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分析

2020-10-19郑魏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4期

郑魏

【摘 要】 目的:探讨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80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以下三组:分别是起搏组、室性心动过速组、射频导管消融术组。对三组患者采用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来监测观察记录直到患者的T波恢复平稳。结果:研究显示,三组患者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情况不一,其中起搏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发生率最高,与其余两组差异明显(P<0.05)。对比三组的T波倒置最大幅度发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原因引起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分析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则有便于医学上对电张调整性T波的诊断,让诊断过程化繁为简,更加简单,同时也可减轻患者负担,及时获得精准的治疗,值得更深入的投入研究。

【关键词】 电张调整性T波;心电学特征;起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为了适应异常不稳定的心室内收缩顺序, 出现了一种电张调整机制,从而使T波与QRS波群主波同相, 叫电张调整性T波,心室除极顺序异常,往往会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主要体现在由异常转变为正常后的一段类似心肌缺血的变化[1]。这种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常干扰正常的心电图检查,被误查误诊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年来受到了更多关注,引发了更多医学研究。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经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后,常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射频消融以及特发性VT终止后[2]。本研究抽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診治的80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患者心电图的重要特征,意图通过分析患者心电图中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不同特征,为日后的诊断治疗做出贡献力量。现将研究所得内容结论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80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40例,最低年龄为18岁,最高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47.18±9.38)岁。将其分为以下三组:分别是起搏组、室性心动过速组、射频导管消融术组。起搏组共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29±3.55)岁,心动过缓的患者如房室传导阻滞者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常采用右心室心尖部人工临时起搏,且起搏前T波未发现异常;室性心动过速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31±3.75)岁,均为IVT(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其中有13例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另外17例表现为非持续性;射频导管消融术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9.49±3.32)岁。对三组进行常规X线等检查,并未发现心脏有任何结构性病变。

1.2 诊断标准

选取的研究对象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诊断满足以下要求:(1)患者经检查后无器质性心脏病;(2)T波改变时无ST段移位;(3)心脏收缩的顺序变化时的QRS波群方向与T波改变的极性一致[3];(4)T波改变可自行恢复。

1.3 治疗方法

起搏组术后调节起搏器频率为70次/min,8天后再将频率调低至35次/min;室性心动过速组在做心电图之前先静脉注射终止药物;再对三组采用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来监测观察记录直到患者的T波恢复平稳。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比较三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和T波倒置的最大深度。患者经研究治疗后,再统计出三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情况,研究显示,三组患者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情况不一,其中起搏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发生率最高, 与其余两组差异明显(P<0.05)。对比三组的T波倒置最大幅度发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室性心动过速组中持续性和非持续性亚组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存在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

3 讨论

电张调整性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有研究者发现室内传导正常者在右心室起搏停止之后,会出现一段明显的T波倒置,当时发现者面对这一新的发现,根据自身的推测和观察分析,首次用“电张调整性”的新概念加以解释[4]。这一机制一直还未得到统一的精确的解释,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介于原发性与继发性T波改变之间的第3种T波改变,不具有病理性意义,是一种正常的电生理现象。在心室激动过程中,由于存在电张力的作用,使心脏先除极处先复极,后除极处后复极,从而导致QRS波群与T波同向,心脏存在着这样一种复极的功能,调整T波方向。这种电张调整性作用主要特点表现为“累积效应”和“记忆效应”。由于存在“累积效应”,某种特定的心室激动顺序需要被执行若干次后才能引起T波方向改变;而“记忆效应”又能使电张调整的结果在原来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后被应用到新的顺序中去。在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右心室起搏或宽QRS心动过速患者中,心室异常除极消除后恢复正常除极一段时间内,仍存在明显的T波改变酷似心肌缺血,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综上所述,电张调整性T波在心电图检查中极具迷惑意味,了解这一特性,有利于医生跟精确的诊断治疗,对于避免误诊误治有着重要意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把电张调整性T波纳入考虑。

参考文献

[1] 潘琪宏,吴晓红,and江力勤."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5(2014):128-128.

[2] 林加锋,杨鹏麟,林佳选,兰华仙,王品晓,陈鹏.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研究[J].心电与循环(4):197-202.

[3] 樊小莉,唐建花,范甲卯,&王红贤.100例电张调整性t波患者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011(011),1328-1329.

[4] 魏留臣.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研究现状及其鉴别诊断[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4):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