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白介素-6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0-10-19张宁宁刘欣沈江萍
张宁宁 刘欣 沈江萍
【摘 要】目的:探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白介素-6联合检测方法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患者的选取时间控制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对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探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开展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给予治疗干预前,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在给予治疗干预后,CRP和IL-6的濃度得以降低,DD浓度在出现下降,在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对比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就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说,急性炎性反应在其中的作用是相对较大的,联合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介素-6;联合检测
【中图分类号】R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威胁影响较大。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会导致各种综合征的发生。本研究将以此入手,探究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白介素-6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意义。
1 组间差异比较和方法探究
1.1 组间差异分析
选取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患者的选取时间控制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其中,实验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75±3.25)岁,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为39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为11例。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中位数则为(46.24±3.95)岁,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为40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为10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能够进行组间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标本采集和检测:将速率比浊法进行应用,主要将西门子BN Ⅱ特种蛋白分析仪进行应用,以实现对血浆CPR浓度进行检测。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应用,实现对IL-6浓度进行检测,而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浆DD浓度进行检测,此检测工作开展所采用的仪器为 sysrnex CA-8000全自动型凝血分析仪进行应用[1]。
健,患肢周径测量: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对CPR,IL-6和DD浓度进行检测的时候,给予实验组患者健,患肢15cm和10cm处周径展开测量工作,并注意对健,侧肢体周径差进行记录,对照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2cm。
治疗方法:给予实验组患者经患侧肢体足背浅静脉穿刺法溶栓治疗方法进行应用,其中尿激酶为(30-60)×104U/d,在将尿激酶进行应用时,所应用的尿激酶总量为300×104U,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凝血时间进行监测,在纤维蛋白原<1g/L时停止给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给予其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剂量控制在4100U,采用皮下注射干预,为q12h,并将华法林进行应用,采用口服方式,给予其重叠抗凝治疗,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将PT进行控制,使其被控制在正常参照值延长到1.5-2.5倍,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3之间。
1.3 计数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对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2值验证,当结果呈现出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2]。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PR,IL-6和DD的浓度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给予治疗干预前,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在给予治疗干预后,CRP和IL-6的浓度得以降低,DD浓度在出现下降,在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对比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肢深静脉血栓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威胁影响较大。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会导致各种综合征的发生。根据相关数据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反应会参与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中,其是一类生物活性多肽,是进行信号转导的分子,也是一种效应分子。就其中的炎症介质来说,其会导致患者出现内皮细胞损伤问题,进而导致凝血系统表达炎症因子发生,对凝血过程造成促进作用,在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人体的机体处于纤溶功能亢进状态或是高凝状态时,也很容易导致D-二聚体的特异性得以升高[3]。
综上所述,就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说,急性炎性反应在其中的作用是相对较大的,联合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陈峻,徐升强,胡先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白介素-6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 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6):938-939.
马明静,刘道阔,王庆凯,杨宝刚,王植荣. D-二聚体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监测价值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01):46-49.
潘丽然,陆美花.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外医疗,2014,33(24):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