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效果分析
2020-10-19李勇牛占锋
李勇 牛占锋
【摘 要】目的:仔细探究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效果分析。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45例颅内出血患者为主要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n=22)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n=23)采用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小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的疗效显著,可优化手术指标,预后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1--01
随着我国的社会环境不断的恶化,导致人们的自身素质出现下降,再加上人们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从而直接导致近几年神经外科的发病率持续增加。神经外科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饮食和生活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将数据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45例脑出血患者,纳入患者的起始时间是2014年10月,终止时间是2019年9月,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对照组(n=22)中:男13例,女9例;年龄从45到74岁不等,平均(60.14±2.56)岁。观察组(n=23)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从42到75岁不等,平均(59.63±2.78)岁。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纳入标准[1]:(1)入院后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无手术禁忌;(3)无严重内分泌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4)自愿参与,随机分组由伦理部门批准。
1.2 研究方法
常规开颅手术(对照组):全麻,气管插管,于血肿侧额颞顶部行开颅去骨瓣,剪开硬脑膜。对外侧蛛网膜进行分离,将脑叶充分暴露,明确血肿位置。使用细吸引器头吸除血肿,用脑搏动力量挤出深部边缘凝血块,然后将血块清除,确定患者血压正常且无活动性出血,关颅。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引流术(观察组):根据CT确定头颅部位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行局部浸润麻醉,选颞部侧方与血肿最近位置,垂直于血肿平面确定穿刺点。切开头皮约0.5cm,钻穿颅骨,刺破硬脑膜,向血肿中心插入脑穿刺针,按照预定深度插入后抽吸。确定血肿中心后,在血肿中心放置脑室引流管,在头皮上缝合固定,外连接三通和专用脑引流袋。使用20ml注射器适度抽出血肿中心已经液化的部分,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持续引流12至24h,在血肿腔内注射2万单位尿激酶(哈尔滨圣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105,1万单位),开放引流。用CT观察血肿的残留情况,并适当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通常引流管的保留时间不超过7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穿刺出血)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处理[2]。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处理中的数据均纳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3.0中,计量和计数指标分别为平均数±标准差()、例数/百分率(n/%)的形式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t和卡方,P<0.05,则表示组间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上,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术后的NIHSS评分更低,充分体现了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技术,此种手术方式的操作简单、方便,对于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对脑室组织无明显损伤,并且有较好的封閉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手术结束后可以根据颅脑CT的复查结果对引流管的位置进行调整,并多次注入尿激酶,以尽可能多的清除血肿。
参考文献
李海洋.颅内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症反应及神经受损程度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8):13-15.
沈伟锋,王雪新.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