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0-10-19张茜张艳青
张茜 张艳青
【摘 要】 目的:了解某社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为制定青少年超重肥胖预防策略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社区86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格检查得出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并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不同饮食、运动行为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本次调查的860名青少年中,有69名超重肥胖,检出率8.02%,且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中学生,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非住宿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住宿生。而且存有不良饮食习惯、每周运动频率≤2次的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健康饮食习惯、每周运动频率≥3次者(P>0.05)。结论:本社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频率少是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超重肥胖;青少年;影响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1],近20年我国经济发达区域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升高了4~6倍。因此,超重肥胖已成为了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不仅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引起成年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当前,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较多且复杂,其发病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为了解某社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特作如下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某社区86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社区常住儿童青少年,年龄在7岁~14岁,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性疾病或药物导致的肥胖,其中有425名男,435名女;小学生510名,初中350名;住宿生729名,非住宿生131名;每周体育锻炼≥3次518名,每周体育锻炼≤2次342名;存有健康饮食习惯576名,存有不良饮食习惯284名。
1.2 调查方法
统一应用本省疾病防控中心编制的《青少年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调查表》进行调查,均有专业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并现场填写回收,若问卷有缺漏项的基石指导被调查者补充完整,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调查卷内容包括:青少年基本資料(性别、年龄、学历、民族、家庭组成、父母文化程度、体重、身高、有无住宿等)、运动锻炼行为(是否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饮食行为(吃早餐、饮牛奶、进食油炸食品、吃甜点、喝碳酸饮料、吃蔬菜水果、吃方便面、吃快餐等,1周进食1次以下为无,每周2-3为偶尔,一周内每日均进食为经常。若经常进食油炸食品、甜点、方便面、快餐、碳酸饮料任一种的评定为不良饮食习惯)三个方面。
1.3 超重、肥胖诊断标准
先计算青少年的BMI值,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然后根据《WS/T456—2014 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的相关标准评价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正常、营养不良、超重、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予以百分比表述,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查的860名青少年中,有69名超重肥胖,检出率8.02%,其中超重47名(5.47%),肥胖22名(2.56%)。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中学生,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非住宿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住宿生。而且存有不良饮食习惯、每周运动频率≤2次的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健康饮食习惯、每周运动频率≥3次者(P>0.05),见表1。
3 讨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患病率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2013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达到12.2%,肥胖率5.45%[2]。而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总检出率8.02%,其中超重率5.47%,肥胖率2.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中学生,非住宿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住宿生,这可能与家庭营养供给相对较为充足有关。而且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这主要是因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的运动量、食量均较大,以及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女生更加注意自身的体型,会有意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因此,今后在对儿童青少年予以超重肥胖干预时,应注意考虑性别、居住环境等特点。
相关研究报道[3],超重肥胖主要是摄入过多热量、热量消耗较少、不良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次调查发现,存有不良饮食习惯、每周运动频率≤2次的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显著低于健康饮食习惯、每周运动频率≥3次者。油炸食品、甜点、方便面、快餐、碳酸饮料等均存有低膳食纤维、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等问题,长期摄入就会使超重肥胖风险增加。因此,需加强青少年合理膳食的宣传教育,均衡搭配饮食,保证青少年每日均有足量的蔬菜水果摄入,并减少油炸食物、碳酸饮料等非健康食品的摄入。与此同时,运动频率较少也会导致过量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于机体内而引起肥胖,故需加强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但需注意单纯体育锻炼不能有效减重,故社会、学校、家庭应协同努力,促使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切实保障本社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付曼,姚屹,杨琦.中国七个城市学龄前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状况的队列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5):522-526.
[2] 陈贻珊,张一民,孔振兴,等.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1(9):866-869,878.
[3] 王国伟.儿童肥胖症流行因素及相应干预措施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2):4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