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筋纹掇球壶”的源流及要点
2020-10-20毛平
毛 平
当下的紫砂文化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从业人员众多,市场繁荣,门类齐全的行业,随着紫砂艺术理论的不断积累,人们正在一层一层地剥开紫砂艺术神秘的面纱,这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紫砂工艺创作的行列中来,成为了紫砂艺术继续发展繁荣的契机。紫砂壶艺被称为中国陶瓷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众多的紫砂壶造型随着时代的衍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这既是紫砂壶艺创作的推动力之一,也是创作艺趣的实际体现。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将已有的紫砂造型,在自我理解后引入新的变化,早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创作方式之一,由于不同的创作者对形态美的理解不同,所以哪怕是采用同样的线韵变化方式,其最后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也会大相径庭,将传统的经典壶式改造成紫砂筋纹造型就是典型的例子。
“筋纹掇球壶”的造型就是通过对线韵的改变,从传统壶形“掇球壶”上衍变而来的。在传统的陶瓷造型和装饰中,在唐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出现了筋纹效果,陶瓷造型和装饰上的筋纹取法于各种花卉、蔬果的自然形态,其中的线韵变化经过了不断的衍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部分筋纹效果。之所以说“部分”,是因为紫砂壶最早可能诞生在宋朝末年,当时已经出现了带有筋纹造型和装饰的瓷器,而紫砂壶中的很多壶式都是从已存在的瓷器造型直接复制以后衍变过来的,而紫砂壶后来的造型衍变并不仅仅来自于瓷器,青铜器、玉器、石木器都有涉及,这就造成了紫砂筋纹器的造型来源是多样的,同时这种多样性也带有典型的局限性,那就是根据已有的筋纹造型以及装饰继承而来。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紫砂筋纹类作品普遍以仿生花货居多,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过去紫砂筋纹器的成型难度高,容错率低,非对称非标准化的花货造型更加适应当时生产的需要,而类似“筋纹掇球壶”对线条变化敏感,对称制作要求极高的作品类型就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所以在历史上直到乾隆年间因为宫廷御用方才诞生了部分精品。
我们再回到“筋纹掇球壶”的造型源头“掇球壶”来看,这一经典壶式就不能不提到邵大亨,以其名字命名的掇球壶在紫砂壶艺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把壶将紫砂壶中基础的圆以球形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美学法则连接了起来,在形体和意蕴上产生了双重的意义,用极其简练的形体展现出丰富的内在美。“筋纹掇球壶”同样冠以“掇球”之名,就要加入筋纹的同时继承这种特性,就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那样,掇球不需要外加什么东西,掇球的美正是因为其自身的简练,任何多余的东西反而会破坏这种美。虽然吴冠中先生说的是在掇球壶上刻字作画的问题,但从中也足以验证掇球这一造型美的核心要素究竟在哪里。从这一思考方式出发,筋纹形态的加入同样也破坏了掇球自身的形体结构,显然已经不具备“掇球的美”了,那么还需要遵循掇球壶极简练的形体塑造么?答案是否定的,“筋纹掇球壶”的主要创作方向虽然从“掇球”之美转变为“筋纹”之美,但掇球壶所天然带有的那股简练之美依旧是需要保持的,正因为保持了掇球自身简练的特点,筋纹之美才具有自身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造型,看得久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掇球壶的美在于其极致的简练,同时也就意味着这样的造型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其产生审美疲劳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在后世的紫砂壶创作者中,很多都热衷于在壶面加上各种刻绘的原因,为的就是打破这种单一性带来的审美疲劳,而筋纹造型对于传统掇球壶的改造就是一条路径十分明确的选择,“筋纹掇球壶”的创作并不存在重新塑造形体主题的因素,考验更多的是对创作者技艺的掌控,制作这把壶不仅要已经了解“掇球壶”这一壶式的核心要点,更要熟练掌握筋纹制作的传统工艺,然后将两者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制作出一把带有掇球壶极简特点,同时又能够对抗审美疲劳的全新的紫砂壶艺作品。
结语: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代表了紫砂掇球壶造型发展的三个时期,这其中的风格变化包含了不同时代下紫砂创作者对于这一经典造型的理解,背后是对形体比例协调的极致追求,正所谓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当代的紫砂创作者除了要学习其中的形体塑造理念以外,还要学习这一造型背后所透露出来的精神,那就是永不停歇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