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壶作品“一统河山壶”的创作感悟

2020-10-20广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河山紫砂壶紫砂

杨 广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艺术的传承在这漫长的时光中不断洗练成长,紫砂艺术虽然诞生距今只有数百年,但其背后却有着宏大历史文化的衬托,加上紫砂易塑的特性,让其本身承载文化的功能得以放大,从流传下来的紫砂壶来看,这些无一不是经典的文化瑰宝,是获得人们广泛青睐的文化艺术作品。紫砂壶的“人文性”也因此毋庸置疑,所以当代创作者想要制作出一把品质优秀的紫砂壶,除了手上的功夫要扎实以外,还需要对我们的文化深入理解,通过不断的学习拓宽自身的创作视野,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紫砂陶艺作品。

文化艺术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创作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也需要逐步的培养,学习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最好手段,而当下这个时代又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前所未有便捷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种解放。紫砂文化艺术的解放是伴随着创作者视野的宽广而变得生动、蓬勃,在敢想敢做的新时代下,突破传统紫砂造型的创作就会层出不穷,作品“一统河山壶”的创作就是怀着这样一股激情澎湃制作而成的。

作品“一统河山壶”的创意

跟过去文人主导社会整体审美的时代不同,当代的紫砂壶艺创作者对紫砂壶的造型审美有着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相对于信息闭塞的过去,新的造型和设计理念会很快地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开来,一个良好的创意在诞生以后,会有很多后来者对其进行完善改进,这造就了整个行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也让紫砂整体的创意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作品“一统河山壶”的创意便是通过对“木桶”造型的解读衍生形成的紫砂壶结构,这种当下少见的油木桶结构为这把壶的造型天然地披上了一层古韵,作品整体的创作主题便围绕着这层古韵来进行创作表达。

作品“一统河山壶”的造型制作

这把壶的制作难点主要集中在壶身与提梁之间的融合过渡,以及之后壶肩膀上层结构的制作。由于传统的“木桶”造型有着非常明显的“明式”造型风格,所以造型中边、角的处理就需要塑造出“明式”风格中特有的线面转折。六方的壶面相对于四方壶增加了两个面,转折也相应增加,在镶身筒之前要用明针虚泥片,形成所需要的角度,之后再开始镶身筒处理,在需要镶接的两块泥片之间,用刀削出30度角的内切面,减少镶接时两块泥片之间的缝隙,让后续处理脂泥时更加方便。在六块泥片镶接围拢成功后,就可以上事先制作好的壶底。

壶底片为六方形,在底片镶接好以后,先要处理壶底内部多余的脂泥,以及之前壶身内部镶接残留下的一些痕迹,在这些都处理好以后,将坯体倒过来,上满片。由于壶底比壶肩要小很多,且采用平肩设计,所以满片比壶底片要大很多,这一步制作好以后就相当于将壶体封口,内外的空气被隔绝开来,由于之前拍打泥片以后,空气会在壶体内部缓慢地释放出来,这时就需要将整个壶体在缸内放置一段时间,让内部的压力能够发挥作用,让整体的轮廓具有一股向外的张力。下一步则是上线片,作品“一统河山壶”壶口也是六方形,所以线片可以看做是壶身的浓缩,坚定且向上的延伸,搭配平肩的结构形成层次感,在壶肩的前后,提梁占据了壶肩六方形的两个角,用暗接法将提梁的线条左右融入到茶壶整体,这也是过去“木桶”所常见的造型,只不过没有任何棱角,提梁笔挺向上,形成方提梁的形式,正好跟壶身形成倒挂,采用了上下对应的结构。

下一步就是做盖,这把壶的壶盖也是六方形,壶盖的大小与线片的大小相同,内嵌略小于盖边,整体干净利落,盖上采用过桥拱钮,塑造的时候遵循方圆结合的要点,比例跟上方的提梁相呼应,同样采用暗接法塑造出圆润的感觉,钮身的棱线维持了提梁一致的风格,这就叫做润物细无声,骨肉匀亭。最后开口,打通壶体最后一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线面的特点在整把壶上是贯穿始终的,熟练运用暗接法消除镶接的痕迹,让线条与面过渡得非常连贯,不仅上下如此,茶壶的前后也是如此,壶流如同整体向前的些微延伸,顺畅自然的同时还带有方器所特有的那股骨肉坚实之感。

情感与装饰

茶壶作为创作者情感的载体,外形的种种变化引导都是一种内生的演绎,在作品“一统河山壶”上,还需要恰当的装饰来作为情感指向的引导,“悟茶通人生”五字就是在点出这种感情,重点突出一个“悟”字,让人在喝茶的同时产生联想。

总结:当代的紫砂壶艺术创作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表达者、传承者,创作者在抒发自身情感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学习和理解,有所选择地引导,弘扬。将我们文化中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孕育下一代艺术和文化的种子,坚持不懈地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目的,以传承紫砂技艺为使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紫砂,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紫砂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河山紫砂壶紫砂
河山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情系河山
情系河山
购买紫砂壶4忌
笔写千重岭 挥毫绘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