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态的小学数学教材动起来
2020-10-19何根芳
何根芳
摘要: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既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又能使能力得到培养,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材结构,让静态的小学数学教材动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静态变动态;亲自体验;形成过程
一、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我们并不是以教材有什么而教什么,而是应该以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什么,我们来教什么,也就对是对老师的一个更高水平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听上去是说教材的事儿,其实这是一个和学生研究紧密相连的话题,你会怎么样去创造,怎么样去改造现有的教材,不是单凭老师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学生需要什么。小学生他们学数学就是需要过程性的,活动性的,直观性的,静态变动态的,所以我觉得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当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让教材从静态到动态。动态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真实的过程。其实教材有时候也不是不想动,而是受这个版面印刷的限制,只能静态呈现。这就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细细品味动起来。
二、把静态的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说到让教材动起来肯定是相对抽象的,相对难懂的概念,孩子们更需要这种直观的观察,更需要经历这种观察数量是怎样变化的这个过程的,那我们就以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个内容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用一组有规律的这个玻璃杯往里面倒水,这样一个情境让孩子们去观察水面的高度和水的容量,也就是观察一组圆柱体的杯子里水面的高度和水的体积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实验当中获取数据填表。可是课本只能呈现这样一个静态的结果。然而静止的状态就不利于孩子们去感受变化当中存在的规律。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当中必须给孩子们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画,动画的演示过程有这样一组一样的玻璃杯,然后这个水壶逐一的向这些玻璃杯里面去倒水。其实倒的过程,孩子们可以看到每倒一个得到一组数据,每倒一个得到一组数据,一个一个倒下去,其实就是一个一个获取数据并且找感觉,感受量与量之间变化的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一组全都是结果,更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两个两之间的关系的。可能前两个倒完了之后孩子们就会有想法,那么有了想法之后,后几个没倒,孩子们就可以跟着隐隐约约感受到这个规律,有了这个规律,孩子们就能猜测到后面的结果,所以孩子们就有思维的过程在里面。从动画演示到应用就已经让孩子们经历了每一个不同阶段的过程。演示的动态过程,其实它指向的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组变化呢就是围绕着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水的高度逐渐变化,那么水的体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研究了一组成正比例的量。
在这基础上呢,又换了一个角度,还是这样一组水杯,但是这次的水杯呢发生变化了,很显然有的粗有的细。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这样一条虚线表示每一次倒进去的水面的高度是一样的,孩子们就会去猜测,去想象,在高一定的情况下,底面积和水的体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又换了一个角度研究了另外一组关系。也就是研究反比例的关系了,这一次老师如果也能用动画的方式让这样一组玻璃杯摆在一起,在第一个水杯当中倒完水留下一個小小的红圈儿,也就是一个印记,其实这个印记代表的就是一组数据的特点。接着的是由第一个水杯倒入第二个,第二个水杯倒入第三个,依次这样倒下去,每倒一次这个杯子当中就留下一个印记,也就呈现出了成反比力量的一种变化趋势,孩子们亲自体会了当这个水的体积不变,那么随着底面积的变化,水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教材静态呈现一下就告诉学生在里面的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动态呈现的学生就有这么一个想象的空间,这种想象就是在积累思维活动的这种经验。
三、把教材当中静态的素材转化成动态过程,教学效果显著
关于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量的这个图像的介绍,其实这个图像在教材当中也是作为一个结果画在那儿了,但是这个图像当中的每一个点的形成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老师所提供的这个动态演示,就是帮助孩子们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去感受量与力量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图像的这个认识做了非常好的铺垫。如果就这么静态教的话,学生不知道这样的直线,这样的曲线怎么来的?但是有了前期的这种动态的实验,孩子们知道了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就能从底面、高和体积三个量之间去对应找到它的点,然后在学生心中就会通过这样的变化规律来形容这个线是怎么画出来的,通过什么定住这个点的位置。所以说把教材当中静态的素材转化成一个动态过程的创造性使用教材非常好。因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它是非常吃力的。老师这样的一种直观的,动态的演示,就更能一次性的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这种直线和曲线的变化规律来自于哪里。
总之,教材是课程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要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和教学模式,树立现代的教材观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材观过渡到课改后的全新教材观。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实、用新、用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