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县市级媒体如何做好监督服务类节目

2020-10-19马贤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马贤勇

摘要:对于一个成熟频率来讲,监督服务类节目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而对于县市级媒体来讲,做好监督服务类节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文中结合笔者经验,就县市级媒体如何做好监督服务类节目进行探讨。

关键词:监督服务类节目;县市级媒体;节目属性

作为一名市级广播媒体的节目主持人,长期从事监督服务类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广播媒体在服务地方经济、反映民生疾苦、记录时代变迁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监督服务类节目,是一个成熟频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县市级媒体节目中的占比,总体来说一直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县级媒体中,这个占比更是少得可怜。这由其特殊的节目属性和宣传规律所决定。县市级媒体要想做好监督服务类节目,有“三个离不开”:一、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否则做不强;二、离不开久久为功的耐性,否则做不大;三、离不开“监督不添乱”的原则底线,否则做不长。

一、“政风行风”类节目

监督类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政风行风”类节目。虽然各地的节目名称各不相同,但节目基本的构架形式都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地方党政机关负责人定期到本机或上级媒体做客,以热线、微信、微博等方式直播互动,接受群众监督。服务类节目中,以每年服务考生的“爱心送考”最为典型。这两类节目交集较少,各自监督和服务的特性体现得最为透彻。我们以这两类节目为例,谈一谈本文的观点。

笔者所在的昭通市,原本广播和电视是一家,到2002年开始,广播和电视分家。成立之初的广播电台,人丁稀少、设备短缺,连直播的设备都没有,只能采取每天三段式的录播。好在通过不断争取,终于在2005年开通了直播。这一年,又得益于一个从上到下的文件,省委宣传部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地学习省里的做法,开通“政风行风”类节目。一向少有人问津的广播,因为全市各县区主要领导和部门单位负责人一年一度的准时上线,慢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毕竟每周只有一个单位上线,一期节目,一个小时。对于一个刚成立三年的媒体来说,听众认知度本就不高,而且上线时间固定,仅能通过热线电话参与,一旦错过,就不能再参与。加之没有前期的记者调查和后期的追踪报道,所以,最初这档节目的热度有限。随着人员的增加,互动方式的多元,通过及时成立专门的栏目组,由分管副台长、固定的主持人、记者、导播等人员组成,确保了节目前期有调查采访、上线预告,节目结束时有记者写专稿,后期有追踪报道,逐步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宣传格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档节目是由市纪委牵头,有严格的追责问责体系,所以节目的监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一大批听众逐渐成为了节目的忠实粉丝,该节目获得了全省“十佳栏目”,主持人也因此多次获奖。至今,节目已开办15年,仍然热度不减。

《政风行风》节目的优势明显,但缺点也不少。因为每期上线的部门和单位,都有很强的行业性或地域性,所以听众当下反映的问题不能超出这些领域。但是,不少问题又需要及时解决,不可能坐等上线。2011年,为了弥补《政风行风》节目的不足,我们尝试开通另一档节目一一《百姓热线》,将它定位为《政风行风》的补充和延伸。由于没有上级部门的参与介入,接到反映的问题后,只能由节目主持人一个一个去打电话询问、落实。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辗转了好几个部门却仍然没有下文,光是联络电话就能打上几十上百个,但办结的效率却十分低下。第二年,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将这一节目也纳入到市纪委的监管体系之下。并且,节目所接到问题的办理情况,每月按时向市政府办上报,超时未办理的问题,还要汇总至市纪委予以督查办理。由于《百姓热线》直播时不受行业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论坛等新兴互动方式,听众的参与热情得到充分满足。截至目前,《百姓热线》年均收到反映问题近1000件,办结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节目旗下论坛用户近14万,是本台公众号的三倍之多,周阅读量始终保持在1万以上。

以上两档节目获得成功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有纪委的介入和支持,正是有了纪律和制度做保障,才确保了节目的严肃性、持续性和监督的有效性。

二、服务类节目

服务类节目的代表——《爱心送考》,公益性、服务性十分突出。依托于公益活动的节目,人员资金投入较大,往往需要举全台之力才能完成,而且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显著。只要长期坚持,形成品牌后,经济效益就会随之而来。要做好这类节目,就必定需要久久为功的耐性了。爱心送考活动,在昭通启动不算早。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在学习借鉴了大量外地成功的经验后,以组织者的身份让这一活动在昭通落地。首届爱心送考时,仅发动爱心司机报名300多人,第二届就翻了一倍,以后逐年快速增长。后来甚至出现了司机争抢车标,部分私企因报不上名自制车标参与等情况。每年送考期间,全城爱心涌动。首届爱心送考活动时,名称为“昭通人民广播电台首届爱心送考”,到第四届时就变成了“昭通市第四届爱心送考”,这几个字的改变,足以看出它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时至今日,爱心送考活动仍在持续,且在活动形式和宣传方式上连年翻新,已成为昭通市民回忆高考、展现爱心的一个特殊“节日”。爱心送考活动也已然成为各地电台践行“三贴近”原则的一个生动实践,不少县市级电台更是借此大幅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房事”,是近年来较为火热的热点事件。比如,老百姓交了房款,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不能如期交房;住进去了却拿不到不动产登记证;小区环境、设施设备和最初宣传不一致;物管缺位不作为……对于这类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媒体就应该秉持“监督不添乱”的原则和底线。

在国家去库存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众多楼盘纷纷落地,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房产乱象。这其中既有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暴露出政府部门在监管方面的缺位和短板。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报道?报道到何种程度?其实,应该秉持一个原则就是,我们的报道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是激化了舆情还是引导了舆情?假如我们不去考虑这些,一旦出现这类热点问题,就毫无顾忌地去追踪、去深挖,肯定会快速“吸粉”,赢得关注。但,这很可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会适得其反,火上浇油,继而酿成悲剧。碰到这类涉及人员众多、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宣传上,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或者通过内参的方式上报,让相关部门及时掌握了解舆情动态,把握先机,才能有序有效稳妥解决。

监督与服务,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高效的监督可以让服务执行得更到位,而服务的好坏又体现了监督水平的高低。一级媒体的公信力,总是在监督与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个听众信赖的频率,绝不可能只有监督或只有服务,二者缺一不可。

春晚小品《社区民警于三快》,讲述了调到其他地方的社区民警于三快放心不下社区群众,向继任者邵警官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他来解决社区群众基本问题的故事。其中一个细节講的是邵警官发现警务室里那把椅子上,有一颗钉子时不时的就会冒出来戳一下自己。于三快希望他不要去想拔掉它,应以此警醒自己,多下基层走动,更好服务群众。我们可以借此打个比方:监督服务类节目里的监督,就如同那颗钉子,而服务则像那把椅子。媒体在做服务类节目时就要做一把普通的椅子,坚实耐用,供人休息,提供服务;而做监督类节目时,就要向那颗钉子一样,时不时冒出来扎一下,提醒一下。椅子离不开钉子,离开了就要散架。而钉子过多后,反倒会让椅子不牢固。试想,谁愿意坐一把钉尖密布的椅子呢?把这样一把椅子摆在公共场合,看上去既不舒服,坐上去恐怕也不享受。管理者看到这样的椅子,很可能一脚把它踢开。

参考文献:

[1]邵婉霞,胡清波.生活服务类节目《生活圈》的融合创新[J].电视研究,2020(01):30-31.

[2]王茂松.新媒体环境广播生活服务类节目发展创新策略[J].传媒论坛,2019,2(22):41.

[3]王海耘.论生活服务类节目如何引领导向辨伪存真科学服务[J].西部广播电视,2019(14):72-73.