量或吸纳就业能力。
(4)孵化绩效。主要从获得投资情况、吸纳就业情况、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D1.考核期内获得投融资的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数量;D2.考核期内入驻团队增量;D3.考核期内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获得投融资总额;D4.为创业团队和企业推介科技成果、对接并成功转移转化数量;D5.考核期内吸纳就业人数;D6.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量;D7.考核期内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数量;D8.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中科技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D9.考核期内产出的技术成果数量;D10.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的业务递增及组织成长情况。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众创空间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的过程中,运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计算得到所有指标的定量化分值,取其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判集指标作为最终评判结果,确定众创空间管理能力成熟度。
(1)客观赋权法:用于定量指标的计取。根据各众创空间每年上报的年度统计数据表和工作报告中的部分数据,按照指标定义以及二级指标的评分细则,在核实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并采用功效函数法对其进行打分。
(2)主观赋权法:用于定性指标的计取。专家根据对定性指标等级的描述,通过众创空间年度报告、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得定性评估的依据,通过集体评议在等级的赋值范围内进行打分,对打分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专家团由9人组成,包括辽宁省各高校相关领域的教授、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的经营管理者。经专家评估会的赋值打分,剔除了“空间入驻团队增量、团队科技人员情况、聚集创业者或吸纳就业能力、产生的项目技术成果数量等”评分均值较低的指标。
最终剔除的指权权重占总体的20%,因此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即为在原先权重的基础上除以80%。经一致性检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出众创空间的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4 实证检验
运用已构建的众创空间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本文以东创空间为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有效保证数据的获得性、可靠性,根据企业的实际开展情况确定成熟度等级,分析其发展水平,借助实地调研机会进行结果检验。同理应用此方法可计算出全部在辽众创空间的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让企业对自身服务管理的基本状态作准确定位,也帮助众创空间管理部门明确各众创空间实际发展水平,作为其动态管理、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的重要依据。
东创空间由东北大学于2014年创立,2017年起入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其依托东北大学教育优质资源、科研优质资源及校友资源优势,是一家集创新教育、创业培训、导师服务、初级孵化、产业服务到天使投资各方面于一体的综合型众创空间。
4.1 成熟度模型求解
首先构建因素级,基于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对四个关键域的21个相关关键活动设定等级评价矩阵,对应基本情况(B1),服务能力(B2),集聚能力(B3),孵化绩效(B4),所辖的所有二级指标均分别对应
构建评语集,对初始级至持续优化级分别进行1至 5的分数赋值并以集合表示,我们将得到等级评价矩阵为H=(初期创意阶段,体系初建阶段,战略发展阶段,升级发展阶段,最佳成熟阶段)=(1,2,3,4,5)T。
模糊评价,17个定量评价指标根据评分细则的规定赋分,4个定性指标结合专家意见进行赋值打分,确定各要素的评判矩阵
每个子能力都对应一个Ri,本文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共有4个方面的子能力,其中表示子能力的第m个关键指标的单因素评价,所以表示的第m个关键指标得分。
将各子能力的概率向量与权重综合即可得到众创空间的成熟度概率向量:
依据东创空间报送省科技厅的年度数据统计表和工作报告,对应评分细则,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得出各级指标分值和整体管理能力,如表3所示。
表3 沈阳建筑大学孵化基地成熟度各指标分值
4.2 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前文的分析,将众创空间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设定为:初期创意阶段[0-1)、体系初建阶段[1-2)、战略发展阶段[2-3)、升级发展阶段[3-4)、最佳成熟阶段[4-5)。计算结果显示,该众创空间的成熟度综合评分为2.65分,处于战略发展阶段的中上游,说明该众创空间整体发展水平良好,已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能够为入驻团队提供便利化的服务。基本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也构建完成,且孵化成功率较高,在所在区域中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一定的影响力。
评价模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最终确定整体成熟度等级,还可以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成熟度,并通过图表直观地表现出来。其中,雷达图法广泛应用于竞争力、绩效的综合评价,具有等级化、指标化和直观化的特点[11],见图3;旭日图法源于TreeMap[12],能够清晰体现层级和归属关系以及各子元素对整体的相对贡献[13],见图4。
图3 沈阳建筑大学众创空间发展水平成熟度评估雷达图
图4 沈阳建筑大学众创空间发展水平成熟度评估旭日图
通过雷达图明显看到,众创空间的基本情况和服务能力比较完善,相对而言集聚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孵化绩效为该众创空间的短板。通过旭日图可以进一步体现各级指标所占权重以及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分析计算结果可知:
B1.基本能力:该众创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办公场所与配套等硬件基础设施完备,基本运行制度已经建成完善,能够围绕自身核心资源进行业务拓展。
B2.服务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组办、创业导师引导等创业扶持的软服务方面也较为全面。其中特别是C22创业导师数量与入驻项目团队和企业总数的比例这一指标评分较高,考虑到众创空间依托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势能够建立丰富的导师团队,在孵化过程中为团队提供更便利、更全面的导师帮扶。
B3.集聚能力:在集聚能力上距离成熟的众创空间还存有差距,后续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其中,C32签约中介服务机构数量、C34吸纳创新创业团队数量、C35获得财政资金支持三项评分值较低,说明该众创空间与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不多,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
B4.孵化绩效:其孵化绩效不良,孵化产出效率过低,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业等未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重点体现在C41获得投融资的项目团队数量、C44吸纳就业人数两个指标,说明在投融资服务渠道与模式上,融资能力比较有限,无法满足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另外,C4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量、C45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评分较高,考虑到依托东北大学强势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项目团队拥有较多的科研成果,并且能够达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有效融合。
4.3 分析结果检验
借助实地调研机会对分析结果进行检验。
B1.基本情况良好:东创空间打造特色的线上线下服务。线下众创空间总面积6 335m2,划分创新基地、综合服务区、早期孵化区、教学讨论区、休闲交流区五大功能区,至2019年初累计服务创业团队274家,具有一定的行业规模。线上建立了国内首家立足于高校众创空间的技术开发外包服务平台,将校内创业项目与市场接轨,无缝对接项目需求方及服务提供方。因此东创空间能够明确自身发展模式,搭建形成符合发展的管理体系。截至2019年8月,东创空间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出需要政府解决用地、厂房等审批问题。
B2.服务体系完善:东创空间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服务,全方位满足创业者的深层次需求,从项目的入驻孵化、产品推广等基础性服务到财务服务、人事联络、法律咨询等软服务,完成其他空间建设中的重视不足之处。导师团队现有专兼职创业导师250~260人,包括在校老师和青年校友企业家协会的企业导师,联合负责日常创新培训和创业指导,但空间提出现存问题:教师在企业规划、政策解读方面还需要专业培训与指导。整体来看,东创空间具有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
B3.集聚能力:实地调研了解到众创空间当年吸纳创业团队24家,解决就业42人,由于其面向群体限制为本校有初创想法和创业特质的青年学生,旨在挖掘有市场前景的学生项目,培育领军型青年企业家,因此在吸纳团队及就业的考评中,高校众创空间分值相对偏低。培育了“沈阳博瑞未来科技、沈阳艾克申机器人”等优秀企业,未来目标在东北地区发挥品牌效应。
B4.孵化绩效:在调研中了解到,东创空间重新定位以:智能制造(3D打印与培训教育)、新材料领域(氟碳热处理、航空材料)、未来信息技术为主的专业化科技项目驱动的众创空间。截至2019年8月,有20家科技创新团队在孵,拥有知识产权数62个,并且空间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信息平台的方式促进项目成果转化。《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统计显示,2018年,东北大学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达19 384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多项指标已位列全国高校前列[14]。但空间目前面临主要问题为资金紧张,主要通过东北大学每年投资1 000万元用于项目的种子基金以及空间的活动开展和基地建设;融资能力和手段有限,当年获得投融资的团队及企业仅有2家,融资覆盖率不足10%,无法满足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且由于投融资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引进风险资本的成功率也较低,因此其自身供血能力有待加强。
从各类分析结果来看,理论模型的研究基本得到数据和现实情况的有效支持,因此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依靠本模型,众创空间可以准确判断发展水平,明确优化方案和改善步骤,从而达到更高等级的成熟度标准。
4.4 建议
(1)与可靠的外界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外界成熟的创业服务机构都有一套针对相关领域创业服务的独特体系,通过合作的方式吸收外界优秀资源。
(2)提高融资能力。一方面,项目融资情况与孵化成功率息息相关,联合中介服务机构提高自身孵化成功率;另一方面众创空间直接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相结合,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模式。
(3)专业化发展。沿智能制造、新材料、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定位,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更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进一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孵化机构,打造核心竞争力。
(4)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演进。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众创空间一方面纵深推进自身双创服务的优化,高度聚焦优势领域的产出;另一方面提高孵化企业的质量,把项目孵化做大带动形成优势产业。
(5)以优秀项目、优势产业为引领,进一步构建辐射东北地区的人才高地和资源洼地。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能力成熟度为出发点,为众创空间发展水平构建了系统具体的度量标准,评价体系共包括5个成熟度等级以及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能够较为科学、全面地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孵化服务企业自身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